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又出奇怪東西了,這些年A24出品了不少奇奇怪怪的電影,一次又一次為我打開新世界的大門,不過哪怕是奧獎得主《月光男孩》(Moonlight)也不如這部《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帶給我的震撼大。今天來跟大家聊一聊這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
老規矩,先上電影口碑。目前《瞬息全宇宙》IMDB評分8.7;爛番茄新鮮度96%,爆米花指數90%;豆瓣評分8.3;MTC更是給出了81分,並打上「必看」標籤。其實從爛番茄的新鮮度和爆米花指數就能看出來,《瞬息全宇宙》這部電影在普通觀眾和專業影評人中的口碑都是非常好的。
以美叔個人觀感來講,雖然2022年現在過了還不到一半兒,但保守估計,《瞬息全宇宙》這部電影在我心目中已經能夠算作2022年上映電影中的前三名了。沒錯,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就是這麼高。
雖然「腦洞」用長度單位來形容直徑(或半徑)更貼切,但美叔覺得用重量單位來形容更符合這部電影的調性。毫不自謙地說,作為科幻電影愛好者,多元宇宙題材的影視作品美叔也看了不少,奇奇怪怪的設定也不是沒見過,但《瞬息全宇宙》真的震撼到了我。
這大概是因為之前看過的影視作品再奇怪,都是一開始就有一個怪異的設定並且有一個異於常人的角色,而《瞬息全宇宙》中楊紫瓊飾演的秀蓮……從身份到造型以及她的生活,實在是太日常了。這種「日常」與後面的「怪奇」撞到一起,產生的效果,就像是把生活中常見的水跟平時見不到的鈉單質混合一樣:一定會綻放出絢麗的火花。
丹尼爾組合
說到「腦洞」,就不得不提一下《瞬息全宇宙》的編導團隊——丹尼爾組合(Daniels)。丹尼爾組合由關家永(Daniel Kwan)與丹尼爾·舒奈特(Daniel Scheinert)組成。
《瑞士軍刀男》劇照
他們倆人上一部電影叫《瑞士軍刀男》(Swiss Army Man),就是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飾演一具活潑開朗、功能豐富屍體的那部電影。另外,團隊成員之一的關家永還執導過「精神病人思路廣」的美劇《大群》(Legion)第三季。
其實仔細回想一下的話就會發現,《瞬息全宇宙》基本上延續了《瑞士軍刀男》的風格:足夠多能擊穿你想像力的腦洞以及足夠惡俗的搞笑橋段。兩部題材完全不同的電影用同一種風格拍完還不違和,我現在已經開始期待他們兩人的下一部電影了。
這部電影里的腦洞,有一大半用在了構建「多元宇宙」上,如果說一開始出現的平行宇宙還算正常,隨著情節的發展,後面呈現出來的「多元宇宙」就真的是太多元了:手指是熱狗腸的熱狗腸宇宙、用蠟筆塗繪的蠟筆宇宙、吊在樹上的皮納塔宇宙、沒有生命的石頭宇宙等等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一邊展現著這些超出正常人想像的「奇葩宇宙」,還一邊用經典電影致敬:在解釋「熱狗腸宇宙」起源的時候致敬了《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在「武打女星宇宙」致敬了王家衛的電影;還有致敬邵氏武打片以及《美食總動員》(Ratatouille)的宇宙等等。
剛剛上面說過,這部電影里的腦洞有一大半是用在構建「多元宇宙」上,而剩下的就用在主創們的惡趣味上。電影中的設定是主角需要做一些奇葩的行為,才能夠「借取」到「平行世界自己」的能力,這些「奇葩行為」就成了展示主創們惡趣味的平台。
比如說電影開始不久那位稅務審計員展示她獲得的獎盃時,我就覺得這個獎盃不簡單……但不管怎麼樣都沒想到,這個獎盃最後竟然成為「穿梭宇宙」的道具,尤其是隨著角色動作那個獎盃一顫一顫的場景,那句話怎麼說得來著?畫面太美,我不敢看。
「奇葩行為」加「奇葩宇宙」這個組合基本上占據了本片搞笑橋段裡面80%以上的份額,也是這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不過如果僅僅如此的話,《瞬息全宇宙》在美叔看來也僅僅夠得上「及格」,真正讓美叔覺得這部非常棒的地方,是看似花里胡哨的鏡頭下關於親情的探討。
