來源 | 零壹財經專欄
5月23日,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分6個篇章、14個章節,系統總結了2022年各地區、各部門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開展了數字中國發展地區評價,並展望了2023年數字中國發展工作。
此前2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了數字中國建設「2522」的整體框架。《報告》為《規劃》的實施起到一定的參考和指導作用。下文為《報告》要點分享:
01
2022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數字經濟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
《報告》指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41.5%。
數字產業規模穩步增長,電子信息製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5.4萬億元,同比增長5.5%;軟體業務收入達10.81萬億元,同比增長11.2%;工業網際網路核心產業規模超1.2萬億元,同比增長15.5%。
數位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加快向全產業鏈延伸,農業生產信息化率超過25%。全國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增長至58.6%和77.0%。
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3.79萬億元,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27.2%,創歷史新高。
數字企業創新發展動能不斷增強。我國市值排名前100的網際網路企業總研發投入達3384億元,同比增長9.1%。科創板、創業板已上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中,數字領域相關企業占比分別接近40%和35%。
02
2022年數字中國發展成效:
浙江位居地區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第一位
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2022年數字中國發展評價工作,圍繞數字中國建設「2522」整體框架,結合相關部門和機構數據,以及數字中國發展情況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重點評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夯實基礎、賦能全局、強化能力、優化環境以及組織保障等方面的進展成效。
綜合評價結果顯示,浙江、北京、廣東、江蘇、上海、福建、山東、天津、重慶、湖北等地區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10名,其他地區也在加快數字化發展中取得積極成效。
推薦閱讀: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專題
·地區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前三:浙江省、北京市、廣東省
浙江省全力打造數字變革高地,高質量打造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台,以黨政機關整體智治推動省域全方位變革、系統性重塑,積極探索開展平台經濟監管「浙江模式」,打造全球數字貿易中心,搭建高級別全球數字交流合作平台,以數字化改革驅動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現代化先行。
北京市大力推動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建設,加快推進數據專區建設和開發利用,推動政務服務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布局戰略新興產業集群,以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造自主可控軟硬體技術體系,持續有力有效捍衛首都數字安全防線。
廣東省加快數字化發展,鞏固提升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優勢,建強鵬城國家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台,持續提升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向基層延伸,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數據海關」等試點建設,加快推進粵港澳跨海智慧通道等重大工程建設。
03
數字中國發展面臨的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發展動能。與此同時,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威脅居高不下,數字中國建設面臨著愈發紛繁複雜的發展形勢。
從外部看,一是關鍵核心技術之爭加劇數字產業鏈動盪局勢。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實力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主要經濟體紛紛聚焦數字領域加強戰略部署,提升本國創新能力,強化關鍵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全球數字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發展與穩定面臨多重風險。
二是數字領域國際標準體系和治理規則面臨深刻變革。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頻發,數據跨境流動、數字主權、數字安全與數字稅等領域的理念、制度、規則之爭愈加激烈,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面臨更大幅度調整。
三是新技術、新應用持續湧現帶來新挑戰。以Web3.0、量子計算、衛星通信、生成式人工智慧(AIGC)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加快實現從研究探索到商業落地的跨越,在驅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同時,也進一步放大和凸顯了隱私泄露、技術濫用、價值滲透等科技倫理問題,為社會組織架構、勞動力市場、治理監管等帶來了嚴峻挑戰。
從內部看,一是數位技術創新潛能有待深入挖掘。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數字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強,創新資源存在分散、重複、低效等問題,制約創新成果轉化。數字人才基礎薄弱、缺口巨大,重引進輕培育較為明顯。
二是數字化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亟需提升。數字中國建設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尚未形成。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享利用還面臨眾多堵點難點,數據要素潛能有待充分釋放,數據基礎制度和標準體系尚不完善,數據質量參差不齊,可利用性不足。數位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方位、系統化融合有待深化,數位技術、數字安全等關鍵能力還不能充分滿足新形勢新要求,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數字化發展環境有待健全完善。
三是數字治理體系有待深度優化。網絡空間經濟和社會組織方式發生深刻變革,隨著網絡空間活動的進一步深入,其影響將愈發凸顯。數位技術在社會治理中的應用深度、廣度有待深化,公共政策感知的動態化、管理的智能化、施策的精準化水平有待提升。數字治理方式手段相對滯後,「事後管理」「多頭管理」還未向「過程治理」「協同治理」轉變。
四是數字包容體系尚需健全完善。數字鴻溝從「接入鴻溝」轉向「能力鴻溝」,城鄉間、地區間、領域間、人群間的數字化發展應用差距依然較為明顯。特別是近期生成式人工智慧成為全球熱點,可能顯著改變工作、生活、學習、創新方式,對人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數字技能培育體系建設與數字應用適老化、適殘化、適農化、簡約化改造需有序有力、雙管齊下。
04
2023年數字中國發展形勢與展望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發展動能。與此同時,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數字中國建設面臨著愈發紛繁複雜的發展形勢。
從外部看,關鍵核心技術之爭加劇數字產業鏈動盪局勢,數字領域標準體系與國際規則競爭日趨激烈,新技術、新應用持續湧現帶來新變革與新影響。
從內部看,數位技術創新潛能有待深入挖掘,數字化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亟需提升,數字治理體系仍待深度優化,數字包容體系尚需健全完善。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推進《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實施的起步之年。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持續拓展網絡基礎設施覆蓋廣度深度,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優化布局,加快提升應用基礎設施水平。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健全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推動公共數據匯聚利用,釋放商業數據價值潛能。
二是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數位技術創新應用和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支持數字企業發展壯大,推動平台企業規範健康發展。發展高效協同的數字政務,加快制度規則創新,完善與數字政務建設相適應的規章制度。強化數字化能力建設,促進信息系統網絡互聯互通、數據按需共享、業務高效協同。提升數字化服務水平,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打造自信繁榮的數字文化,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強優質網絡文化產品供給,強化網絡版權保護。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構建普惠便捷的數字社會。促進數字公共服務普惠化,大力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規範網際網路診療和網際網路醫院發展。推進數字社會治理精準化,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普及數字生活智能化,深入實施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推進全民暢享數字生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推動生態環境智慧治理,推進智慧國土、智慧水利體系建設,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構築自立自強的數位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推進數字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築牢可信可控的數字安全屏障,切實維護網絡安全,增強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個人信息保護水平。
四是優化數字化發展環境。建設公平規範的數字治理生態。完善數字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立法統籌協調,構建技術標準體系,引領帶動數位技術產業創新。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科學、高效、有序的管網治網格局,創新推進網絡文明建設。構建開放共贏的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格局。推動建立多層面協同、多平台支撐、多主體參與的數字領域國際交流合作體系,高質量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拓展數字領域國際合作空間,共同培育全球數字化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