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規》全文及翻譯,是家庭教育、家長教育之最佳讀物
《父母規》全六篇,共有三重、六責、六戒、六道、六觀、一告,計1095字。《父母規》集古聖先賢之教與中西方家庭教育,合傳統文化與教育學、心理學、親子學之要義,涵蓋教子成長之胎教、育嬰、啟蒙,學習、處世、婚戀、事業各個層面,在語法格式上與《弟子規》、《三字經》相似,採用三字一句,兩句或多句連意,閱讀輕鬆,淺顯易懂。《父母規》主旨來自《易經》家人卦第三十七(離下巽上):「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生命是在關係中成長,尤其是在親密關係中成長的,《父母規》是關於父母成長、孩子成長與親子關係成長的一套生命成長系統。
作者:曲莫先生
《父母規》
開篇誦
天大地大,父母恩大。山好水好,兒女孝好。
千教萬教.莫過家教。身為父母,責任重大。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上孝長輩,下愛兒女。
長幼互敬愛,合家歡樂。家和萬事興,天下太平。
第一篇:父母重
父母重
父母者,大人稱,為父母,責任重。
子不教,父母過,教不嚴,父母惰。
【解釋】父母,是「大人」的稱號,首先代表的是責任,其次代表的是擁有一定權力的人。在傳統中,一般稱呼為官者和父母為「大人」。大人,是指能夠承擔責任並且能夠理性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人,為使之責任能夠更好的完成,同時賦予其一定權力的人。對父母而言,就是父母對孩子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同時也擁有對孩子的監護權。
【解釋】父母對孩子,生了就要養,養了就要教,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就是父母的過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如果教不嚴,放鬆、懈怠、不認真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是父母的過錯。
關乎子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及遷。
生之根,命之脈,父母造,一生帶。
【解釋】人在初生的時候,心性是充滿了愛、光明與良知的,在成長的過錯中,其人性也是向善的,每個人都想做一個好人,不是嗎?但是如果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也會很容易受到惡性的污染而變壞。
【解釋】父母不光在生育了孩子的身體,還影響了孩子的心智與性情,因此,一個人生命的根脈,都是父母創造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關乎家
子女者,親有別,善惡緣,父母結。
結惡緣,一家苦,結善緣,全家福。
【解釋】人的一生中,有三種最親密的關係,第一是和自己的父母,第二是和自己的伴侶,第三是和自己的子女。子女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人之一,父母和子女之間是非常大的緣分,但是緣分有善緣也有惡緣。如果父母能夠認識到自己和子女的差異,尊重孩子、慈愛孩子,孩子自然尊敬、孝敬父母,二者的關係處理好了,那就是善緣。反之,如果彼此關係處理不好,那就是惡緣。而這個關係處理的好不好,首先取決於父母,所以自古都說「父慈子孝」,沒有說「子孝父慈」。
【解釋】如果家人間的關係處理不好,天天吵、日日鬧,大家每天都不開心,甚至反目成仇,那就是惡緣,一家人都痛苦。如果家人間關係處理好了,互相尊重,互相關愛,家庭和睦,這就是結善緣,全家都是幸福的。
關乎國:
小家國,大國家,小家安,大國定。
父母修,子女正,家道齊,天下平。
【解釋】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家庭是國家、社會的基本細胞,只有每個家庭細胞都安定了,整個國家、社會才會安定。
【解釋】一個家庭如何才能安定呢?取決於家庭中的最重要的兩個人:父母。《易經》中說:「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論語》中說:「父父子子」,說的是父母要有個父母的樣子,子女就會有個子女的樣子,說的就是上位者(父母)對下位者(子女)的影響。俗語說「上樑不正下樑歪」,反之就是「上樑正,則下樑正」,說的也是「父母修,子女正」這個道理。父母做好了,子女自然就跟著好了,父母和子女都好了,那整個家就好了,每個家都好了,天下自然就安定和諧了。
第二篇:父母責
生其身
健康身,第一先,妊娠期,保護安。
寢不側,坐不邊,立不斜,險不沾。
勿染疾,勿疲倦,勿惱怒,勿怨煩。
存正心,起正念,聽正語,言正言。
【解釋】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準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解釋】懷孕期間,睡覺的時候不能躺在床邊上,以免掉落。坐的時候不能坐在側邊上,以免滑落。站立的時候,不能歪斜著身體,危險之地、危險之物,不能去接觸,比如近水火處、高處、馬路等地,KTV、棋牌室等地,以及毒品、煙酒等都是危險之物,不能沾染。
