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參與,讓文物「活」起來,優秀文物成為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2019-10-12     國家人文歷史

文|李思達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文物保護工作

習近平指出,在文物工作中,要「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各級文物部門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對於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深有體會,他對《國家人文歷史》記者表示:「十八大以來,我們的各項工作,比如考古學、文物保護等等,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下,更強調讓文物要在當代社會發揮作用,用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讓文物活起來』。這是我們在認識上、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非常重要的一個進步。另一方面,考古工作、文物保護工作是一個社會性的工作,也需要我們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

的確,文物作為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的珍貴遺產,需要在當今社會發揮積極的作用。除了遼寧丹東「致遠艦」沉船遺址和四川彭州江口沉銀遺址等考古發掘取得重要發現之外,發掘和保護紅色文物,更成為十八大以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亮點。據統計,近年來全國登記革命舊址3萬餘處,基本摸清了革命文物的「家底」。隨著革命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施,一大批重要的革命舊址獲得搶救修繕,並且對外開放。一百餘處革命舊址和紀念館被列入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近300處革命舊址和紀念館,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參觀人數每年突破8億人次。從2016年起,以習近平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針,國家文物局啟動了「長征——紅色記憶工程」,將長徵文物保護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將一批重要長徵文物打造成紅色旅遊經典品牌。與此同時,抗戰文物保護工作也得到了大力投入。這些紅色舊址、文物的整理和保護,不僅為開展紅色旅遊,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提供了助力,更重要的是,正是通過整理和發掘這些紅色文物,向全國廣大的人民群眾提供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

2017 年3月27 日,「 秦漢文明」特展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拉開序幕。

十八大以來,我國的博物館建設也迎來了新高潮,陳列展覽和社會效益也獲得了巨大成功。截至2016年,全國擁有的博物館數量已達4873家,是1978年的13.8倍,1949年的232倍,而且還在以約每年200家的數量增加。不僅是國有博物館,全國非國有博物館獲得了高速發展,從2011年起,僅5年時間數量就從535家增長到1297家。其中,像四川省建川博物館,就從17個館增加到2017年37個館,平均每年新入藏30萬件藏品,連續五年已有100多萬件藏品新入藏。據統計,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近3萬個,開展專題教育活動約11萬次,參觀人數每年約9億人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中央財政還每年約投入30億元,為全國的博物館免費開放提供經費,並且健全博物館功能,提升陳列展覽水平。館藏文物展示保存條件全面躍升,可移動文物修復取得新進展,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實現突破,五年累計完成1000餘項可移動文物修復和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項目、修復4萬餘件珍貴文物。不僅如此,2018年伊始,《國家寶藏》和《如果國寶會說話》在社會上激起強烈反響,更是成為新時代下博物館文物保護宣傳工作的新突破。通過這種方式,文物保護工作者做到讓文物「活」起來,有效地提升了文物保護的社會關注度,使得文物保護工作的全社會參與成為現實。

隨著中國的文物保護工作不斷完善,中華文明的眾多優秀文物,不僅在國內起到了普及中華文明、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更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據統計,十八大以來,中國文物系統每年平均舉辦文物出入境展覽約100個,一些對外展覽更是成為中國對外宣傳的「國家名片」,如赴法國展覽的「漢風——中國漢代文物展」;赴美國「秦漢文明」展;赴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赴日本的「三國志特展」等,所到之處無不激起當地民眾極大熱情,成為宣傳中華文明、彰顯中國軟實力的最佳「外交使者」。

十八大以來,中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未來,中國文物保護工作還將繼續前行,不僅會讓文物「活」起來,還會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在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上行穩致遠、再上新台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X-JxG0BMH2_cNUgLs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