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日,「ChatGPT之父」山姆•阿爾特曼首次在美國國會作證,呼籲政府加強對人工智慧(AI)技術的監管。他提議,政府應該對開發功能強大的AI系統的公司,實行持牌制度。
在歐洲,政府欲出台全球首個AI法案。據第一財經報道,歐洲議會正就全球首部人工智慧(AI)法案展開大規模協商,僅修正案就有一千多項,創下了歐洲議會史上之最。
在中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4月正式發布《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這也是國家首次針對於當下爆火的生成式AI產業發布的規範性政策。
自2022年11月發布以來,ChatGPT掀起了一股AI熱潮,同時也引發了各國監管機構的關注和擔憂。阿爾特曼表示,「政府監管、干預對於降低人工智慧工具所帶來的風險至關重要」。
本文從數字金融的角度,討論了ChatGPT所帶來的深度影響、商業機遇和治理架構。作者認為,以自然語言處理為代表的ChatGPT,最終將帶來金融市場商業模式大變革。作者在文中對AI時代下的潛在金融風險、ChatGPT的數字金融治理架構,以及AI引發的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創新,都進行了深入地探索與思考,推薦大家閱讀。
來源 | 《陸家嘴》2023年3月刊
作者 | 杜曉山 顧雷
ChatGPT對金融的深度影響、商業機遇和治理架構
——兼論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新業態發展與風險防範
一項創新可以推進一種經營活動發生翻天覆地的進步,也可能顛覆毀滅一個產業,區別就是有無事先的規範和治理。
——題記
近期,一個能聊天、能寫文案、能做表格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熱度不減,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大家都認為ChatGPT的意義不亞於,甚至高於幾年前阿爾法狗(Alpha Go)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Chat是「聊天」的英文單詞,GPT是「生成式預訓練模型」的英文縮寫。相較於以往的人工智慧產品,ChatGPT理解力更強、邏輯思維更好、知識儲備更廣。
ChatGPT主要特徵是什麼?簡單說,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一個由浮點數參數表示的深度神經網絡大模型。通過至少5個維度的能力提升,實現了初步的智慧湧現:
第一,海量高價值信息的全量在線記憶能力,體現在參數的數量上。ChatGPT的模型參數高達1750億,訓練數據45TB,期間數據清洗標註、模型訓練都是在積累知識,呈現出數字化信息爆髮式增長。
第二,基於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技術,自然語言輸入的任意任務和多輪對話理解能力成倍增加,不同的用戶可以有效獲得適合各自的答案。
第三,複雜邏輯的思維鏈推理能力,尋找到不同模態數據之間的對應關係,使得生成內容與使用者需求之間存在邏輯關係,諸如將一段文本和與之對應的圖片聯繫起來,生成更高級的邏輯語言。
第四,多角色多風格文本生成與表達能力,實現不同模態數據間相互轉化與生成。在軟體開發方面,ChatGPT能夠更快、更準確生成計算機代碼,完成腳本或軟體開發工作;在客服、營銷方面,ChatGPT基於文本處理優勢,提供更加優質在線語音和文字聊天服務,比如根據一張圖片生成對應的語言描述,對圖像視覺內容進行歸納和分析,使用合適的語言和詞彙將其重新組織,生成新圖像標題,實現智能客服和智能營銷應用;在清算支付方面,ChatGPT能夠高效實現智能支付結算、智能會計記帳等職能。
第五,ChatGPT具備即時新知識學習應用與進化能力,來自機器學習、神經網絡以及Transformer模型的多種技術模型積累,更好地捕捉人類語言的複雜性,經過多類技術路線演化後,可以快速實現的人類意圖,更好適應各種複雜任務,亦如有學者提出「易用、好用、實用」,完美詮釋ChatGPT的業務邏輯。[0]
與傳統認知智能需要對應的系統不同,ChatGPT可以在不斷接觸新知識過程中持續提高自身性能,不僅能完成多個場景、多輪的人機對話,還能在多輪交互中以「類人」方式交流、學習,並可以自主、快速、不間斷達到人類專家水平。比如「易用」帶來了萬千的客戶,「好用」使得一個個好奇的測試者變成了初級使用者,「實用」使得初級使用者變為了堅定使用者。[1]
