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天花板——虛擬人,加速到來

2022-02-14     小空是只皮卡丘

原標題:內卷天花板——虛擬人,加速到來

最近2022北京冬奧會一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王濛、武大靖、任子威、蘇翊鳴等參賽選手也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和歡迎,谷愛凌更是在冬奧開始前就已經受到大家的關注。冬奧會上谷愛凌不僅僅只是參加了比賽,在冬奧首秀前一晚「她」還現身咪咕視頻演播室為自己加油助威,但「她」其實並不是谷愛凌本人,而是數字分身」Meet GU「。Meet GU是中國移動咪咕視頻推出的首個體育數字達人。按計劃,奧運會舉辦期間,它將在咪咕冬奧賽事演播室中完成滑雪賽事解說、播報及場景電商的虛擬互動等工作。

Meet GU

Meet GU也並非咪咕打造的唯一一個運動員數字分身,除了谷愛凌之外,像徐夢桃、隋文靜、韓聰、任子威等4名冰雪項目運動員的虛擬數字形象也在此前的相關活動中相繼亮相。還有和Meet GU進行聯動的虛擬人「熱愛REAI」,是首次被採用的數字人奧林匹克公益宣傳大使,在2021年11月由新華社推出;在冬奧會開幕前10天開始播報天氣的以中國氣象頻道主持人馮殊為原型,利用數字孿生虛擬人技術,可以模仿馮殊聲音、語氣、口型的虛擬氣象主持人馮小殊,並其主持效果已經足以亂真;以及第一位登上奧運舞台的中國虛擬歌手洛天依等。

Meet GU(左)和熱愛REAL(右)

馮小殊

2022冬奧開幕式上的洛天依

或許之前在大眾眼裡認識到的」虛擬人「就是紙片人、二次元等文化娛樂類型,還不能將」虛擬人「和」冬奧會「很好的聯繫起來。但其實現在的虛擬人已經不僅僅只是在文化娛樂產業有所發展,而是在各行各業都可能看到他們。並且現在虛擬人的發展已經不只是通過塑造人物人設和形象來突出魅力的人格型虛擬人,也在往突出實用價值的實用型虛擬人方向發展。Meet GU就能在谷愛凌專心備戰,分身乏術的時候,很好的代替她向全民推廣冰雪運動。

除此之外,在2021年底,崔筱盼——萬科首位數字化員工,作為萬科年度優秀新人員工迅速躥紅全網。自去年2月入職萬科集團財務部以來,在系統算法的加持下,她很快學會了在流程和數據中發現問題的方法,以遠高於人類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種應收/逾期提醒及工作異常偵測中大顯身手。負責催辦的核銷率達到了91.44%。她可以全年無眠無休無薪酬,屬實是內卷的天花板了。她實現了全自動化表情與動作的個性化遷移,能做到與真人表情「神同步」,並通過3D人臉關鍵點位置精確修正、眼眶眼球自動適配、任意姿態人臉配准等核心技術,讓3D人臉擬合精度達亞毫米量級。讓神情更真實自然。

崔筱盼

虛擬人可以從大類上分為2類,2Dlive虛擬人和3D三維虛擬人。2Dlive可以通過圖片素材的形變,產生動作錯覺,但是觀感上、內容延展性上,都較3D三維模型有欠缺。3D三維模型簡單來說,分為五個部分:文字人物設定、2D形象繪製、3D模型建模、3D模型綁骨、物料製作產出。Meet GU就屬於3D三維虛擬人。

2Dlive虛擬人

虛擬人的製作分為兩塊:1.製作:形象、動的能力以及渲染的效果2.驅動:以視頻、短視頻或者直播的形式呈現。

製作環節:主要技術都是由傳統的電影、視頻、遊戲技術衍生出來,電影和遊戲的技術對虛擬人的技術推動會更大。製作分為以下幾步:首先要有創意,其次進行擬人化的設定,再者將三維形象進行建模,通過點線面的方式來進行構建,然後是進行綁定,綁定之後可以讓虛擬人動起來,讓肌肉骨骼動起來,最後一步是渲染,如果做實時互動會放入遊戲引擎中。

驅動環節:分為兩種1.實時互動,真人驅動虛擬人,需要依靠動作捕捉和面部捕捉的技術。目前動作捕捉技術發展較早,應用在虛擬人和三維較多;2.AI的方式驅動,靠人工智慧的技術通過語音來、圖像或者打字操控,沒有真人捕捉。製作和驅動環節有穿插關係,比如製作前期可能會需要真人提前捕捉之後再來調整綁定,可能會利用驅動的技術來輔助製作。

隨著虛擬人的發展,我相信未來我們的生活中虛擬人」含量「會逐漸增高,也能夠有更好的交互,更自然流暢的交流,或許還可以和虛擬人稱為知心好友。但同時,工作更高效,精準的服務型虛擬人的普及,是否會讓一些標準化、重複化的工作被替代以解放更多的勞動力?被解放的勞動力該何去何從?未來虛擬人是否能夠通過發展學習來替代各行各業的工作?這些都是未可知,但無法阻擋的。

《失控玩家》劇照

但為什麼虛擬人在發展這麼久之後,又變得炙手可熱,這可能與元宇宙的火熱相輔相成。

下一期我們就來講講關於元宇宙的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3e6aee8ac710b47569b142fff137d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