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孩》大結局,秦昊身世曝光:父親,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2022-04-27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親愛的小孩》大結局,秦昊身世曝光:父親,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作者 | 桑梓

深夜的產房,萬籟俱寂。

一個女人從夢中驚醒,痛得死去活來,滿頭大汗。

此時,伴她身旁的,只有年過六旬的母親。

而她的丈夫,那個藉口忙工作的男人正躲在家裡,一邊喝酒一邊看球賽,睡得鼾聲連天。

若不是岳母一通電話,他恐怕都不知道妻子快要臨產。

當他趕到醫院後,第一時間不是呵護妻子、看望孩子,而是趕緊拿著胎盤,偷偷地送給了母親、弟弟補身體。

而另一旁,妻子冒著巨大生命危險生下孩子,被推出手術室卻無人看護,只能由值班的護士送到產房。

電梯上,護士七嘴八舌地議論:

「這老公也太不著調了吧,老婆剛生完人就不見了,偷偷送胎盤去了。」

這一幕,出自於近期的熱播劇《親愛的小孩》。

任素汐扮演的方一諾和秦昊扮演的肖路是一對原配夫妻,可沒播幾集,肖路就遭到了全網群嘲:

「哪有這麼做丈夫做爸爸的?」

「肖路真是所有未婚未育人士的避孕針。」

俗話說,孩子的大部分問題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肖路缺失家庭責任感的背後,就來自父愛教育的空洞和匱乏。

父親缺位的家庭

養不出家庭責任感強的孩子

肖家有兩兒,大兒肖路,小兒肖旭。

他們從小父母離異,出生起就跟媽媽相依為命。

作為「啃老一族」,肖旭整日在家打遊戲,吃喝拉撒全由母親一手承包,抽煙喝酒一個不落。

家裡人好不容易給他介紹了一份工作,他卻眼高手低,瞧不上。

還偷拿母親的養老錢和哥哥的救命錢去創業投資,到頭來虧得一毛不剩。

而哥哥肖路的婚姻,也在妻子生育的那一刻四分五裂。

妻子生產,他要麼藉口工作,要麼躲避在家。

妻子生完,他乾脆當起了甩手掌柜。

孩子半夜哭鬧,他不管不顧,睡得比誰都香;

月嫂往母乳里偷加奶粉,他卻質疑是妻子小題大做;

並且未經妻子同意,就偷偷把母親接來伺候月子。

一遇到婆媳矛盾,他就無原則和稀泥,兩邊拱火,吵得越來越嚴重。

甚至在自己女兒深夜高燒的時候,他還婚外出軌,和別的女人在一起……

要說唯一一次照顧,是妻子大小便失禁,肖路幫忙清理。

然而這唯一一次,卻也成了他傷害妻子的利刃:「對,你拉屎拉身上了都不臭!」

這一句話,讓妻子頓時心灰意冷:

「我為了給你生孩子,我屎拉身上了!我屎拉身上讓你伺候我那一回,你嫌棄的表情,我記你一輩子!」

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成長基地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發現:

「孩子成長過程和婚姻過程中出現的行為問題,其實首要責任在父親。」

當父親的角色在家庭中流失,孩子的內心會極度缺乏力量感和安全感。

這種殘損的力量感、安全感,會讓孩子沒有勇氣對抗世間的坎坷與不順,很難養成富有擔當的性格,更容易選擇逃避。

如果在一個家庭中,父親沒有教會男孩怎樣承擔責任、怎樣做好男人,那他日後定會吃婚姻的虧、或事業的苦。

父親在家庭中

是理性和規則的化身

心理學上認為,爸爸的存在,有利於阻斷媽媽與孩子之間形成的「封閉二次元關係」,過渡為「開放的三元關係」,促進孩子「分離-個體化」的發展。

那是因為,孩子天生就以媽媽為中心,媽媽對孩子的愛更是無條件的,這樣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信任。

但爸爸對孩子的愛,往往是「有條件的」,代表著社會中的其他人。

一旦孩子的行為沒有符合社會他人的要求,爸爸則會給予懲罰。

所以,心理學上把父親的角色稱為「社會規則」,認為只有父親的養育,才能讓孩子理解且順應這個社會的規章制度。

在短視頻平台上,看到一個故事。

初中那年,男孩沉迷於網絡遊戲,成績直轉而下。

老師們對他束手無策,就連他自己也跌落谷底,自暴自棄了。

這時候,父親站了出來——

他暫時放下工作,回到家陪伴起兒子。

家裡的電視機停了。父親自己也主動不玩手機。

男孩寫作業的時候,父親就在不遠處看書。

初三到高三的四年間,父親全程陪讀。

每當男孩有學業或心理上的困惑時,父親都會耐心陪伴、細心疏導。

還會自己去學習教育知識,把所學所悟都和兒子分享討論。

在這種「約束」之下,男孩最終考上了北大心理學專業,目前是在讀博士生。

最近,他做客央視《開學第一課》,在節目中講述了父親對自己的力量。

教育部曾對各個階段的孩子進行過大量調查,發現:從孩子5歲起,到他上小學三年級,孩子願意聽母親教育的比例高出父親很多,可三年級過後,母親的教育影響力卻極度下降。

這時,如果父親的角色處於隱形狀態、父親的聲音處於消失狀態,那孩子很容易形成對規則的漠視,破罐子破摔。

只有父親站出來,用理性的角度去指引,孩子才能掌握和自己、和他人打交道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鞭策自己,成就自我。

父親的陪伴

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墊腳石

《養育男孩》中說:

男孩會學習父親的人生態度,通過觀察父親的行為來學習如何愛人,通過觀察父親的行為來學習和感受一切。

父親的角色,往往比母親的角色更豐富。他可以是教練,朋友,乃至對手。

孩子在這種多樣化的角色轉變中,也能很好地領悟到社會角色的多變性,抵禦風險能力才會更強。

2008年,海南海口。

2歲的陳興融被確診為孤獨症,說話含糊不清,與人互動性差。

5歲那年,為了增強體質,父親給他請了個游泳教練。

可沒練多久,教練就被氣跑了,父親只好親自教他游泳。

父親在牆上貼了各種各樣的訓練表,還安排了一些增強體質的運動項目,倆人互相監督,共同訓練。

在父親的陪伴下,陳興融在2021年全國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八屆特奧會上,斬獲了5枚金牌,並在自由式比賽中獲得金牌!

按理說,一個患有孤獨症的孩子,社交起來也是頗有障礙的。

但陳興融面對社交,卻遊刃有餘。

他在社區里的人緣卻非常好,所有人都了解他,支持他;

他可以獨自去買菜,菜市場的大媽大爺都十分愛和他聊天,還幫助他。

一個生性孤獨殘疾的孩子,竟然贏得如此完美的逆襲,奪得運動金牌,掌握與世界相處的能力!

我想,這就是父愛的力量吧。

堅韌,果敢,不屈,自信。

人生的路走起來雖長,但關鍵時刻就那麼幾步。

如果這幾步可以得到父親的陪伴,孩子不僅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安全感,還能提高孩子在社會中的抗衡能力。

這種能力,才能助他生活得如魚得水。

—— End ——

作者:桑梓。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adfe1a2142f5a4a79508718045bb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