目前,ChatGPT在金融領域應用更多是搜尋引擎和智能營銷,通過整合網際網路平台信息方便用戶進行信息檢索,既可推出對話搜索模式,帶動金融諮詢行業、財富管理行業以及數字保險行業發展,又能替代部分腦力工作者重複性勞動,推薦普惠型金融產品、金融產品視頻介紹、客服諮詢、智能財富理財,緩解一部分金融從業人員工作負擔。
可以說,ChatGPT工作能力之強已不僅僅是單一場景的人機對話,而是一個同時具備多種能力的「對話式AI系統」。今天,在以自然語言處理為代表的ChatGPT,很可能重塑構數字金融經營形態,改變金融領域眾多產品升級樣態,重構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經營模式,打破時空限制,實現跨界發展,最終帶來網際網路金融市場商業模式大變革。[2]顯然,ChatGPT帶來的影響和想像空間是巨大的,不僅關乎實施大數據、人工智慧發展問題,更關係到金融市場未來發展和創新問題。
01
ChatGPT對金融行業影響深度
1、可能改變的金融運作模式
第一,改變現有人機互動模式
由於ChatGPT可以精準理解用戶意圖,更多符合人性化功能會被整合進APP軟體或程序里,在隨後的服務方面更能滿足用戶需求。ChatGPT人機互動模式有效改變當前銀行業金融機構APP等應用的使用方式,用戶可以順暢使用自然對話智能方式與金融產品進行交互,提高交互效率與任務成功率,更加受到用戶歡迎。
第二,提高信息分發獲取精準度
基於智能認知技術可實現更高效信息整合功能,ChatGPT可以更加直接給出答案,提高問題與答案的匹配精準度,超越了傳統搜尋引擎依靠關鍵字匹配篩選有用信息的限制。同時,ChatGPT還可以快速從海量數據中歸納總結有價值的關鍵信息,諸如行業趨勢、財務數據、產品利率走勢、輿情走向等,將其轉化為可讀的自然語言文本,快速得出財務分析數據及風險數據,生成諸如行業研究報告、財務分析報告、市場風險評估報告等,幫助機構或用戶快速識別商機或風險。在國外,新型聊天機器人模型ChatGPT已經被用於各種各樣的工作:撰寫產品(招股)說明書、債券認購須知、編寫金融業務流程等基礎性金融文件,甚至幫助客戶撰寫需求申請說明書,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增強實際使用價值
作為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技術的典型代表,ChatGPT一經上線便被應用於風險管理、欺詐檢測、精準營銷,以及對金融市場客戶意圖識別、信息處理和決策輔助支持,大幅提升金融業務處理效率,尤其是ChatGPT編程能力極大拓展金融從業人員創意能力,帶動圖像、音頻、視頻等AIGC技術在金融市場發展,成為金融行業新的生產力工具,對金融業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從理論上來講,如果機器人ChatGPT參加銀行業金融機構面試,僱傭它成為一名入門級大堂副經理亦或理財專員應該是可以的。
第四,大幅提升金融行業生產力
未來,ChatGPT強大功能衍生出一系列多元化金融服務產品,實現資訊內容、產品介紹、客服諮詢以及服務遴選等自動化生成,推動業務模式與服務模式創新。ChatGPT與元宇宙技術的融合,能夠快速生成數字人工客服,提供智能化、交互性服務,有效提高服務質量和引流能力,能夠以低成本、高效率處理複雜金融業務,提升金融機構運營效率。同時,ChatGPT還可以為各類金融消費者提供個性化、高質量的服務,在投資顧問、客戶諮詢、商業營銷領域,提供智能營銷、智能客服、智能量化投資、智能風險管理等多種金融場景,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強品牌形象。
第五,ChatGPT一定程度可替代金融從業人員
牛津大學2013年一項研究發現:未來20年,美國47%的工作崗位可能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尤其是白領工作。[3]目前,ChatGPT可以替代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及腦力勞動,還可以輔助做一些較複雜的具有創造性的工作,一定程度改變我國金融行業人力資源結構,促使部分金融從業者有動力進行更多金融創新,有助於實現金融行業快速發展。可能產生的金融替代崗位:
(1)技術類工作:程式設計師、軟體工程師、數據分析師
