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爽
出品:全球財說
10月30日,美的集團發布了2023年三季度報告。
報告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美的集團實現營收941.22億元,同比增長7.32%,增速在「三巨頭」中居首,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4.85億元,同比增長11.93%。
前三季度共收入2911.11億元,同比增長7.6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7.17億元,同比增長13.27%。
而就在一周前,美的集團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此時距離8月10日其公告通過《關於同意公司研究論證公司境外發行證券(H股)並上市事項的議案》不到三個月。
如此雷厲風行的背後,是衝擊全球科技巨頭的野望。
乍一看如今的美的集團官網,甚至一瞬間會恍惚這是否還是一家家電企業,因為首先進入視線的是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側影。
事實上,美的集團也早已不以家電企業自居,招股書開篇便是「我們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科技集團」。
從1968年的塑料瓶廠,到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美的集團如今的業務不僅涵蓋To C的智能家居及各類家電,還著重發展To B業務,為企業客戶提供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包括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及創新業務。
但無論怎麼講,現階段家電仍是美的集團的基本盤。
在家電方面,美的集團擁有高端品牌COLMO、東芝,大眾品牌美的、小天鵝、酷風,以及面向年輕群體的華凌、Comfee。
其中東芝、小天鵝、華凌均為收購而來,為美的打通了在海外市場、洗衣機、冰箱等方面的布局。
與此同時,近幾年美的也在不斷推出自有品牌。
2007年海爾推出高端線「卡薩帝」後,2010年前後,美的集團也先後推出「凡帝羅」和「比佛利」兩個主打高端的子品牌,但目前在市場上已經難覓蹤影。
首戰失敗後,2018年又推出了定位高端的家電品牌COLMO,主打AI科技。
2019年AWE大會上,美的發布了網際網路品牌「布穀BUGU」,但與「凡帝羅」和「比佛利」一樣,不久就在市場上銷聲匿跡。
除了新品牌屢屢受挫,近幾年家電行業的整體下行更是雪上加霜。
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6月,美的集團分別實現收入2857.10億元、3433.61億元、3457.09億元及1977.96億元。
2021年、2022年分別同比增長20.18%、0.68%,2022年成為了繼2012年、2015年兩次負增長後增速最低的一年。
其中,智能家居業務各期的收入分別為2086.67億元、2349.18億元、2328.26億元及1324.05億元,2022年同比減少0.89%。
同期,美的集團凈利潤分別為275.02億元、290.31億元、298.12億元及185.29億元,2021年、2022年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5.56%、2.69%。
好在進入2023年後,受高溫天氣及海運成本降低的影響,家電銷售整體恢復向好,但並未出現大幅反彈。不得不承認的是,存量市場已經成為家電行業的共識。
在三季報中,美的集團未單獨披露家電板塊營收數據。根據中國基金報的測算,年初到三季度末美的集團家電板塊收入增速應在5%-6%一線,顯示出其增速仍主要由To B業務拉動。
目前,家電在家庭中的滲透率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作為耐用品,使用周期10年甚至15年比比皆是。很多消費意願不強的家庭甚至直至產品無法使用時才會進行更換,而調動消費意願又將涉及更複雜層面,短期內較難看到明顯效果。
業內普遍的認知是,即便消費升級、綠色家電下鄉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拉動效果也很難達到家電普及以及房地產高速發展時期的盛況。
在家電行業難復盛景的預期下,如何保持增長成為企業的必修課。
2022年股東大會上,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表示「要穿越產業周期、技術周期,必須要進行產業升級,找到新的所謂第二曲線、第二引擎」。
美的找的「第二曲線」就是To B業務。
在2022年致股東書中,美的集團寫到「我們將堅持To C與To B並重突破,通過To C領域產品力和核心技術的提升,穩定和提升盈利能力,為To B業務的轉型提供戰略支撐。」
目前看來,To B業務的卻已經成為美的集團的增長引擎。
報告期內,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收入占美的集團總收入的比例從18.5%一路上升至25.4%。
相對應的是,2023年的AWE大會上,美的集團罕見缺席了。
近幾年,美的集團在與主業無關的行業頻頻出手。
2020年先後收購菱王電梯、合康新能,進軍電梯及新能源賽道;2021年溢價43%收購醫用X射線機龍頭企業萬東醫療;2022年收購電動兩輪車企業天騰動力及儲能公司科陸電子......
