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朋友跟我抱怨,3歲的兒子很愛發脾氣,自己的水杯被大人動了要哭鬧,不讓看電視要哭鬧,穿衣服鞋子要哭鬧,總之,一些本來很小的事情,孩子都要鬧情緒,感覺孩子就像一個火藥桶,隨時要撒潑,大哭。
朋友很鬱悶,覺得孩子從小就這麼大的脾氣,以後情商能高得起來嗎?
其實,這不怪孩子不聽話、脾氣臭,而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過程,註定他們在這個年齡段容易發脾氣。
孩子容易鬧情緒,我們普遍會認為是孩子脾氣差,甚至是無理取鬧。
事實上,不是孩子喜歡發脾氣,而是孩子根本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3歲以內的孩子,他們的大腦還沒「發達」到能控制自己情緒的這個程度。
原來,我們大腦里有2個很重要的部位,它們跟情緒有著密切的關係。簡單地說,我們表露出什麼樣的情緒,基本上取決於這兩個部位。
大腦里控制情緒的2個重要部位
一個部位是:杏仁核,在後腦勺。
杏仁核的作用是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它是在人一出生就已經發育完全了,可以說,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情緒反應能力。
就好比,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歡有一條粉色的蓬蓬裙,每次讓她穿這條裙子,都很抗拒,可能是第一次穿的時候,她的體驗感不好,讓她覺得穿在身上不舒服,因此這件事就在她的大腦杏仁核中產生了反射。
另一個部位是:前額葉皮質,在前額處。
前額葉皮質是我們人的意識中心,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感知別人的想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負責複雜的思維活動。
然而,與杏仁核不同的是,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功能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從2-3歲開始發育的,6歲到達一個高峰值,但是要直到20幾歲才發育完畢。
其實,可以這樣理解,生氣、憤怒、傷心、開心等所有的情緒,都是這塊小小的杏仁核,在驅動著孩子這麼做。而前額葉皮質則是來壓制生氣、憤怒等衝動情緒的。
打個比方,如果說杏仁核是一個火種,那前額葉皮質就是來滅火的。也許這樣說,大家就更明白它們二者之間的關係了。
因此,腦科專家認為,前額葉皮質的控制能力越好的人,情緒控制能力就越好,學習和記憶能力也越好。
看了上面大腦的構造,我們不難得知,為什麼孩子容易發脾氣了,尤其是3歲以下的孩子。因為孩子在2-3歲以後,才能夠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3歲以下的孩子更容易暴躁、發脾氣、哭鬧。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情商高不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然後設身處地理解和感受別人的情緒。
上面我們講了,大腦的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是掌控情緒的兩大「利器」。杏仁核是天生的,然而,前額葉皮質是後天發展形成的,是可以培養和鍛鍊的。
因此,當碰上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先別急著生氣,首先得想辦法讓孩子冷靜下來。孩子從哭到平靜下來,這個過程,就是在鍛鍊大腦的前額葉皮質。
所以說,孩子哭鬧的時候,就是家長引導孩子練習情緒控制的很好的契機。
美國兒科學會有這樣一種觀點:如果兩三歲的時候,孩子發脾氣,爸媽處理得當,那麼,在他們四五歲的時候,發脾氣的強度和頻率都會顯著降低!」
前幾天晚上,我家心心在客廳玩,把水杯在地上擺了一排,我去拿了其中一個杯子,然後孩子就大哭了,哭著說:「這是心心的」,然後我把杯子放了下去,她依然哭「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
我知道,這是孩子的秩序感在作祟。然後,抱起她,說:「媽媽知道,心心的杯子在排排坐,那媽媽陪你,我們再一起來擺一下吧」,然後,孩子點了點頭,情緒就平靜下來了。
當孩子大腦里的前額葉皮質把安撫情緒傳遞到杏仁核,杏仁核的」衝動因子「就得到了控制,那情緒自然就會平靜下來。
其實,孩子情商的培養,最有效的方法,並不是說教,而是讓孩子學習得到,並形成一種固定的腦迴路。而這種腦迴路的形成,就是在孩子的早期生活中,通過父母的影響,潛移默化而來的。
智商+情商=成功
首先,孩子發脾或者不開心哭鬧的時候,不是講道理,而是肯定TA的情緒。
前段時間,孫儷在微博剖析自己,也分享了自己最近很有感觸的育兒心得。
她這樣說:「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孫儷微博截圖
事實上,將心比心,當我們自己在生氣、煩躁的時候,是不是也不想聽別人的大道理呢?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理解。
有人說,好的父母,一定是「共情力強」的父母。共情力是啥呢?就是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情緒和想法,理解對方的立場和感受的能力。
胡可就是共情力強的媽媽。在《媽媽是超人》里,每當兒子哭鬧的時候,她對兒子說的第一句話都是「我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很害怕」。
因此,我們要先收起那些大道理,收起那些說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體諒孩子的情緒。用「我知道」句式開始,與孩子對話,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再講大道理也不遲。
利用「情緒識別卡」,在遊戲里,教會孩子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情緒
要想孩子情商高,能夠與別人共情,那麼首先得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畢竟,只有先了解並認真對待自己的感受,才能關注和理解別人的感受。
在孩子不會表達之前,我們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學會把感覺和情緒反應聯繫起來。比如:」情緒識別卡「,有各種各樣的情緒表情。
情緒識別卡
當孩子會自己表達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並感受這種情緒帶給自己的影響是好還是壞。
父母相愛,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培養孩子高情商的基礎,用好心理學的」南風效應「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它出自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先吹出了刺骨的冷風,行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則吹出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潤物細無聲的力量最強大。
因此,在充滿愛的家庭里,孩子就會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他們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他們才會更有與別人共情的意願,才會更加理解和關心別人。
hi 我是心媽,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心媽專注分享育兒乾貨。願在育兒路上,我們大家一起結伴同行!一個人走的路,是孤單,一群人走的路,是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