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虧了,沒選李白做男一號,一波「虎」操作,竟拍出國產動畫良心

2023-07-17     皮皮電影

原標題:多虧了,沒選李白做男一號,一波「虎」操作,竟拍出國產動畫良心

意料之中,7月的內地電影市場,徹底爆了。

《消失的她》豪取32億+的票房,直接帶熱了整個大盤;

《八角籠中》緊隨其後,一周票房破11億,最終劍指20億;

《掃毒3》《我愛你!》不甘示弱,《碟中諜7》《封神第一部》蓄勢待發。

不過,意料之外的是,最大的黑馬不是陳思誠的《消失的她》,也不是王寶強的《八角籠中》。

而是一部動畫片——《長安三萬里》。

影片評分很高。

上映從8.0分一路漲到了8.2分,是目前暑期檔口碑最好的影片。

但這部電影觀眾的評價,卻又充滿了爭議。

有人說「李白建模形象失敗,又丑又油」;

有人說電影是「紀錄片式爛片,導演在做一種很新的流水帳」。

問題來了,《長安三萬里》究竟是什麼來頭,講了什麼故事?

為何口碑這麼好,批評聲卻又這麼猛烈?

今天皮哥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01、「追光」是個倒霉蛋兒

《長安三萬里》是追光動畫成立十周年帶來的作品。

「追光動畫」,對於不熟悉國產動漫的觀眾來說,就是半路殺出的程咬金,瘋狂蹭《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熱度。

但是對於資深國產動漫迷來說,他們簡直是老「倒霉蛋兒」了,明明深耕動畫10年,但每次吃飯都趕不上熱乎的。

早在2012年,土豆網創始人王微把網站賣了,靠情懷創辦了追光動畫。

當年《泰囧》大賣12億,標誌著中國電影的崛起,追光動畫本來踩在風口上,可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頭鐵。

其實拍國產動畫有個捷徑就是拍攝經典IP,《西遊記》《封神榜》《白蛇傳》這些。

但追光動畫非要搞原創,還打著弘揚中華文化的旗幟。

王老闆親自當編劇和導演,先後拍攝了《貓與桃花源》《阿唐奇遇》《小門神》《小夜遊》等作品。

且每一部都慢工出細活,製作費高達上千萬,但票房寥寥。

除了《小門神》賣了7800萬,其他的每拍一部虧損幾千萬,真是用情懷發電。

其實現在回頭看,追光出品的動畫品質,還是很好的,但無奈步子邁得太大。

那年頭熱錢湧入電影市場,各種綜藝電影、流量電影橫行,沒人會關注這類帶著粗糲質感的原創電影。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一部《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將國產動畫推向了一個高峰。

這兩部電影的題材全都取材於經典IP,他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摘果子吃,你說追光搞原創不就是出力不討好嗎?

後來追光也幡然醒悟,分別在2019年和2021年拍攝了《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也是妥協使用了經典IP。

但看過這兩部影片的觀眾都知道,他們「賊心不死」,只是套了一個《白蛇傳》的殼兒,內核還是原創故事。

第一部質量到位了,但宣發不足,最終票房只有4億。

第二部宣發做得不錯,講故事的步子又邁大了,拍得有些不倫不類。

追光在前進的道路上自己打了磕絆,狠狠摔了一跤。

讓人唏噓的是,2019年,光線憑藉《哪吒之魔童降世》開啟了動畫電影的高峰,2020年又推出《姜子牙》直接將大家的期待值拉滿。

但因為畫風暗黑,劇情成人向,雖然也賣了16億,但透支了大家對動畫電影的熱情。

所以2021年,當追光推出《新神榜:哪吒重生》時,很多人嘲諷他們蹭哪吒的熱度。

其實從真正的時間線上看,《新神榜:哪吒重生》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2016年立項的電影,根本不存在誰抄誰,誰蹭誰熱度的問題。

真要較真,也是2019年1月的《白蛇:緣起》口碑爆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才借勢大爆。

追光辛苦耕耘十年,卻給別人做了嫁衣。

自己主動創新,卻不如別人的「拿來主義」。

你們說,它是不是個倒霉蛋兒?