近幾年,有關美的集團一系列收購行為的評價,最常被引用的觀點之一就是產業經濟專家梁振鵬接受中國經濟網報道時的一句話:「美的已經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了」。
進入2023年,美的集團併購動作稍有放緩,與此同時在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方面加快了進度。
5月,有消息稱美的集團計劃收購瑞典高端家電品牌伊萊克斯。
8月,發布《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研究論證重大事項的公告》,提出「基於公司深化全球戰略布局的需要,公司正在對境外發行證券(H股)並上市事項進行前期論證。」
在此次招股說明書的募資用途中,美的集團也提到預計將募集資金用於全球科技研發、完善全球銷售渠道和網絡以及提高自有品牌的海外銷售等。
從財務數據來看,美的集團上半年已經開始了一些動作。
2023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的財務費用凈額為16.26億元,同比擴大了2.5倍,招股書顯示,這主要由於未償還借款金額增加以及海外借款利率上升導致財務費用增加。
2023年6月底,美的集團的借款為371.44億元,較2022年底增加了225.31%。
2023年上半年,美的集團已付/應付借款的利息及財務費用為14.66億元,同比增加了80.05%;當期外幣借款的匯兌損失凈額為5.72億元,由前一年的1.15億元正收益轉負。
可以預見的是,赴港上市後的美的集團會進一步完善全球布局。
不過,過去的幾年,美的集團收入的海外占比一直原地踏步。
早在2017年年報中,美的集團就曾表示「美的海外銷售占公司總銷售將超過50%」。2020年底,美的集團國際副總裁趙文心在中國電子家電企業國際化高峰論壇表示,未來三年,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要達到50%以上。
然而2018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其國外收入占比分別為42.52%、41.98%、42.60%、40.34%、41.48%及40.88%,不僅未能達到50%,甚至連2017年的43.19%也再未達到。
10月6日,證券時報數據寶發布了2019年以來至少連續3年以上,每年都獲得股東回購且累計回購參考金額超過3億元的個股,其中美的集團因為連續回購5年且金額達239.43億元位列第一。
一般情況下,回購代表著管理層對於公司經營的信心,且通常會帶來股價上漲。
2021年2月24日,美的集團推出了「A股史上最大回購案」,計劃以不超過人民幣140元/股的價格回購5000萬-1億股,總回購金額上限達140億元。最終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公告完成了此次回購,總金額86.64億元。
但也就是從這時起,美的集團的股價開始逐步下跌。
2023年以來,美的集團股價始終在50-60元附近徘徊,較2022年初97.73元/股的高點幾近腰斬。
截至10月31日收盤,報52.92元/股,總市值3717億元,TTM市盈率為11.34倍,處於10年以來的較低位。
2023年年初至今,美的集團尚未拋出大規模回購計劃或股東增持計劃,僅在6月到9月期間回購註銷了部分限制性股票。
隨著格力電器於10月30日提出最高30億元的回購預案,越來越多的股民也在股吧等平台提問美的集團的回購計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美的集團還是格力電器,2019年以來的回購幾乎均未起到明顯的提振股價的作用。
此次赴港IPO,也引起了部分投資者的不滿情緒。有人認為,H股上市後,A股每股收益將會被稀釋,部分外資或轉向港股,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行。
無論如何,美的集團進一步推進全球化如今已是箭在弦上,若舉措得當,海外市場的增長帶動整體增速上升,對A股也將是利好,只是赴港上市的作用究竟如何目前看來仍屬未知。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