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經歷地震的能登,到底有什麼吸引著全球的藝術愛好者?

2024-01-19     新銳作家文壇

原標題:屢屢經歷地震的能登,到底有什麼吸引著全球的藝術愛好者?

屢屢經歷地震的能登,到底有什麼吸引著全球的藝術愛好者?

在2024年的開頭,日本能登地區因頻繁的地震進入了大家的視野。能登半島,這處連日本人都覺得遙遠的地方,被散文家、收藏家白洲正子視作「自在的場所」。這位被稱為擁有一雙「日本最敏銳的審美眼睛」的人,言下的「自在的場所」,表示只有自己知道的、只能告訴信任的朋友、尊敬的對象。而當你得到這樣的分享,意味著對方開始把你當作自己人。

我們也透過譯者、攝影師彭永堅不久前在能登的行旅經歷,去看看這個「自在的場所」,希望經受自然災害的這片地方與人能平安如故。

沿海邊行走的小火車

這次進入能登半島,我沒有按照常規線路來走,而是從富山灣的白蝦與雨晴開始。在東京坐上北陸新幹線,到了富山的新高岡站下車,然後再坐上冰見線的小火車。

開出高岡市不久,就從車窗外看到寶藍色的富山灣,遠處的立山連峰也隱約可見。很快就到達雨晴站。這個被稱為「日本絕景」之一的孤單車站,連著海岸,維持一個小時一趟車。雨晴之名的來源,相傳源義經在奧州平泉落難之際,曾在此地一塊岩石等待陣雨停歇放晴。

帶著孤獨感卻又絕美的臨海小車站——雨晴。

由於水深的原因,富山灣像一個天然大冰箱,最大和最好的漁港又在冰見市,每年能從這裡收穫160種以上的魚類。我也直接去漁港市場的食堂,確保富山灣的美味也是簡單幸福的事。

小火車繼續馳向北方,偶爾靠站停一停,沿著海岸線,一陣子海又消失,在高高的樹外面,我知道依然是海岸。

即將靠站的冰見線,雨晴車站幾乎每個小時只有一班列車。

當轉至能登鐵路七尾線,這條臨海鐵路依然美麗,看到的七尾灣,因為與外海的海水對流,海水呈綠色。途中的鹿島車站,因為小站台兩邊種滿了櫻樹,被稱為「能登櫻站」。平日人跡稀少的車站,到了春天卻有了排隊候車的盛況。

里山裏海與人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藺能登的里山裏海認定為世界農業遺產。這個「里山裏海的半島」,指的是自然與人工調和的美景,由於人為的不斷加入,地域生物生產性與多樣性得以提高的山區或沿岸海域,包括了日本最古老的「能登早市」「燈籠祭」「輪島塗」「御陣乘太鼓」,還有千層梯田「白米千枚田」等。

御熊甲祭中,每個集落在把巨大旗幟傾斜至幾乎擦到地面,展露出名為「島田崩」的神技。

登半島的老齡化非常嚴重。比如其中日本人口最少的珠洲市,現有人口僅剩12000人,而在1990年,登記在住人口有25000人。

在穴水町, 我遇到了一位計程車司機,他離開家鄉50年後,在5年前決定回鄉,開了家本來有5個員工的計程車公司,現在只剩下2位,最年輕的也已有60多歲。他說,你們來這裡我覺得很高興。

在輪島市的一家小居酒屋,有位75歲的餐廳女將,在17年前父親去世後,就一個人接下餐廳至今,也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家鄉。她說到80歲左右就不做了,問她今後怎麼辦,她說只能關掉,女兒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整個夜晚,只有我們倆客人。最後,她燒了一根味噌白茄給我們吃,白茄是鄰居家種的,味噌是她女兒做的。

