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一周能造一艘航母,為啥科技發達的今天一年都造不了一艘

2019-12-01   武器正能量

二戰時期,美國在一年之內建造了50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平均一周能造一艘。「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雖有航母之稱,但僅僅是護航航母,其實就是在航速較高的貨輪上鋪設了一層飛行甲板而已,算是應急貨。

如果以它為標準的話,現在世界上有200以上的船廠都能建造的,就是一個軍工業不發達的小國家,一年也能造出10多艘來。這個標準實在是太低了,現在的最普通的「散裝貨輪」都要比它強太多了。所以二戰時期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和現在的航母根本沒有可比性。

現在雖然科技越來越發達,但航母建造卻越來越慢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就是排水量的增加,「卡薩布蘭卡級」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僅有1萬噸左右,而現在航母排水量達到了它的十倍,而且進入噴氣艦載機以後,對航母的承重能力標準要求大大提高,所以現在航母使用的鋼材和工程量相當於上百倍的「護航航母」。

第二就是,現代的航母設備是「護航航母」的數百倍,先不說別的,光這些設備的安裝也調試也得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據稱航母核反應堆的安裝就得一個多月了,畢竟核動力航母涉及到了核能問題,安全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地嚴格按照施工規範來完成,想快也是快不了的。

第三就是,早期的航母飛行甲板都是木質的,現在艦載機20多噸的重量再加上180公里/小時的著艦速度,木質甲板是絕對經受不起的,所以要使用低合金高強度的鋼板來建造甲板才可以。現在的飛行甲板面積有3個足球場那麼大,無論是鉚接量還是焊接量那都是驚人的,而且還要保證甲板上不能有凹陷或凸起,否則就會影響到艦載機起降安全,所以施工時保質保量是第一位,工期進度是可以往後排的。

現代航母的建造標準和二戰時期航母建造的標準多出了幾十倍的技術等級,工程量也增加了幾十倍,所以就算是科技發達了,航母的建造工期還是越來越長了,一年之內也不可能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