02、「高雅藝術」不好拍

這一次,」追光」又選擇了頭鐵,拍了一個特別棘手的題材。

《長安三萬里》由唐代詩人高適的視角,通過他和詩仙李白數十年的分分合合來展現整個大唐的榮辱興衰。

全片野心極大。

除了李白和高適外,出場的還有杜甫、賀知章、王維、王昌齡、郭子儀、岑參、張旭、哥舒翰等詩人,全片使用了48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

簡單來說,《長安三萬里》就是一部「唐代詩人大亂斗」。

這個題材看似很熱鬧,其實一點兒也不好拍。

因為詩人作詩,鮮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洒脫,更多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苦悶。

創作是個極其孤獨的過程,很難用電影的形式表現出來。

而且唐代詩人雖然璀璨奪目,但並不適合當影視劇的主角。

以李白和杜甫為例,唐詩的絕代雙驕,詩壇的兩座高峰,按理說可以拍一部兩個人相愛相殺、亦敵亦友的故事。

但實際上,李白比杜甫大了11歲。

李白是當時的頂流明星,杜甫是他的小迷弟,兩個人這種關係很難拍出戲劇衝突。

把兩個人單拎出來。

李白是詩仙,但本人有些世俗。

他出世時,遊山玩水,放浪形骸;

入世後,又是個官迷,極盡諂媚討好。

這樣的詩仙拍出來太過分裂,恐怕很多人會討伐抹黑詩仙了。

當年話劇《李白》里有一點展現李白追逐名利的段落,就遭到了各方的口誅筆伐。

所以這些年,我們幾乎沒有看到哪個影視劇會以李白為主角的。

同樣杜甫也是類似。

貴為詩聖,但見證了民間疾苦,一生悲憤,永遠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

這樣子的主角拍成電影也沒人喜歡。

其他詩人也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問題。

他們的詩歌流芳百世,但不適合拍成電影。

「唐朝詩人大亂斗」,更像是一個看上去很美好的概念,拍出來很可能會寡淡如水,像一部文學性極高的歷史書。

可追光動畫偏要試一試。

他們不僅要拍大亂斗,還要拍出情懷,拍出格局,拍出整個大唐盛世。

追光之前拍攝的《小門神》《阿唐奇遇》,是他們的試水之作。

追光之前拍攝的《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是他們的「新傳說」系列。

後來拍攝的《新神榜:哪吒重生》《新神榜:楊戩》,是他們的「新神話」系列。

儘管磕磕絆絆,但他們一直在前進。

這次他們推出了「新文化」系列,《長安三萬里》就是這個系列的第一部。

這個片名乍一看似乎虛無縹緲,但了解了追光背後的風雨歷程,或許就明白了他們的不忘初心了。

03、這一次,他們做到了

追光這個倒霉蛋兒,頭鐵了10年,終於拍出了目前最好的作品《長安三萬里》。

一個不接地氣的主題,一門高雅藝術,被他們拍得活色生香。

影片首先成功在主角選對了。

影片沒有選李白和杜甫為主角,而是選擇了高適。

大多數觀眾對高適,是既熟悉又陌生的。

我們都學過他那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但除此之外,我們對這個邊塞詩人知之甚少,這剛好為編劇提供了創作空間。

