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後如有3個異常表現,或是不長壽的徵兆,記得及時調理

2022-09-27   金蘭中醫學社

原標題:吃飯後如有3個異常表現,或是不長壽的徵兆,記得及時調理

健康長壽是人們最樸素的願望之一,尤其是在醫療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朋友對延年益壽十分上心,並採取了一系列的養生措施和手段。

不過,調理身體畢竟很難直接給出反饋,而身體本身的某些特徵卻能很準確地反映健康狀況。其中就包括了我們的一日三餐。

據統計,壽命不長或是健康狀況不佳的朋友,在就餐後往往會有3個表現,若您也頻頻出現,恐怕要注意及時保養、對症下藥;您若是一個都不占,那麼要恭喜,健康和長壽或許不是問題。

1.吃完飯後感到噁心

如果不是過量飲食或是食用了過敏性、刺激性食物,用餐完畢後的人體應該是一種愜意、舒適的狀態,並不會有噁心嘔吐的狀況發生。

所以,吃飯後犯噁心,要麼是食材不新鮮導致了食物中毒,要麼是營養物質相衝,勾起了腸胃不適。但這兩種狀況都會很快消解恢復,若是長期飯後噁心、嘔吐,要當心是身體病變所致。

患有慢性腸炎或胃潰瘍的人群,在用餐之後腸胃蠕動能力不足,會導致食物在消化道內淤積並生成含硫氣體和氨氮物質,繼而使人產生不適和噁心感,同時還會誘發反酸、脹氣狀況。

而肝臟不好的朋友,由於消化分解脂肪的能力下降,在食用葷腥之後也會感到噁心難受。遇到類似情況,請及時就醫檢查,以免放縱病況惡化。

2.胃疼胃酸

成年人的胃部大概有3000ml的容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夠滿足飲食儲存的需求。所以感到胃部脹痛多半和積食、腸胃氣體還有菌落群紊亂有關。

並且,有研究顯示,大部分胃癌早期患者由於胃部膨大擠壓周邊包膜的緣故,在用餐之後也會出現明顯的腹脹和不適感,請多加留意。

此外,如果胃粘膜受到破壞,食物和消化液直接接觸內壁之後也會誘發刺激性疼痛,需要儘快進行治療。

3.胃部滯脹

健康人群在用餐後半小時內,就能夠將進補的食物轉變為小分子的食物糜,從而減輕胃部腫脹的感覺,但消化功能不健全,或是身體代謝酶、分泌腺活性不強的人群,這種滯脹感會駐留更長時間。

如果在用餐結束後感到自己的上腹部一直有膨大的感覺,即便食用了消食片也沒有明顯改善,可能就和胃病侵襲有關。這種時候請及時就醫檢查,當心是某些慢性疾病或是腫瘤在滋生。

總之,一日三餐中的諸多細節,都能夠反饋出身體實際的健康狀況,與其花費時間精力「廣撒網、多撈魚」,不如根據自身實際狀況有的放矢、對症下藥,採取防治結合的手段,或許能夠讓您的腸胃以及全身體質更加健康。

【本圖文由「金蘭醫學」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棉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