ChatGPT擅長準確處理編碼和計算機編程技能,用ChatGPT人工智慧取代銀行業金融機構、互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軟體工程師、軟體開發人員、網絡開發人員、電腦程式員、編碼員等技術崗位,編制業務規劃和業務流程,應該不會太遙遠的事情。
(2)培訓類工作:金融行業職業培訓與教育
低成本、高效率ChatGPT可以幫助銀行業金融機構、互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培訓員工,加強職業教育,提高金融行業知識和技能。
(3)諮詢類工作:金融分析師,個人財務顧問
ChatGPT不僅可以幫助市場研究分析師、金融分析師、個人財務顧問和其他需要處理數字數據的崗位,還可以幫助金融投資者識別市場趨勢,利用各種形式數據推薦最優投資組合,幫助投資者提高財富管理能力。
(4)客服類工作:金融專項服務
ChatGPT可以給所有客戶打電話或聊天,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科技研究公司Gartner在去年一項研究預測顯示:到2027年,ChatGPT將成為約25%公司的主要客戶服務渠道。[4]因此,未來銀行業金融機構、互金平台、小貸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完全可以利用ChatGPT對城鎮居民、農戶、個體工商戶進行財務管理、農業生產知識、災害保險賠付方面的諮詢服務。
雖然金融行業初級分析師、個人理財顧問、營銷客服、會計師、交易員等的失業風險增加,但金融行業是具有創新性、靈活性以及挑戰性的工作,諸如深度研究分析、金融監管政策制定和執行是無法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更重要的是,金融業核心在於服務,人與人之間情感互通的溫情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比如銀行、證券公司、金融諮詢公司業務中面對面溝通、對話以及人性化服務與管理,這類工作ChatGPT更是無法替代的。
2、可能產生的潛在金融風險
首先,ChatGPT存在不準確甚至誤導性回答。由於ChatGPT顛覆了很多現有規則,ChatGPT可以「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容易讓人們相信ChatGPT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沒有人保證這些數據100%準確、客觀,不帶有偏見和歧視。有學者已經指出,在數據質量和隱私安全上,人工智慧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可用的數據。然而,許多數據缺乏質量和完整性,仍然需要大量人力和時間成本進行數據清洗和預處理。[5]
這是因為,作為一種語言模型智能機器人,ChatGPT生成對話文本能力僅僅局限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並不能真正理解文字背後真實含義。大多數情況下,ChatGPT只是顯示出基於文字提示或表達提問邏輯暗示,儘管文字表達比較強,但其內在邏輯和聯想空間是不夠的。顯而易見,算力成為制約人工智慧模型發展的因素,尚未具備生成文字上下結構語境的理解能力。這意味著ChatGPT很可能出現創建誤導性內容、可解釋性不周全、不符合人類認識邏輯、知識偏見甚至是虛假新聞等問題,誤導金融消費者相信一個不完全正確的結論。
其次,ChatGPT會給個人金融數據保密帶來一定挑戰。因為ChatGPT依託海量資料庫信息存在,其中包括大量網際網路用戶自行輸入信息,但ChatGPT無法對金融信息與金融數據來源進行核查,如果將其納入自身語料庫就會產生泄露風險。一旦重要數據泄露,造成的損失到底是由泄露數據的人承擔,還是由披露數據的ChatGPT承擔?如何評估和計算ChatGPT賠償或懲罰的力度和價值?這些都不得而知。據說,目前歐盟委員會正在起草一項新的人工智慧法規,試圖解除ChatGPT和其他人工智慧技術帶來的潛在泄露個人信息風險。
再次,ChatGPT對於金融科技倫理侵犯的問題。ChatGPT可以更加高效準確地完成一些基礎性、重複性的工作,ChatGPT的數據輸出功能承載著後台技術操控者的話語權,用戶越多、使用範圍越廣就意味著其話語權越大、價值滲透力越強。如果操控者價值觀存在歷史和文化偏見、歧視,就會通過ChatGPT「放大鏡」誤導用戶,扭曲大眾價值觀,違反金融科技倫理和職業道德。顯然,從安全倫理角度看,存在數據泄露風險、被濫用或者被危險分子使用的安全倫理問題,由此產生的金融科技倫理問題更是不容忽視的。