高適在唐代詩人里的天賦並不高,但足夠努力。

他一生經歷坎坷,出身顯貴,卻又家道中落,一度沿街乞討。

他曾在河南商丘蟄伏數年,多次科舉不中,為了生計跑到邊塞當幕僚,46歲還在當捕快,61歲因平定安史之亂封侯。

這樣坎坷的經歷最適合拍成電影。

高適和李白也頗有淵源。

兩人在年少時是好友,李白、杜甫曾在河南高適家中相聚,但中年後他們漸行漸遠。

後來,李白捲入叛亂,曾向昔日好友高適求情。

高適沒有念及舊情,李白因此被貶至夜郎,兩人之後再無交集。

因此從高適的視角切入,我們能看到一個普通人在大唐盛世的奮鬥史,也能透過他領略一代詩仙的風采。

主角立住了,影片也就立住了。

其次,影片在細節上很還原。

比如影片中的人物外形普遍上身長下身短,很多人覺得是在貶低主角。

其實這是製作組按照唐代俑製作的。

唐代人的審美里,上長下短代表充沛的力量感。

比如李白為好友祭祀的片段,劇組本來設計的是墳前撫琴。

但劇組請教了民俗專家才知道,當年的習俗是在稻草上澆上美酒寄託哀思,最終電影里呈現了這一種方式。

比如李白在黃鶴樓題詩,放出豪言,卻碰見崔顥題寫的《黃鶴樓》,自愧不如拂袖離去。

當年高中課堂上語文老師就講過這個典故,影片還原出來感覺夢回高中課堂,而類似這樣的小彩蛋不下10個。

再比如影片使用了大量水墨動畫的片段,使用了很多傳統中國舞的元素。

這些細節或許不被注意,但卻展現了東方意境,傳遞了中國人的美學理念。

最後,影片沒有拘泥於所謂的史實,在不歪曲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

在李白的塑造上,主創頂住了巨大的壓力,拍出了很多李白的「黑點」

他輕易忘掉了朋友的約定,他中年後長出了肚腩,他為了榮華富貴選擇了入贅,他為了升官發財討好權貴。

這些「黑點」其實就是真實的事實,李白的詩沾染了仙氣,但他本人也有世俗的一部分。

敢這麼拍很大膽,我們是時候重塑詩仙太白的形象了。

不出意外,影片上映後,很多李白粉在網上討伐影片,說歪曲事實抹黑李白,但大多數人都能選擇理性看待。

李白的庸俗並不影響他作品的偉大,他在出世入世間反覆掙扎,才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活生生的詩人。

在杜甫的塑造上,影片也一反常態。

杜甫一直是憂國憂民的形象出現,關於他早期的記載甚少。

影片故事發生時,杜甫還是孩童。

主創給他設計了一個頑皮可愛的形象,顛覆了大眾對杜甫的認知,也為後續的作品提供了留白。

比如我們可以暢想,如果第二部以杜甫為主角的話,他從頑皮可愛到慷慨悲憤,剛好可以反映一個時代。

在高適和李白的關係處理上,影片也做了藝術化加工。

史書里寥寥數筆記載道,李白參與叛亂,高適沒有救李白,兩人就此分道揚鑣,兩人關係有過怎樣微妙的變化並未交代。

影片以此為切入點,將高適和李白的性格對立面,展現出來。

李白是自由洒脫,高適則是腳踏實地,高適更能代表普通中國人的精神氣質。

通過他看李白,觀眾的代入感會更強烈一點。

影片中用兩場相撲戲,表現兩位好友的變化。

兩人初次相遇,意氣風發,來了一場相撲,高適將李白摔倒,勝負不重要,兩人哈哈大笑。

多年後,中年高適和中年李白再次重逢,又來了一次相撲。

兩人的身體已經衰弱,但精氣神依然強大,最後高適再次把李白摔倒。

李白說:「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這是我20年前為你寫的詩,高適。」

高適和李白並不是一路人,但卻都有著各自的理想。

這句詩因為這個情節立刻充滿了故事感,兩人的關係也鮮活立體起來。

在詩歌的呈現上,影片也下足了功夫。

全片提及了48首唐詩,全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都交代了創作背景。

其中最華彩的部分是《將進酒》的段落。

影片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大膽的視覺特效,呈現出李白人到中年,壯志未酬,內心苦悶,但雄心猶在的豪情。

很多人看這一段看哭了,相信今後的語文課上,每當講到這篇課文,這個片段一定會被多次提及。

總之,《長安三萬里》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追光動畫在努力了十年後,終於拍出了一部兼具口碑和品質的電影。

雖然截至目前,《長安三萬里》票房只有3.5億。

但別著急,《長安三萬里》的潛力、後勁,甚至超過了《八角籠中》。

中國的動畫電影或許就此開啟新的篇章。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1320832bff7720339a6b6fb886cbc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