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疑因作業未完成,被老師懲罰後從樓上跳下,這是誰的責任?

2023-10-08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學生疑因作業未完成,被老師懲罰後從樓上跳下,這是誰的責任?

前段時間河南發生一起12歲女孩跳樓身亡事件,引髮網友的關注和熱議。不少人再次把矛頭指向學校,指向老師,乃至現在的教育。

有人說:孩子沒完成作業就被逼死,學校能稱之為教書育人的地方嗎?

有人說:現在的教育很有問題,學校給學生的壓力太大了。

應該說,絕大部分人都同情家長,為孩子在花開的年齡就告別人世深感痛心。

逝者如斯,願孩子一路走好。

但孩子因一點小事離世,這又是誰的責任?

作為學生,應該完成的作業沒有完成,老師給予批評,或者一定的懲罰,難道不可以?

目前尚不知道那位老師對女孩的批評是否不恰當,是否在在過激行為,一切都在調查中,如有不妥,學校和老師該承擔的責任還得承擔,只是不能因為心痛和同情,一味指責,言辭過火。

不過熱評中,也看到這樣的留言,說一所幼兒園上課的時候,孩子可以隨便接二連三出去小便,老師不敢加以引導管理,因為如果規範管理,孩子可能不願意來幼兒園,老師也可能成為對孩子照顧不好,沒有愛心的人。

但孩子來幼兒園,來學校,目的是為了學規矩、學知識,若放任自流,又如何能學好?

曾經跟一位老師聊天,她痛苦地說:「現在真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了,孩子犯錯,一點都批評不得,嚴也不是,不嚴也不是,家長動不動就到學校投訴。這世上,沒有絕對好的教育方式,家長的要求千差萬別,學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我是很想教好,但真的害怕萬一…」

她還舉了個例子。

有一次一個學生在課堂上不聽課,總是玩橡皮擦,她批評了他,並沒收了他的橡皮擦,沒想到學生馬上爬上窗戶,威脅她:「你不把橡皮擦還我,我就跳下去。」她當時嚇得腿都軟了,立刻把橡皮擦歸還學生,還好言相勸了一會兒。

可是過後她心裡非常難受,不知道以後該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讓孩子認真學習,如何當好一名老師。

其實,孩子發生極端行為,責任不應該只是學校和老師,家庭有責任,孩子也有責任。

如果孩子一旦在學校出現問題,矛頭就直指學校和老師,哪怕最後查實沒有學校和老師的直接責任,學校和老師也一定程度受到傷害。

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高中生教學樓消失事件,雖然警方最後的調查結果是學生患抑鬱症自己尋短見,但眾多自媒體、網友對學校校長和老師的各種猜疑、推測,及各種惡語相向,給學校和老師造成了不少的負面影響。

學生在學校發生過激行為,導致受傷或死亡,學校和老師不一定有責任。雖然一般而言,學生在校內出現不良後果或悲劇,往往跟學校和老師的失職,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有關,學校和老師應該在過錯範圍內,承擔補充責任。

但如果學校和老師已履行相應職責,行為並無不當,那麼學生的自殺、自傷,學校和老師無法律責任。

假如輿論過於偏激,可能造成兩大後遺症。

一是一些學校和老師因擔心責任的發生,明哲保身,對學生無限度寬鬆,任學生為所欲為,最終教育不好孩子,毀了孩子。

二是一些學生產生誤解,以為自傷、自殘、自殺是一種威脅手段,可以在不順心不得意的時候任性使用。

理性對待,是每一位成年人面對傷害和悲劇的應有態度。

作為家長,應該努力做到幾個方面。

不讓同情心泛濫,保持必要的理性。

疼愛孩子,同情弱者,是每一個人正常的心態。

每每看見孩子受傷或採取極端行為自殘、自殺,不少人會不由自主感到心的疼痛,繼而忍不住追問「這是誰的責任?」

只要是在學校發生,或跟學校有關,那麼首當其衝當然是學校和老師,然後又因為憤怒,言辭偏激一邊倒,畢竟孩子的親人值得同情,縱然有錯也只能暫放一旁。

但是,當不夠客觀的言論四起,副作用也在蔓延,一些應該正視的問題被掩蓋,而孩子也信以為真,甚至找到可以模仿的對象。

生活中不乏有孩子威脅長輩:你再逼我學習,我就從樓上跳下去。

不傳播,不將事情擴大化。

畢竟是悲劇,再去傳播擴大,是對悲劇中的人的再次傷害,尤如傷口被一次次掀起,一次次見風淋雨。

對事件中值得吸取教訓的地方,家長要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正向引導身邊知道事件情況的人,特別是孩子,要告知他們不管面臨怎樣的困境,都要珍惜生命,自己要多從家長層面去分析哪些需要家長注意和改進的地方。

對學校和老師存在類似行為現象的,要堅定建議,堅決制止。

現在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一些學校和老師為提高升學率,對學生存在各種不應該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學生只關注成績,疏忽學生的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

家長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跟學校反映,跟老師溝通,防止問題逐步變大,升級,以至釀成悲劇。

其實很多事情看似突發和意外,實際上早已潛存不好苗頭,只不過老師大意了,家長疏忽了。

要反思家庭教育,防止存在隱患,讓親情成為孩子走出困境的最有力支撐。

每一個走向絕路的孩子,除了外部壓力外,家庭親人的關愛、支持不足也是無法完全排除的原因。

一個對家人有深深眷戀的孩子,在他們碰到無力解決的問題時,他們會先向家人求助,傾訴。如果家長只是簡單的明確是非和批評教育,缺乏必要的共情和引導,孩子的內心必然遠離親人。親人也成不了孩子的救命稻草。

只有家庭跟學校,家長和老師互相配合,才能有效防範孩子產生偏激行為,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44fdb5f921a2198c3a22a116c990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