02
建立ChatGPT金融治理框架必要性
目前,ChatGPT面臨可信度、數據隱私保護及數據安全問題,離市場實踐和產品落地尚有一定距離。我們以普惠金融為例,一方面,從事人工智慧技術開發的企業不了解金融市場需求,尤其對社會低收入群體、殘疾人、新市民、個體工商戶以及農民的真實金融需求並不真正了解,導致開發出來的人工智慧無法讓上述特殊群體滿意,產生需求錯位,產品流於形式。另一方面,深入基層一線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互金平台、小貸公司、金融科技企業或者實體產業的專家們沒有那麼高水平開發ChatGPT大模型,無法解決日常工作中碰見的小額信貸問題。
上海一家民營機構金融監管研究院測試ChatGPT在金融監管領域性能時認為,在獲取文本真實性與全面性方面,ChatGPT表現得還是略遜一籌。例如,當在ChatGPT聊天框輸入「資管新規」時,ChatGPT給出的答案只是類似於該新規的解釋語。這是因為ChatGPT沒有聯網,並不能替代搜尋引擎,它是一個離線的生成模型,所有回答都是生成的,不具備真實性。因此,想要獲得專業性金融或法律類知識,人們還得去官網或專業網站,以求獲得可信度比較高的專業信息。
顯然,數據質量、隱私和安全、計算能力及風險管理,是目前ChatGPT人工智慧在金融行業應用的主要難點。如果設計不准或使用正當這些超級工具就會成為超級毀壞者,產生我們意料之外的嚴重後果。為此,我們呼籲我國金融學術界,一同努力,主動出擊,建立一個健康的ChatGPT生態,而不是任憑ChatGPT自由發展,亦或跟隨在西方國家後面人云亦云,喪失自我。ChatGPT的發展離不開法律保障和金融監管。為了防範人工智慧非道德和反人類的濫用,我們必須制定有關法律、法規來規範科技工作者的行為,需要建立一個規範化ChatGPT系統,特別需要符合中國國情的人工智慧AI技術框架,比如人工智慧合規化:經過科技、法律、領域專家論證,頒布一系列有關人工智慧法律法規;法規數字化:法律執行自動化,建設「可編程法律」,包括智能金融合約開發、註冊、認證、部署、執行、存儲;算法倫理化:考慮倫理道德規範,高度重視金融科技倫理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運用。
我們認為,人類的未來應該由人類決定,不可以由人工智慧左右。我們需要有為民之心、商業智慧和學術尊嚴,使算法融合治理,治理進入算法,應該對所有試圖建立ChatGPT的努力進行嚴格審查,要將金融科技與法律法規結合起來,使得人工智慧作業系統符合人類倫理和國家法律,不能屈從於利益集團,將ChatGPT變成一款可以瘋狂賺錢的聊天機器人。
03
ChatGPT的數字金融治理架構
1、世界各國對ChatGPT治理概況
近年來,美國國會議員一直推動通過關於人工智慧的聯邦立法。2019年,《算法問責法》要求各組織向美國提供年度人工智慧算法評估報告,對人工智慧出口管制將更加嚴格。在白宮科學技術辦公室領導下,美國制定了首個用於管理人工智慧實踐的算法權利法案。美國各州地方政府逐漸開始通過算法監管法規,比如紐約市為了防止申請過程中潛在歧視,要求組織外部專業機構進行人工智慧算法審計。
2021年1月18日,美國頒布《國家人工智慧倡議法案》(National AI Initiative Act),旨在確保美國在全球AI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保障獲取計算和數據資源、設置技術標準、建立勞動力系統及與盟友展開合作。2021年12月13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發布《人工智慧風險管理框架概念文件》(AI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Concept Paper),旨在幫助指導人工智慧風險管理框架的開發,並將在2023年初接續發布人工智慧風險管理框架1.0版本。
2023年1月20日,美國Pixelplex公司發布《人工智慧監管:各國對這項技術適用哪些法律?》(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gulation:What Laws Do Countries Apply to this Tech),提出3大關鍵問題:(1)數據將如何在人工智慧系統內使用?(2)人工智慧系統是否有合法的依據使用這些數據?(3)人工智慧系統是否數據擁有人的同意?依據哪一部美國法律?