《瞬息全宇宙》主創合影
關於這一點其實很奇怪,因為這部電影的兩位導演一位是妥妥的美國人,另一位則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所以這部電影以中國傳統親情關係作為串起劇情脈絡的基線,並讓人產生共情,讓美叔覺得很意外。
俗話說各花入各眼,也有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裡美叔所聊的是自己對這部電影關於親情探討的感受。所以嚴格來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不算影評,算觀後感更貼切一些。
在中國傳統的親情關係之中,父母一輩大多處於強勢位置,而子女大多處於弱勢地位。但有意思的是,一旦子女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後,這種「強勢弱勢」的關係就會變得微妙起來:父母在行為上會選擇更多的妥協,但在語言上卻鮮有讓步的時候,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說:
「你又胖了,該減肥了,少吃外面那些不健康的東西」;
「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你跟手機過日子去吧」;
「天天回家這麼晚,也不知道在外面浪的什麼勁」;
「人家老誰家的小誰都找了男/女朋友,你還單身,準備打一輩子光棍嗎?」
其實這些聽得人耳朵起繭子的刺耳話語下面的潛台詞是:
「你能多吃一些我做的飯嗎?每次做完飯都希望看到你像小時候一樣坐在桌邊」;
「你能放下手機多陪我聊聊天嗎?我也很想更多地融入到你的生活之中」;
「你能多抽出一些時間陪陪我嗎?你是我最大的感情寄託啊」;
「真的希望你能早點組成自己的家庭,這樣我們才能放心」
或許其中有些潛台詞里的觀念並不為現在的年輕人所認同,不過無法否認的是,他們是想要你過得幸福。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父母是不習慣或者不善於向子女表達自己的感情或感受的,更有意思的是,作為子女,在大多數時候也很難跟自己的父母去共情,哪怕子女也有了子女。
有些時候甚至不是很難,而是會下意識地去逃避這種共情。比如說有多少人在跟父母一起看電視的時候看到「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的情節時會感到不自在。或許看電影電視劇的時候還好一些,但面對那種情感衝擊更直接的公益廣告的時候,想必大多數朋友都會有種「煎熬」的感覺吧。
有這種感覺其實並不奇怪,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接受的文化所帶來的結果:父母很少向子女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子女也很少去向父母反饋自己的感受。這種傳統文化本身並沒有對錯或者好壞,但問題是我們現在的影視作品卻更多是在宣揚「直接表達」,尤其是「子女直接向父母表達愛意」,所以這就很尷尬了。
看完《瞬息全宇宙》之後,我正沉浸在秀蓮最後那段獨白所帶來的感動中,結果發現不少朋友對於「秀蓮憑藉一段話就『拉』回女兒」的劇情表示不理解。我理解這種「不理解」,也相信那些不理解的朋友總有一天會理解的。
雖然有些朋友覺得最後的Happy Ending落入了好萊塢俗套的窠臼,這種「親情線」也讓人覺得沒什麼新意。但說實話,看完秀蓮的獨白之後我的腦袋嗡嗡的,腦子裡面一瞬間浮現出來的都是我的母親就像秀蓮那樣整天忙忙叨叨的身影。
或許這部電影在一些朋友的眼中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或許這部電影情節上的設置讓一部分朋友感到不適,或許這部電影的風格無法獲得部分朋友的認可,但對於我來說這種給自己能帶來情感衝擊的電影現在確實不多了。
但我仍然不能給這部電影打滿分,因為塑料普通話實在是太讓人難受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