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只能「安康」不能「快樂」?

2024-06-10   新晚報

五月五,過端午。近年來,「端午安康」的祝福語漸漸流行開來,不少人疑惑,端午節還能不能祝他人快樂?

據悉,「端午安康」祝福熱議出現在2015年端午節前。當時,網友的朋友圈和微信群盛傳一個說法:端午節是屈原投水日,是悲傷的日子,還是祛病防疫的節日,不是一個快樂的節日,所以不該說「端午快樂」,應該說「端午安康」。

最近這些年,每到端午節,該說「快樂」還是「安康」總能引發很多討論。

可以看到,「端午安康」已經成了端午節祝福的一種常見表達。與此同時,「端午快樂」之類的說法,似乎漸漸不再那麼流行,甚至偶爾說一句「端午快樂」,也會被挑剔一番。

正處於端午節假期中的我們,究竟該說「端午安康」還是「端午快樂」?

民俗專家: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

端午節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是與祈求農業豐收與驅邪避祟有關。

屈原成為端午節的文化符號與他的文化影響力、愛國主義情懷的感染力等因素密切相關。也不是所有地區的民眾在端午節都祭祀屈原。比如蘇州民眾在端午紀念蘇州城的督建者伍子胥,上虞民眾在端午紀念孝女曹娥。

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大部分民俗學家認為,是先有端午節日之後,才將屈原等歷史人物紀念附著在節日上,賦予節日以其它意義,但這些意義也只是端午節其中的一部分。端午節設立初衷就是一個歡樂的節日。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曾質疑「端午節不能祝他人快樂」的說法。

他說:「其實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樣。雖然紀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讓大家快樂的意義。」他引用歌謠「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駁斥道,這有什麼不能快樂的。樂觀和開朗,也是這個節日的應有之義,無須太拘泥。

此外,他還引用晏殊的《端午詩》、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的序,來印證「許多古人詩文都講到歡喜快樂過端午」。對於提出端午應該說「安康」而不能說「快樂」的非遺專家楊廣宇,張頤武表示「這個專家無從了解,百度了也不知其人」。

在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看來,把端午視為紀念屈原投江,因而不該「快樂」的說法,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端午安康的說法,所謂端午安康是近幾年人們新發明出的一種祝福語。」

「端午節歷史上就是一個快樂的節日,是我們的狂歡節。」田兆元說,在端午,龍舟競渡是很重要的一項活動,水中大家相互比拼,岸邊民眾聚集觀賞呼喝,場面熱烈歡樂,毫無悲傷之說。端午確實是破除疫情的節日,「但我們通過昂揚的運動來破除疫情,鍛鍊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奮發昂揚的精神。這是一個充滿激情的節日。」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州主會場活動在番禺沙灣舉行

至於紀念屈原,田兆元也認為不該將之理解為悲傷,屈原本身就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中充滿各種香草和美好的事物,屈原的故事和傳說本身也是浪漫楚國文化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這一天說端午快樂。」

端午雖然有紀念屈原、伍子胥等歷史人物的成分,但其最原始意義是古人龍圖騰崇拜與祈福,也有祛病祝吉祥、讓大家快樂的意義。

中國很多傳統的民俗大節都與祭祀有關,例如春節、中秋節、冬至等等歡樂節日。端午節因賦予有祭祀內容而不能互道「快樂」,是對中國文化缺乏基本了解的說法,它還窄化了端午節的形式和內容,並且無助於端午文化的傳播。

端午節本身就是包容的、開放的、多元的

端午除了吃粽子、掛菖蒲這類習俗,還有拔河、龍舟、鬥百草等習俗,從詩詞還有圖畫里,都能看到端午這天一片快樂祥和的氛圍。

唐代張建封寫過一首《競渡歌》,裡面寫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可見這天的熱鬧。傳為張擇端所畫的《金明池爭標圖》,也能從中看到端午這天龍舟競渡、遊人如織的場面。

廣東佛山疊滘的「龍船漂移」火出了圈

更何況在今天,端午已是個3天連休的小長假。

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端午節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1.06億人次,實現國內旅遊收入373.10億元。今年端午節假期首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省4A級及以上景區接待遊客173.9萬人次。這樣一個節日,許許多多人的切身感受就是一種快樂,道一聲「端午快樂」又有何不可?真的要迴避「端午快樂」的說法,其實也是自己為難自己。

真正了解下端午的知識就能發現,越是這種流傳久遠的節日,它的文化內涵就越豐富、越多元,也越難被一兩句話、幾個關鍵詞簡單概括,越難進行排他性的「求真」。就好比端午只能「安康」,不能「快樂」。

從紀念的人物看,除了屈原,還相傳端午是紀念伍子胥、曹娥的;從端午的名稱看,這天也叫正陽節、重午節、天中節、浴蘭節、女兒節……其實這些都意味著端午在發展的過程中,匯入了多種多樣的歷史傳說,糅合了天南海北的節日習俗,端午本身就是包容的、開放的、多元的。

所以我們今天對待端午,事實上也沒必要單一化解讀,把端午和「安康」固定下來,甚至否定「端午快樂」的合理性。我們更沒有必要去橫生一種禁忌,變成社會交流的負擔,似乎別人道了一句「端午快樂」就是不禮貌,這反而會造成信息傳遞的誤差,也會抬高人際溝通的成本。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節假日的價值內涵有著很多共性,比如生活的放鬆、外出的休閒、闔家的團聚,本質上,都是為了人的快樂。所以,不必強求用「端午安康」取代「端午快樂」,我們今天的節日用語,更加符合當代社會的現實景觀,也是一種正常的邏輯。

「安康」也好「快樂」也罷,都是一種真誠的祝福,我們不妨心安理得地送出,也滿心歡喜地收下。

來 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編 輯丨張宗

責任編輯丨郭啟迪

審 核丨劉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