2022年6月18日,加拿大發布《2022年數字憲章實施法案》,以加強對加拿大私營部門的管理,為負責任的人工智慧AI開發和使用創造新規則。該《法案》包括三項擬議法案,《消費者隱私保護法》、《個人信息與數據保護法庭法》、《人工智慧與數據法》。其中,《人工智慧與數據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Data Act,AIDA)通過確保各公司應以旨在減輕傷害和偏見風險的方式開發部署AI系統來保護加拿大居民。[6]
2022年9月,英國開展了一場探索ChatGPT是不是安全討論,集中在ChatGPT系統有沒有確保機制確保系統安全的應用?ChatGPT系統裡面的技術是不是安全?目前全球ChatGPT人工智慧系統是否表現出市場公平性?ChatGPT出現問題引發經濟損失或人身傷害以後究竟由誰來承擔法律責任?
對於開發ChatGPT人工智慧系統的企業,英國金融學家和法官們經過充分討論和溝通,一致認為需要具備以下規則:(1)在整個組織內,有制定清楚的政策和程序,以創建一個促進人工智慧創新並確保系統透明度和可解釋性的設計合規計劃。(2)定期審核人工智慧的使用情況。(3)對於監管單位需要的信息、流程和數據,必須隨時提供給監管機構。(4)即使人工智慧相關法規還沒有到位,也要避免系統中的偏見風險。
2021年4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人工智慧法案》(The AI Act)草案,關注歐盟各國人工智慧系統隱私保護應用,在AI應用可能給經濟和社會帶來的風險和利益中尋求平衡的探索。[7]《人工智慧法案》(The AI Act)要求歐盟各國必須學會如何使用《人工智慧法案》,發展統一、可信賴的歐盟人工智慧市場,對製造和使用人工智慧的組織產生全球性影響。顯然,歐盟已經意識到,ChatGPT不是單獨的一個人工智慧行業,更不是獨立於科技領域之外的「世外桃源」。只有在歐盟層面採取共同行動,利用其監管權力塑造全球規則和標準,形成全球公認的人工智慧治理規則框架,才能保護歐盟數字主權。
2、我國對人工智慧的監管規定
現階段,我國並沒有專門針對ChatGPT的法律治理架構,但有一些對人工智慧方面的監管規定,分散在各個時期頒布的網絡信息、網絡數據、人工智慧法規中,初步形成「技術防範+倫理規範+法律規制」綜合規制體系。
瑞銀集團報告顯示:當前ChatGPT全球活躍用戶數或已達1億,成為人類歷史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由此引發的人工智慧話題,諸如從現在的「考試作弊代寫神器」到將來的金融、倫理、法律問題已經備受全球關注。在今天萬物智聯化年代,ChatGPT人工智慧並非十全十美,更不是包治普惠金融百病的「萬能藥」。我們必須制定一套嚴格的限制性應用規則,堅持ChatGPT以人為本原則,樹立負責任金融理念,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有效控制ChatGPT可能帶來的金融、法律、倫理以及社會問題,加大金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投入,更好滿足廣大「長尾客戶」金融需求。2023年2月24日,科技部負責人針對ChatGPT熱門話題時強調,未來要在算法、數據、算力上進行有效結合,對於人工智慧任何一個新技術,除了加快理論研究和重大技術攻關外,還要在倫理方面採取相應措施,加強倫理規範,兼顧人工智慧創新性與規範性,推動建立人工智慧安全可控的治理體系。[8]
3、建立ChatGPT治理框架和監管規則
(1)開展先期ChatGPT測試實驗
現階段,先期開發對接ChatGPT軟體或是硬體進行內部測試,暫不考慮直接現實使用。只有經過測試保證安全,經過行業認證、相關部門批准後才可投入使用。如果經過測試,有些ChatGPT技術依然不成熟,有必要禁止ChatGPT連接金融市場系統,守好ChatGPT共治底線,避免產生直接物理性傷害和財產性損失。
(2)設置ChatGPT限制性規則
設置ChatGPT禁止性規定,要求ChatGPT對任何個人、企業(機構組織)、社會、主權國家負有防止傷害的法定責任,例如不能傷害人類,不可以披露個人隱私數據,不能披露虛假或沒有依據的陳述,切實防範發展過程中的各項風險,構建完善ChatGPT算法與模型的風險防範與責任管理架構。
(3)建立隱私權保護機制
要求ChatGPT提供隱私保護,包括隱私保護算法、數據存儲方式、數據分析算法、信息披露系統以及應用算法,而且長期追蹤,禁止任何與隱私權保護法律法規相違背的業務行為。
(4)確立數據真偽原則
需要ChatGPT提供數據來源以及相關記錄,並且能判斷信息真偽,保證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如果發生問題,出錯的數據來源必須及時移除。需要ChatGPT提供數據、信息來源保持中立,不能有任何政治性偏向,確保回答立場中性和公正。