【解釋】懷孕期間,睡覺的時候不能躺在床邊上,以免掉落。坐的時候不能坐在側邊上,以免滑落。站立的時候,不能歪斜著身體,危險之地、危險之物,不能去接觸,比如近水火處、高處、馬路等地,KTV、棋牌室等地,以及毒品、煙酒等都是危險之物,不能沾染。
【解釋】懷孕期間,要注意保護儘量不要生病,也不要過於勞作產生疲倦,心態要調節好,不能生氣發怒,也不能怨恨、煩惱,這都會對胎兒產生不利的影響。
【解釋】懷孕期間,要存正心,起正念,保持樂觀的心態,聽正面的話,說正面的話,避免接觸惡言惡語。
愛其心
人世間 愛最珍 愛之源 父母親
真愛者 用心陪 賞其優 無怨悔
【解釋】一個人,身體的成長需要食物的滋養,心靈的成長則需要愛的滋養,人在解決了基本的溫飽以後,最重要的就是心靈的成長,因此,人世間最珍貴的是愛,而愛的源頭就是父母雙親。
【解釋】真正的愛,首先是願意陪伴,並且用心陪伴;其次是能夠欣賞到對方的優點,並且能夠包容他的缺點;第三是無條件的愛,對自己的付出無怨也無悔。如果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就不是真正的愛。
傳其德
厚德者 能載物 明德者 能開悟
有德者 必有得 無求得 乃真德
五堂德 恆恆德 仁義禮 智信也
三達德 明明德 智仁勇 最為絕
【解釋】《易經》中說:「厚德載物」,有德,方能載物,財色、權力、名利等都是「物」。沒有德行的人是承載不了的。《大學》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就是人的光明自性,良知自性,能夠「明德」者,就是充滿了愛、光明、良知的開悟者。
【解釋】厚德者,自然能夠載物,有德之人,必然有所得。而真正的德,則是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去想我做了這些事會有多少德,而是以不求所得,不求回報的心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德啊。
【解釋】五常德,是儒家提倡的五種恆常不變的德,即仁義禮智信。
【解釋】三達德,是《中庸》中提出的「智、仁、勇」三達德,即智慧+慈悲+勇氣,這真是最絕妙的一個能量組合啊。
教其禮
不學禮 無以立 能知書 方達禮
禮之道 和為貴 禮之用 敬為最
【解釋】《論語》中說:「不學禮,無以立」。是指一個人如果不學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知書達禮,一個人能夠好好讀書,學習了悟經典中的道理,就自然會達禮。為人父母,要培養孩子好好讀書,好好做人,孩子才能在社會上得以立足啊。
【解釋】禮,不光指禮貌禮節,還有禮法,最大的禮就是法。禮之道,除了「禮」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禮」的內涵:和。所有的禮都在追求一個「和」字,一個人能夠做到「和」,就是最大的禮。在禮的應用中,保持尊敬的態度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表現形式上有禮,而內在不和氣,不尊敬,就是最大的失禮。
養其志
有志者 必有義 有義者 必有氣
孟夫子 養浩然 緣何故 志義全
【解釋】一個有志向的人,必然是一個有義的人,一個有義的人,必然是一個充滿正氣的人。所謂「志氣」、「義氣」,有志、有義才有氣。氣,就是精氣神的那個氣,是一個人的能量所在。
【解釋】孟子說:「吾善養浩然之氣」,為什麼?因為他志義雙全。所以為人父母,要善於培養孩子的志與義,孩子自然會充滿正氣,充滿能量。
護其智
人之智 與生具 能自覺 能自悟
揠苗助 徒且誤 定靜慮 智慧足
【解釋】人的智慧、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能夠自我覺察、覺知,能夠自己領悟、學習。
【解釋】揠苗助長,大家都知道是錯誤的。而今天,父母過早的用各種方式所謂「開發智力」,那不就是揠苗助長嗎?揠苗助長,一定是徒勞的,而且會耽誤小苗苗,也就是孩子的成長。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開啟孩子的智慧呢?其實,孩子的智慧是不需要開啟的,因為它本來就是具足的,只要保護好這個與生具足的智慧就可以了。那麼,如何護其智呢?《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一個人能夠有「定、靜、慮」的功夫,自然就會具備充足的智慧。
第三篇:父母戒
勿失教
一年計 在於春 一生計 在年少
幼一染 長十效 蒙養正 聖功道
小樹苗 易扶正 養習慣 修毛病
及長大 正則難 長欲教 子厭煩
【解釋】一年的收成,關鍵在於春季的播種基礎,一生的成長,關鍵在於年少時的培養。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這個道理。還真是,你看,一個人,在三歲的時候性情基本就定了,七歲的時候,他的性格、習慣和價值觀也基本定型了,這會影響他的一生。
【解釋】小時候的一點沾染,長大以後都是十倍的效應,《易經》中說:「蒙以養正,聖功也」,說的就是在童蒙時代培養孩子純正的品性,這是培養聖賢的教育之道啊。
