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寶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李元昊率大軍突襲保安城(陝西省志丹縣)。本來這是一場絕對碾壓式的戰鬥,卻不料被一名橫空出世的英雄攪黃了李元昊的美夢。
西夏經過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三代人的努力,終於有實力開始叫板大宋了。景祐五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李元昊在興慶府南郊築壇,正式登基稱帝,建國號「大夏」。
作為大宋以前的小弟,李元昊像個暴發戶,多少有點小自卑,希望宗族國能承認自己的合法性,於是他給宋仁宗寫了一封信。
這種事用腳後跟想都能猜得出結果,宋仁宗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同時又「賞賜」他四件大禮:賜給你的皇姓收回;賜給你的官爵沒收;宋夏邊境貿易停止;張榜懸賞你的人頭。
李元昊很生氣,給臉不要是吧?他又給宋仁宗寫了一封信,一邊宣布斷絕雙方的使節往來,一邊用傲慢的語氣侮辱大宋朝廷,結尾又表示希望能和解。
這個李元昊是個狡猾的傢伙,他試圖一箭雙鵰:激怒大宋挑起戰事,又擺出一副渴望和平人畜無害的模樣。
而事實上,他的小動作已經同步展開了——拉攏招降大宋邊關將士。
保安軍巡檢劉懷忠就收到了李元昊的一份厚禮,金銀財寶、高官厚祿,誠意滿滿。卻不料劉懷忠不吃這一套,反手直接砍了李元昊的使者,還砸爛了金燦燦的大印。
李元昊勃然大怒:你個小小的保安軍巡檢竟然這麼不給面子,那就滅了你!於是李元昊令旗一揮,數萬大軍直插保安城而來。
保安城不大,也就一兩千守軍,根本抵擋不住西夏軍,劉懷忠趕緊向鄜延路鈐轄盧守勤發出增援請求。
盧守勤扒拉扒拉手上的兵力也是捉襟見肘,但也不能見死不救,於是他向距離保安城最近的一支隊伍發出了增援令。
那支隊伍駐紮在保安西南八十里的一個兵寨,人數二三百人,將領是個沒品級三班差使、延州指揮使,名字叫「狄青」。
我們的主人公出場了,是的,此時他還不算「官」,只能算是基層的「兵頭」吧。
狄青是山西汾州人,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十幾歲時,狄青跟鄉人發生械鬥,被官府抓入獄,並被刺字後發配京師汴梁充軍,從此變成一名職業軍人。
由於狄青從小精通騎射,因此被分配到御馬直充當騎兵。「御馬直」隸屬於「拱聖營」,屬於皇家衛隊性質,是一支精銳部隊。
後來,狄青又被提拔為「散直」。散直即侍從人員,就是在皇宮內院值班的侍衛,離皇帝的距離比較近。
這個小小的進步,他整整用了十幾年,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厚積薄發吧。
李元昊稱帝的消息傳來,朝廷傳出強烈的討伐聲音。為了充實前線,樞密院決定從禁軍中選拔青年才俊到前線效力,狄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踏上了新的征程。
連狄青自己也沒想到,機會來得這麼快。接到增援命令的他,立刻率領士兵們直奔保安城。
西夏軍正架著攻城器械對城上猛攻,按照雙方軍力對比,估計用不了一個時辰就可以解決戰鬥了。
眼看劉懷忠他們就要頂不住了的時候,城外西南角的山崗上突然衝出一支二三百人的隊伍,他們如下山猛虎,像一支利劍刺進了西夏人的後背。
領頭的那位打扮有點嚇人,他披頭散髮,面戴銅具,雙手各執一併短刀,嗓子裡發出虎嘯般的吼叫。所到之處雙刃翻飛,血光四濺,無人敢當,如同殺神下凡一般。
李元昊被這支突如其來的隊伍打懵了,尤其被他們的勇猛震驚了,很快夏軍一片混亂,陣型隨之大亂,再也沒法收拾。
「青臨陣披髮帶銅面具,往來奮擊,元昊知不敵,解圍退。」
就這樣,李元昊稀里糊塗地輸了,他們丟下無數攻城器械,慌不擇路地撤出了戰場,保安城之圍順利被解開了。
這一戰,狄青聲名大作,戰後論功行賞,「青功最多,故超四資授官」。在軍隊混了十幾年,30歲的狄青終於有了品階。
心驚肉跳的西夏人戰後四處打聽,那位「殺神」到底是誰,終於得知此人姓狄,是一位指揮使,因此他們給狄青起了個綽號——狄天使。
此後的三四年間,狄青先後參與二十五次戰鬥,每次他都身先士卒,每戰他都是標誌性的披頭散髮、銅面具。逐漸地,原先那些對西夏軍存在畏懼心理的將士們,在他的感召下也變得勇猛起來。
當然,這幾年的戰鬥也給狄青身上留下了八處箭傷。尤其是安遠一戰,他受了很重的傷,但面對增援的夏軍,他一躍而起,再次帶頭沖入敵陣。
「嘗戰安遠,被創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
幾年下來,狄青不光成了戰友們心目中的英雄、夏軍最畏懼的殺神,連涇原、秦鳳兩路經略安撫司判官都知道了狄青的大名,並將他推薦給了宰相韓琦和范仲淹。
而此時的狄青,只不過是一個最低級別的基層軍官指使。
韓琦和范仲淹慧眼識才,他們認定狄青是個軍事奇才,范仲淹甚至親自當老師,教他讀書學習。這段經歷非常重要,從此以後狄青變成一名好讀書的人,完成了從猛將到帥才的轉變。
有三位朝廷大佬的賞識,狄青的仕途開了掛,伴隨戰功,他僅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就從指使升任樞密副使,後又升任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樞密使是樞密院的一把手,「權侔於宰相」,亦稱「樞相」,是掌管國家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北宋時期以文抑武,樞密使和樞密副使都由文官擔任,狄青能出任樞密使打破了北宋的基本國策。
這件事既是狄青的幸運,也是狄青的不幸,從此以後,他成了文官集團防範和排擠的對象。
儘管宋仁宗一直堅持認為狄青是忠臣,但以文彥博為首,卻以「太祖當年也是周世宗的忠臣」為由,在宋仁宗的心裡紮下了一根釘子。
狄青非常不滿,對此文彥博直言不諱:「朝廷就是不信任你。」
嘉祐元年(1056年),狄青因為一次離奇的搬家事件被免除了樞密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陳州知州,被踢出了權力中樞。
此後的幾個月里,狄青擔驚受怕,每次聽到有使者來,總是下意識地認為是來害他的,加上心情極度鬱悶,生了毒瘡,於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病逝,享年4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