(5)建立ChatGPT金融科技倫理標準。
保障ChatGPT在金融行業應用時不能挑戰傳統金融市場的倫理標準,不僅系統設計時要有倫理考量,在市場運作時也需要積極應對倫理規則,遵循人工智慧無權拋棄人類倫理和道德標準。
04
ChatGPT引發的我國數字普惠金融創新思考
今天,金融行業很多人對ChatGPT產生了深度擔憂。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不必恐慌。金融發展需要人工智慧,而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ChatGPT。不能因為ChatGPT存在一定風險,就停止對人工智慧的創新探索。我們不認為金融市場停止其發展是可能的或可取的,恰恰相反,未來我們應該發揮ChatGPT優勢,促進數位技術與普惠金融領域融合滲透,激發人工智慧深層次創新活力,不斷催生新模式,實現數字普惠金融領域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拓展我國數字普惠金融新業態。
第一,整合金融科技行業
今天,當我們第一次面對ChatGPT時,我們並沒有預料到擴展會像事實證明的那樣重要。但是,成功過渡到一個擁有超級智能的世界,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有希望的未來。因此,推進ChatGPT人工智慧在數字金融領域創新應用,圍繞供應鏈金融服務、數字資產交易,突破分布式存儲、密碼學、共識機制、智能合約、跨鏈技術等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數字金融創新平台,加強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普惠金融領域研究應用,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升級發揮重要作用。
【案例】
金融壹帳通在AIGC技術上已經應用於銀行、保險、投資等金融垂直領域,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文檔處理解決方案,提升了客服、審核、行政、運營、數據分析等從業人員的工作效率。以文本掃描理解一體產品為例,其單張文稿識別時間不到2秒,表格字符識別率達96.8%,字符準確率達99.55%,且支持布局還原、信息抽取、閱讀理解等後續操作,有效降低40%漏檢、誤檢風險。
金融壹帳通還將人工智慧意圖識別、情緒理解、相似匹配、實體識別與驗證等技術嵌入「智能客服」產品中,提升了客戶服務響應速度,大幅降低運營成本。以「加馬智慧語音解決方案」為例,針對智能催收、智能營銷、智能客服多業務多場景打造「300+外呼流程」、「3000+文本FAQ庫」、「200+質檢模型」和「60+智能輔助模板」。在與某城商行合作中,助力該城商行激活了近70%存量客戶,意向客戶中有超過50%進入銷售環節,整體運營成本降低75%,人均產能提升了5倍。
截至2022年底,在智能客服方面,AI+導航和AI+文本機器人有效分流人工服務量,平均實現人工替代率達到60%以上,平均通話時長降低10%;在智能催收方面,信用卡催收可提升80%坐席作業時效,降低90%客訴率,AI+催收對話分析質檢準確率高於85%;在智能營銷方面,針對長尾客戶已實現100%的AI觸達率,APP端AI銷售額逾百億,AI銷售占比達62%。
案例來源:《中國網科學》,2023年2月16日
第二,培育普惠型智慧農業
ChatGPT加強在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通信、遙感技術應用,提高可追溯服務、直播電商、休閒農業電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技術含量,賦能農戶、涉農中小微企業、農村經濟組織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災變預警等智慧農業功能,用ChatGPT強化人腦、用機器替代人力、用自主替代進口,實現生產智能化、作業精準化、管理數字化和服務網絡化,培育普惠型智慧農業新業態。
第三,促進雲端消費金融
發揮ChatGPT人工智慧、VR技術優勢,聚焦供應鏈管理、精準營銷獲客、沉浸式銷售體驗等環節,緊密結合傳統零售企業、老字號企業,推廣雲逛街、智能試裝、VR逛店、無人物流、虛擬裁縫助理等雲端服務,為傳統零售企業提供升級解決方案,實現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支付、庫存、服務全面人工智慧升級。
第四,解決特殊人群「數字鴻溝」問題