【解釋】小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很容易扶正。如何扶正呢?第一是培養良好的習慣,第二,如果小孩子有什麼不好的毛病,不端正的思想和行為,及時給與糾正就可以了。
【解釋】孩子小的時候,是比較容易被糾正的,等長大以後,習性、習慣等相對比較固定的時候,就很難被糾正了,那時候家長再想要教育孩子,孩子也會厭煩的。
勿專制
有專制 有反造 或離經 或叛道
以己念 強加告 生其命 奪其好
民主風 新家道 父子親 不專教
天之道 萬物耀 愛他是 非我要
【解釋】哪裡有專制,哪裡就會有反抗。家庭中如果父母過於專制,孩子就會叛逆,好賴話都聽不進去了,甚至離經叛道,走上歪路。
【解釋】父母用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孩子,就像是把自己的電腦程式,強制性的給孩子裝上,讓孩子失去自我,完全按照父母的程序運行他的生命,這就是雖然父母生了孩子的命,但卻剝奪了孩子的愛好,剝奪了孩子活出自我的權利。這真是心靈入侵啊。
【解釋】從一百多年前開始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國成立,打破了封建專制,建立了民主國家,民主的風氣,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家道文化,所以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間,應該是多講親情,而不能專權專制。
【解釋】就像每一個樹葉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手紋也都不一樣,上天之道,是使萬物都能夠光耀他的生命,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去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而不是我要的樣子。這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是對上天之道的遵循。
勿傷尊
子可愛 不可辱 傷其尊 難彌補
苟傷尊 怨恨怒 加以時 親情無
情緒起 要處理 勿轉遷 傷孩子
怨惱煩 代相傳 今到我 誓願斷
【解釋】孩子要多愛他,而不能侮辱他,尤其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傷害的自尊,是很難彌補的。
【解釋】父母如果傷害的孩子的心靈,孩子就會怨恨父母,內心產生憤怒的情緒,如果這樣的狀態時間久了,就會傷害親情,甚至導致親情全無。
【解釋】在生活中,誰都會有煩惱,有情緒,但是作為大人,有了情緒要學會處理,不能轉遷給孩子,傷害孩子的心靈啊。
【解釋】怨恨、惱怒、煩惱,這些負面情緒、負能量,如果得不到控制,就會一代一代的傳染,今天到我這裡,我能夠有幸明白了這些道理,我發誓要將它們斷掉,絕不再傳給下一代。
勿寵溺
寵與溺 造安逸 安其生 喪其力
寵與哄 患無窮 增自我 任性重
【解釋】寵溺孩子,給孩子創造安逸的生活,看起來是在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因為安逸的生活,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成長鍛鍊的機會,長大以後缺少生活能力、創造能力。
【解釋】寵哄孩子,會助長孩子的自我,任性,如果從小養成自我、任性的習慣,長大後還會按照這樣的模式生活,真的是後患無窮啊。
勿比他
以子短 比人長 信心亡 無能量
以子長 外張揚 增傲慢 難成長
【解釋】父母不要拿孩子去和別人比較。用孩子的短處,去跟別人的長處比,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缺少能量。
【解釋】用孩子的長處,四處張揚、炫耀,則會增加孩子的傲慢心,這樣孩子就很難繼續成長。
勿嘮叨
往不咎 來不憂 當下事 當下究
往復言 生厭煩 不接收 且逆反
【解釋】我們常說「既往不咎」,對過去的事不要總是提起來,對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也不要去擔憂。就事論事,就當下的事論當下的事,專心把當下的事解決好就可以了。
【解釋】一件事情,如果不斷反覆的去說,就會招致厭煩,對方不但不會接收你的信息,而且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掌握正確的溝通方式,不能嘮叨。那說明是嘮叨呢?「嘮」,是口字邊上一個「勞」,代表是不斷的重複。「叨」,口字邊上一把「刀」,代表的是對方不愛聽的話。所以,一句對方不愛聽的話,重複的說,就是「嘮叨」。其實,即使是對方愛聽的話,說多了人家也不會喜歡,一句話,說一遍是愛語,說兩遍是叮嚀,說三遍就囉嗦了,說四遍就成嘮叨了。
第四篇:父母道
孝親道
男女正 天地義 夫婦別 乾坤理
上孝親 下愛子 友與悌 和睦矣
【解釋】《易經》中說:「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男女,即夫婦二人,是陰陽之道,是家庭中的兩個核心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夫婦二人擺正各自的定位是天地間最大的事情。夫婦有別,出自傳統「五倫關係」,而且夫婦關係是五倫關係之始,說的是男人和女人,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有巨大的差別,應該按照這個自然差別區分定位,這是天地之間的道理。
