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陽廖群:人民幣國際化提升的關鍵是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

2022-04-17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人大重陽廖群:人民幣國際化提升的關鍵是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

文:閆佳佳 石丹

ID:BMR2004

2022年3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數據顯示,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由2021年三季度的2.66%升至2.79%,位居全球第五位,刷新2016年第四季度IMF報告該數據以來的新高。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雖然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逐步提升,但還未成為世界貨幣。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廖群向《商學院》記者表示:「當前我國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的占比還很低,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GDP中占比為18%,且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但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占比僅2.79%,顯然不成比例,所以必須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

機遇與挑戰並存

2021年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占比刷新6年來最高紀錄,對此,廖群表示:「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中占比提升的原因主要是國際市場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大幅下滑,絕大多數的國家2020年經濟出現衰退,但是同年中國經濟增長2.3%,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GDP正增長的國家,且2021年經濟增速提升至8.1%,也快於其他國家。中國經濟領先復甦,世人更加看好中國經濟前景,所以提升了對人民幣的信心。」

他還提到中國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不斷取得進展,中國香港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站,也是目前的主戰場,人民幣資金池已有相當的規模,貿易結算很大一部分已經通過人民幣進行。

中國香港逐漸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據 SWIFT 統計,中國香港的離岸清算業務占到全球市場份額的75%左右。除了存貸款業務之外,債券、基金等以人民幣計價的離岸金融產品也逐漸豐富。截至2020年,海外人民幣債券已累計發行超過2萬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及香港金管局2021年12月9日合辦「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定位與展望」論壇,會上多人提出香港應加強人民幣計價資產等,以再提升人民幣的使用量及國際化進程。其中,就互聯互通機制,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表示,機制未來要進一步發展,需要擴大港股通的可投資範圍,而且要研究開發更多對沖工具。

國際貨幣體系一直是以一種貨幣為主導,一戰前是英鎊,英鎊的霸權地位建立在英國強大的海軍和幅員遼闊的海外殖民地基礎之上,英國也因此建立了貿易強國和金融強國地位。二戰後是美元,美國完全確立了金融霸權,1944年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在現有的國際貨幣體系主要矛盾日益凸顯,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日益改變的背景下,美元一家獨大的情況可能會改變,然後最終形成多種貨幣共存的多元貨幣體系,人民幣國際化的提升有利於促進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

在廖群看來,對全球來說,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升使各國在貨幣交易時有了更多選擇,有利於打破美元的壟斷地位,減小美元對全球經濟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也降低美元國際鑄幣稅的規模(鑄幣稅就是貨幣發行人依靠其擁有的發行貨幣特權來獲得紙幣發行面額與紙幣發行成本之間的差額),美國大印鈔票使得其他國家面臨著通脹、市場動盪和被割韭菜等重大風險。

對中國來說,人民幣國際化將減小美元壟斷地位對中國企業和金融市場的威脅,使得中國金融機構與企業的對外貿易和投資變得更加靈活,並在其中獲得更多的主導性。還應看到,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提高了,中國也可對美國反征一些國際鑄幣稅。

人民幣國際化將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挑戰,比如,將給監管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民幣跨境流動性增強會增加走私、洗錢、偽造人民幣等非法活動,從而顯著加大央行現金管理和監控的難度。面對人民幣國際化,美國肯定會想方設法地阻止,給中國企業和金融市場製造新的威脅,中國需要不斷努力創新來應對這些挑戰。

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是

實現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

廖群認為,當前人民幣未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是阻礙其國際化的主要因素。未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目的是要設立中國的金融市場防火牆。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以後,美元及其他貨幣就能夠在中國的金融市場大進大出並大肆炒賣,可能造成中國金融市場的大幅動盪,且在動盪過程中被美國大割韭菜。

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是實現人民幣完全可自由兌換,可兌換程度越高,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就越高,而且中國外匯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也是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

貨幣兌換分三個層次:一是不可兌換;二是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三是完全可自由兌換,即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均可以自由兌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貨幣可兌換進行了界定,將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確定為最低層次的可兌換。

1996年人民幣已實現了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但是,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與金融市場還不能完全滿足貨幣自由兌換的要求;如果完全可自由兌換會造成很多負面的衝擊,只有在國內金融市場不斷完善、監管機制不斷完善以及人民幣利率機制不斷完善後才能真正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

中國金融改革歷史較短,很多方面改革沒有到位,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廖群提到今後中國的金融改革方向,第一是要壯大資本市場。中國的金融市場結構中,債權融資占比過大,股權融資占比過小,股票市場脆弱。中國要成為已開發國家,必須增加股權融資比重,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

第二要加快銀行體制的改革。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占比過大,中小型民營銀行占比過小,造成流動性總量過剩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局面。因而必須加快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民營銀行建設。

廖群建議在加快推動人民幣的可自由兌換的同時,要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了四十餘年,近幾年,隨著增長潛力減小、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化倒退和中美經貿衝突加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正在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軌。中國經濟能夠保持中高速增長是國際市場對中國抱有信心的關鍵所在。只有轉軌成功,中國經濟才能進一步減小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中國經濟和人民幣才能贏得國際投資者的信心,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才會越來越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de72c11b0b6bb0575ba2c45a75e37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