針對老年人、文化程度較低人群或輕微智障人員,利用ChatGPT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客戶移動終端、APP等數位技術,可以在遠程開戶、線上支付、網絡支付提供更加簡單、方便的特殊服務,大幅提升信息無障礙觸達率,解決大多數老年人甚至是殘疾人或輕微智障人員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窘境,按照適老化要求開發出更方便化、更精準化、更差異化普惠金融產品,不僅解決老年人、殘疾人或輕微智障人員使用不足、效率不高問題,也讓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文化程度不高人群分享新技術、新工具、新產品,提升特殊群體的數字化感應能力,縮小數字鴻溝,提高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範圍和普及效能。
第五,賦能社區金融智慧場景
根據社區居民、新市民收入特點、家庭經濟狀況、投資偏好特點,利用ChatGPT拓展社區金融管理和民生保障,引導國有銀行、地方中小商業銀行、互金平台、科技企業、電商服務運營商以及社區金融服務機構深入挖掘社區居民、新市民金融需求,運用ChatGPT技術提高儲蓄、投資理財、融資、日常生活繳費、支付結算、稅務匯兌、網上購物等人工智慧服務等級,在產品設計、服務方式、服務周期、維權方面考慮社區居民、新市民多樣化金融需求,在遠程開戶、線上支付提供更加智能化的金融產品,讓所有社區居民都可以享受到ChatGPT帶來的金融服務,體會人工智慧快樂,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促進數字化社會公共資源智能化共享復用。
第六,發展數字化養老產業
利用ChatGPT技術提供包括儲蓄、融資、保險、理財在內的智能化普惠金融服務,確保老年人、尤其是低收入老年群體有機會利用人工智慧積累個人和家庭財富。同時,圍繞著人工智慧養老產業,建立涵蓋養老、醫療、保健、衛生、藥品、服務要素的「ChatGPT健康雲空間」,對海量、多維養老健康檔案、服務檔案進行人工智慧管理、分析與應用,為養老產業提供「一站式」人工智慧數據信息服務,方便老年人居家使用和操作,讓老年群體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本文注釋:
[0]祝世虎:《ChatGPT的技術、缺陷與合規》,摘自《九卦金融圈》,2023年2月22日。
[1]易用,OpenAI斥巨資提供了便捷的API接口,每個人都可以很方便的接入;好用,其效果遠遠高於同類型的傳統產品,出乎意料的效果吸引了更多的人進行試用;實用,有些學生用ChatGPT來寫作業,有些程式設計師用ChatGPT來代碼,有些畫師用ChatGPT來繪畫,這就體現了ChatGPT的實用性。
[2]ChatGPT的思想不是2022年才出來的。麻省理工學院在1964年提出Eliza系統,以及1972年史丹福大學開發的PARRY系統,都是和用戶交互的軟體。由於系統功能限制,他們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後來IBM開發了Watson系統,產生重大影響。相關技術越來越成熟。因此ChatGPT出來後,由於性能比以前的系統好的多,也可以在許多領域上使用,得到世界的重視。
[3]崔璞玉:《哪些工作會被AI取代?ChatGPT和專家給出了相似答案》,載《介面新聞》,2023年2月9日。
[4]參見《ChatGPT掀起驚濤駭浪:未來它能做這十個工作》,載「聯繫創投網站」,2023年2月7日。
[5]唐燕飛:《券商「試水」ChatGPT隱私與安全風險須警惕》,摘自《上海證券報》,2023年2月24日。
[6]蔡維德:《ChatGPT法律治理:中國式管仲框架雛形》,載「盈科元宇宙研究會微信號」,2023年2月21日。
[7]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構想,《人工智慧法案》設定的AI監管框架有四個具體的目標:一是立足於目前歐盟基本權利法律和價值認同,在技術安全的前提下,保障AI系統在歐盟市場內的布局;二是確保相關法律的確定性,以促進AI產業投資與創新;三是增強對AI系統的治理,並將目前歐盟基本權利法律和對於安全性要求的強制力應用到AI系統上;四是促使歐盟內部形成合法、安全又可信賴的AI應用單一市場,防止內部市場割裂。
[8]吳科任:《關於ChatGPT,科技部發聲》,摘自《中國證券報》,2023年2月24日。
(本文作者杜曉山為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原理事長;顧雷為北京大學普惠金融與法律監管研究基地副主任、中關村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數字金融與監管科技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