【解釋】夫婦二人,對長輩,要孝敬,對晚輩,要慈愛,對兄弟姐妹,要互相友愛,這樣家庭就會和睦。
愛子道
父愛山 愛而儼 母愛水 愛而慈
儼與慈 山水映 愛圓滿 子女幸
【解釋】父親身正示範,以身作則,他的愛,就像山一樣,巍峨儼然,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對他尊重而敬畏。母親溫和包容,協調關係,她的愛,就像水一樣,慈祥滋潤,是孩子心靈的依靠,孩子與母親親密無間。
【解釋】父親和母親的愛,令孩子對父母雙親既尊重敬畏,又親密無間,就像山水相映一樣,這就是圓滿的愛,這就是兒女的幸福啊。
教子道
定家規 立家訓 授家業 重家教
修家譜 樹家風 傳家德 行家道
言是傳 身是教 上之行 下必效
教之本 慈與孝 代代傳 家之道
【解釋】制定家規,這是依法治家;訂立並傳承家訓,強調為人處世的原則,這是以德治家;傳授家業,或者支持孩子創立事業,這是事業治家;注重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這是教育治家。
【解釋】修訂家譜,這是以史治家;樹立良好的家風,這是無為而治;傳揚家德,祖德流芳,這是以德治家;全家人都一起落實家規、家訓、家業、家風、家德,這就是行家道,以道治家。
【解釋】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是模仿,因此,孩子不是聽父母怎麼說,而是看父母怎麼做。因此,我們講上行下效。所以,父母以身作則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語言,只是傳達一些信息而已,這就是言傳身教的道理啊。
【解釋】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對孝道與慈道的傳承,能夠將孝慈之道一代代的傳承下去,這就是家族興旺、家業長青的道啊。
溝通道
子女呼 及時應 子女聲 要傾聽
子女問 耐心答 呼子女 音聲恰
【解釋】子女呼喚父母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的回應;子女想說的話,想表達的心聲,父母要耐心的傾聽。
【解釋】子女有什麼疑問向父母提出,父母要耐心的解答,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索,既解決了孩子的困惑也增加了父母的知識,而且在共同探索的過程中,也增加了親子感情。父母呼喚子女的時候,要用恰當的語調,不能隨便對孩子使用命令、呵斥的語氣。如果孩子沒有犯什麼過錯,父母應該溫和的和孩子說話。
威嚴道
威於信 子女敬 嚴於律 子女聽
尚道德 明法令 恥且格 家風正
【解釋】父母的威,來自父母的信。信,首先是父母對自己的信,即對孩子要求的,自己先要做到,如果自己做不到還去要求孩子,孩子就不會聽從,父母的威也樹立不起來;其次,是對孩子要守信,承諾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這樣孩子才會聽父母的話,如果對孩子的獎勵或懲罰說了但做不到,孩子就不會信父母的話了,父母的威自然也樹立不起來了。
父母的嚴,來自「律」,律,就是紀律、法律、規矩。家裡要明確行為規範標準,如有違反,就要受到響應的處罰。當「家律」得到嚴格的貫徹執行,孩子就會心存敬畏而聽從。家裡如果沒有明確的規矩、家律,父母只是靠脾氣、呵斥去管教孩子,孩子是不會真正敬畏、聽從父母的。
【解釋】如果一個家庭能夠首先崇尚道德,並且使家人明確並遵守家規國法,這就是以德治家和依法治家相結合,家人自然都會知道羞恥,並且自覺自律,這樣就是一個良正的家風。
家業道
治業勤 持家儉 物資足 家人安
詩書繼 繼世長 忠厚傳 傳家遠
知善惡 良知顯 為善業 餘慶滿
存善心 言善言 行善事 厚德然
【解釋】工作上要勤奮,生活中要節儉,保持家庭中的物用充足並且有一定的積蓄,這樣家人都會安心。
【解釋】喜歡詩書、愛好學習的家庭,忠於人事、宅心仁厚的家庭,才會有長久的發展。
【解釋】一個人能夠知道什麼是善惡,這就是良知的顯現了,能夠為善去惡,就是在不斷的積善了,《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為善、積善的家庭一定是餘慶滿滿的。
【解釋】一個人,一個家庭,如果能夠常存善心,多說好話,多做善事,德自然就會越積越厚,厚德載物。
第五篇:教子觀
孝尊觀
仁者人 親親仁 不孝親 何為人
德者得 師師德 不尊師 何以得
真孝親 不色難 祖宗德 流芳遠
真尊師 敬愛然 聖賢智 代代傳
【解釋】《中庸》里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說,有仁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仁愛,首先要將愛父母親放在第一位。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雙親都不愛,怎麼能說是真正的人呢。
【解釋】有德才能有得,有收穫。而尊重老師是最基本的德,只有尊重老師,才能真正從老師那裡學習到知識和本領。如果一個人連老師都不尊重,又如何能學到知識與本領,沒有知識和本領,又如何能得呢?
