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三國》的人,對馬謖,大家肯定很熟悉,那馬謖是為何而死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談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馬謖,字幼常,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馬謖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後來擔任參軍。
馬謖才氣過人,好論軍計。雖然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是馬謖卻一直被諸葛亮喜愛。
所以可以說馬謖是諸葛亮的私人,他能夠獲得重用的很大原因是諸葛亮本人的喜好,而不是他的軍功。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占據箕谷,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司馬懿以攻為守,提大軍向街亭殺來。
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法,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
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任命馬謖為先鋒,前去防守街亭。
諸葛亮剛開始並沒有打算把任務給他,結果馬謖表現欲太強,一把把這個艱難的任務攬給了自己。
馬謖將部隊駐紮在山上,部隊分置調度混亂,王平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大敗馬謖。諸葛亮也諸葛只能擺了一出空城計,狼狽回到漢中,第一次北伐失敗。
諸葛亮回軍後,將馬謖處斬。馬謖死後,諸葛亮親自前往弔喪,為他痛哭流涕,安撫他的子女。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馬謖為什麼一定會死?是因為他立下的軍令狀嗎?諸葛亮為了從嚴治軍才把他幹掉?問題的本質不在這裡。當年關羽也立下了軍令狀,不過他在華容道放了曹操,大搖大擺地回來,照樣沒事。而現在馬謖只是失了街亭,這可比放了曹操罪小多了,為啥這次馬謖就一定要死呢?
這跟馬謖的身份有很大關係。諸葛亮是在殺雞儆猴呢。
馬謖是諸葛亮一手提拔起來的,很得諸葛亮的信任,也很聽話。但是,諸葛亮手下同樣有魏延這樣的刺頭,一言不合就跟諸葛亮唱反調。現在馬謖失敗了,如果諸葛亮不處罰他,肯定會被魏延們抓住小辮子。以後,這些刺頭們失敗了,就有理由為自己推脫,諸葛亮也就更難管理。
而把馬謖殺了,那就能把刺頭們嚇一跳,諸葛亮連自己的親信都敢下手,那是不是也說明這些刺頭們也蹦躂不了多久了呢?諸葛亮是在借馬謖樹立自己的威信,同時又推卸任用私人導致戰爭失敗的責任。這一箭雙鵰之計實在是巧妙得很。
可憐的馬謖,就這樣稀里糊塗地成了替罪羊,被諸葛亮借了人頭去。
大家是不是覺得馬謖之死也非常可惜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我是歷史漫談君,喜歡我的話支持一下我,關注點贊,評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