迷人的輪島市。

工藝王國的焦點

在穴水町坐公交車能直接到輪島市,車程1個多小時。這是我第二次到輪島,越加喜歡這個看似安靜的小漁港。如果說石川縣是日本的「工藝王國」,那麼這個小地方可以稱為「工藝王國的焦點」。這裡既有代表漆器最高水準的輪島塗,也有世界農業遺產指定項目,包括了御陣乘太鼓、朝市等。

在一個早上,相隔五年,我與創辦於1813年的輪島屋善仁第九代傳承人中室耕二郎,一起走訪日本三大朝市之一的輪島朝市。他剛剛從東京回來,他每個月都有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待在東京,周而復始。

輪島塗唯一不變的,就是塗師們從古到今都以「籍行商」的形式,來維持工匠與顧客的關係,由此做出代表日本最高等級的漆器。

敞開家門的社交行為,確實令人感動。

站在他創辦的塗師之家前,我問到傳承的問題,他回答說,儘管輪島的人口流失嚴重,出現本地後繼無人的局面,但現在多了不少從日本各地特意來學漆器的年輕人,「永遠都會有喜歡手工藝的人。」他說。

在輪島的最後一個晚上,我在重藏神社裡面看了之前停辦3年的當地太鼓比賽。這個有著成年和兒童兩個組別的比賽,在這個漁港已經持續了70多年,是當地維繫傳統習俗的活動之一,並起著傳承與育成的目的。

在老齡少子時代,維持鄉里關係的,就是這種傳統悠久的比賽。

御陣乘太鼓,據說是上杉謙信攻打能登時,村民面戴鬼怪面具,敲打太鼓,擊退了謙信, 由此代代相傳至今,成為不出外門的文化財產。

當晚比賽結束後,我們發現了一個新變化,一班年輕的女大學生,扛著「能登切子燈籠」進行巡遊的訓練,一問才知道,這是由輪島觀光協會與當地的日本航空大學一起攜手打造的一個「輪島女子旅」IP,希望被認定為日本遺產的「能登切子燈籠祭」,讓更多人來參加這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活動。

所謂切子燈籠,是一種長方體形的燈籠,最大的有15米高,超過2噸重。每年的7月至10月期間能登所有地區都會舉辦約200個切子燈籠祭,入夜後眾多市民會抬著巨型的燈籠去照亮神轎的道路,是熱鬧非常的活動。

「輪島女子旅」的少女們,利用夜晚時間來大街上訓練。

通往大陸的回望之路

920日的早上,我在和倉溫泉的一家溫泉旅館的大堂翻看當地早報,在這份創辦有100多年的《北陸新聞》上,留意到一則小廣告,今天在七尾市中島町的一處鄉村舉辦御熊甲祭,於是我們找到去中島町的巴士,直奔祭典現場。

今天,村子裡沿途的每戶人家都打開家門,準備好豐盛的食物與酒,歡迎參加祭典的人們來家中作客,他們稱之為迎神

我們這次突然起意的初次到訪,連最基本的知識也沒準備,以為這片古老的土地不可能向我敞開胸懷,謝謝從大阪移居到七尾的小林先生,帶我參觀了村民的家,讓我想起家鄉廣東佛山的風俗,如每年的扒龍船,全村一起吃龍船飯的習俗。在我去作客的中村家,主人說,我們這裡的所有農耕文化,都是由大陸經過朝鮮半島傳給我們。

全村總動員的傳統祭事,也需要外來人的參與。

本來由19個集落末社一起參與的御熊甲祭,在停辦了4年之後,今年由於人手不足,只有13社參加,但現場全員參與的氣氛,深深打動了我。

2023年5月,在經歷了地震之後的「奧能登國際藝術祭」如約開幕,下期我們將繼續跟隨旅者的腳步,探索這個「最盡頭的藝術祭」。

節選自《LOHAS樂活》

編輯 丨danz

圖、文丨彭永堅

本文為《LOHAS樂活》版權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留言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8bf6904446bb17804adbc1802f89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