【解釋】真正的孝,不是給父母衣食供養而已,而是能夠在父母前面保持和顏悅色,並且將祖德傳承。所以,不但在生活上奉養父母,並且能夠親愛父母,保持和顏悅色,這才是真正的孝。能夠將祖德傳承,祖德流芳,這才是最大的孝啊。
【解釋】真的尊重老師,第一是要對老師恭敬,愛老師;第二是能夠將老師的智慧傳承下去。而最大的老師,就是中華民族的歷代聖賢,能夠把聖賢智慧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是真正的尊師重道啊。
學習觀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禮樂射 御書數 全面培 重點育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真學者 篤行之 知行一 是真知
【解釋】玉好,還需要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否則就不會「成器」,人雖然有智慧,還需要學習,才能懂道理,有創造,否則也不會「成器」。
【解釋】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傳統教育的六種基本技藝,應該全面的培養,在今天,我們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父母還要在孩子特別感興趣、擅長之處進行重點培育,使之成才。
【解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中庸》,講述的為學的方法和次第。要廣泛的多方面學習,詳細的研究,謹慎認真的思考,明確的分辨,最終還要踏踏實實地實踐。
【解釋】真正的學習,最終都要落實到實踐中,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這才是真正的學問啊。
交友觀
益三友 友直者 友諒者 友多聞
損三友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見益友 思齊之 見不益 內省己
嚴律己 待人禮 不自私 利他益
【解釋】《論語》中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寬容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解釋】見益友,要多向人家學習,見不益友,要多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然後趕緊去改。
【解釋】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對朋友要寬容有禮。任何事情都不要自私,要多考慮如何利益他人。我對人人都好,人人就對我都好,最後大家都好。這就是「你我、我好、大家好、世界好」的道理呀。
婚戀觀
首道德 次好學 勿以利 為揀擇
勿貪慾 勿戀色 至莫若 靈犀合
同心力 利斷金 同心言 臭如蘭
同心容 容如親 同心賞 賞如賓
【解釋】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首先要看道德品質,然後看這個人是否好學上進,不要以有沒有家庭背景、工作好不好、收入多不多或者長得帥不帥、美不美等利益標準去挑選。遇到一位有道德又好學上進的對象,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利益嗎?
【解釋】不要貪戀情慾、美色,重要的是兩個人的信念、價值觀、生活習慣等是否吻合,最大的吻合,是心有靈犀。就像李商隱的那句詩說的:即使「身無彩鳳雙飛翼」,也能夠「心有靈犀一點通」,這是多麼美妙的愛情啊。
【解釋】《易經》中說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說:兩個人心意相同,行動一致的力量猶如利刃可以斬斷金屬,說出來的話像蘭草那樣芬芳、高雅。這是多麼美好而有能量的結合。
【解釋】二人同心,互相包容,向親人一樣互相包容,互相讚賞,向對待賓客一樣相敬如賓。這是多麼美好和諧的相伴。
財富觀
儉養廉 奢養貪 生活中 要節儉
量出入 不為難 無明財 莫要沾
窮善己 達濟他 富無驕 貧無諂
真財富 壽康寧 富貴德 善終善
【解釋】節儉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廉潔,奢侈則會長養一個人的貪婪。因此,在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和孩子一起節儉生活,珍惜福報,不能鋪張浪費,更不能奢靡豪華。
【解釋】要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進行花銷,不要因為貪慾和虛榮心,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去消費。要靠自己的勞動付出獲得收入,對於來路不明的錢財,或者沒有付出就來的錢財,不能要,也不能沾。
【解釋】《孟子》中說:「窮而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意思是說:「如果自己的能力、事業狀況還不夠好的時候,就先顧好自己、自己的家庭,如果能力和事業都很好了,就要多考慮為他人服務」。
「富無驕,貧無諂」,意思是說,人生得意、事業發達的時候,不能驕傲,事業不濟,生活不好的時候,不能諂媚。原文出自《論語》: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意思是,子貢說:「貧窮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這也算可以了。但是不如雖貧窮卻樂於道,雖富裕而又好禮之人。」
【解釋】真正的財富,是中國傳統關於幸福的五條標準: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長壽。長者,指活的時間長;壽者,「死而不亡者壽」,出自《道德經》,指一個人的精神、思想能夠長存才是真正的壽。
富貴。富者,知足者富。不知足,即使家財萬貫了還不知足,想要更多,也是貧窮。貴者,受人尊重為貴,一個人如果他的為人處事、言行舉止端正,即使是一位普通的勞動者也是受人尊重的,就是貴的;反之,一個人如果他的為人處事、言行舉止不端正,即使位高權重,那也不是貴,反而更加令人不齒,讓人家瞧不起。
好德,就是擁有好的德行,並且不斷的行善積德。
善終,就是能夠在臨終的時候,一切圓滿,這才是至善人生。
成就觀
修身心 養道德 為往聖 繼絕學
齊家正 治國能 為萬世 開太平
【解釋】真正的成功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或者擁有多高的地位和多大的權力。而在於能否自修身以養德,並且能夠傳承發揚古聖先賢的智慧。自己能夠修身養德,然後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然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國家、社會做貢獻,為社會的和諧創造正能量,這才是真正的成功。所謂內聖外王也。
最後告
人之者 相中迷 念中控 情中奴
人之間 愛欲連 五倫中 明德顯
人之道 開悟道 了煩惱 有福耀
人之德 五常德 仁義禮 智信也
【解釋】所謂人,就是容易被假相所迷惑,被觀念所控制,被情慾和情緒所驅使。
【解釋】人與人之間,容易被情愛、慾望所連接,俗稱「七情六慾」。七情是《禮記》中提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願望,包括視覺上的見欲、聽覺上的聽欲、嗅覺上的香欲、味覺上的味欲、觸覺上的觸欲、意覺上的意欲。而人的明德——良知與品德,都是在五倫關係中的磨鍊中產生的,即在夫婦關係、父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朋友關係和職場關係中,不斷的將自己的自我習性和壞情緒磨鍊掉,恢復原本的良知與品德。
【解釋】人的德,最根本的是儒家所倡導的五常德,五種恆昌不變的德,即仁義禮智信。將此五常德落實到五倫關係中,是為「人之德」。
【解釋】人的道,就是一條開悟的道,開悟能夠了卻煩惱,並且擁有幸福人生。這裡說所說的開悟者,不是宗教概念的開悟者,而是能夠擺脫「概念形象、自我觀念、思慮情緒」所控,沒有分別對立之明者,是擁有「自覺道德文明」與「向善利他精神」之正能量的創造者。
結束語
生養孩子首先是一個責任,社會責任,生命責任,而不是個人之樂趣,家庭家族延續之需要。父母在享受孩子帶來的天倫之樂之時,也同樣要付出心血和精力來培養孩子。
付出多少,才能得到多少。教育子女,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生了就要養,養了就要教。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最後只能是害了孩子,苦了自己,將來孩子不但不能為社會做貢獻,而且還可能成為社會的負擔和危害。
有的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是國家的事,因此,完全依賴學校教育,和一些社會培訓教育。其實不然,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是最根本的,而家庭教育又以德育為最根本,因此,一方面,父母首先要學習並踐行《父母規》、《弟子規》,為孩子做榜樣表率,還要讓孩子認真學習踐行《弟子規》。由此,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教育系統。
最好的教育是沒有教育。父母對孩子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核心首要是父母教育,學好《父母規》、《弟子規》 ,給孩子做表率,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DAGWwBmyVoG_1Z27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