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光玉們」集體圍攻,他們開始「反圍剿」

2023-06-25     火鍋餐見

原標題:被「朱光玉們」集體圍攻,他們開始「反圍剿」

本期看點

1、「原住民」頻遭川渝火鍋圍攻

2、遭遇貼身巷戰,火鍋老闆如何絕地反擊

3、競爭一直存在,今年基調是「避險」

1385

文 | 文博

川渝火鍋圍攻下

「原住民」生意和心理遭雙重壓迫

「地鐵口旁邊的萍姐開了,這周去試試吧。」

「附近的朱光玉火鍋館這個月也試營業了,咱們去吃吧。」

在餐見君坐標的鄭州,上半年短短几個月,萍姐、後火鍋、朱光玉都來了。這只是一個縮影,把它放大到整個市場,可以發現新一代川渝火鍋不斷走出川渝,南征北戰,瘋狂開店。

不信你翻開北京、上海,鄭州等城市的火鍋熱門榜,top榜前列很多上榜品牌都是川渝火鍋新秀。它們如大軍壓境開到「原住民」旁邊,給遭遇貼臉殺的老闆帶來生意和心理上的雙重壓迫。

圖註:部分城市的火鍋熱門榜(截至6月21日下午)

1、「周邊圍了6、7個大品牌,被迫陷入價格戰」

餐創聯會員,來自江蘇常州做鮮貨火鍋的莊強告訴火鍋餐見,他們一店周圍有後火鍋、咖咖火鍋、某姐字輩火鍋,都在邊上100米之內。

二店所在一條街100米之內,譚鴨血、四喜火鍋、陳渡橋火鍋、後火鍋、囍火鍋、虎火鍋、鴻姐等都在,「這麼多店在我們這邊不稀奇,就像重慶小山城的縮影。」

圖註:璟小腰二店旁部分火鍋品牌

為了打造一炮而紅的現場,很多網紅加盟店在最初開業階段會瘋狂造勢。

「他們一直放券,一放一個周期,不管不顧,要的就是人氣,你左邊、右邊、前面、後面店都在打折,你怕不怕?

2、「跟網紅品牌同市場競爭,我有了轉型焦慮」

同樣來自江浙的老於,創立了一家傳統川渝火鍋品牌,已在紅海生存20年,從去年開始也感受到了新一代網紅品牌的競爭。

「市面上這些川渝的網紅火鍋,都跟我們在同一市場,有的競爭過,有的已經關門了。現在競爭最激烈的還有朱光玉、後火鍋、萍姐。」

老於有一陣子特別想不明白,「我們這一代火鍋人一直往品質方面發展,覺得環境要大氣、舒服,但最近發現年輕人開始喜歡'破破爛爛'的場景了,為什麼?

加上這些品牌的入駐,對他們一些店的生意也有所影響,他的品牌開始經歷「中年轉型」的焦慮和陣痛。問題出在哪?該怎麼優化?是他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遭遇貼身巷戰,他們絕地反擊

在新一輪川渝火鍋的圍攻下,只能被按地摩擦嗎?不,一批「原住民」火鍋品牌鍛鍊出了自己的應對方法,他們有的選擇正面交戰,有的選擇學習提升,有的則避其鋒芒,錯峰開店。

1、錯峰營銷,不被價格戰帶節奏

「他們不來,我們競爭少,他們來了都在打折,你不打?」前文提到的璟小腰鮮貨火鍋創始人莊強苦笑說到。

他認為在這樣的氛圍下,確實得「放點血」,但這個放券打折營銷也得講策略。

「這些品牌放券有的經常一個月放15天或者18天,時間很長,顧客會不珍惜;有的放預熱券,有使用限制,這點不好,如果客人去吃但券之後才能用,就感覺虧了」。

所以他放券會把間隔周期拉長,半年/3個月一次,集中到一個節點,這樣券的銷量會更高。

拿最近來說,做好了準備工作之後,他們在6月份放的3店通用券,短短1天已售15000+份,比一些品牌半年售出的還多。

圖註:璟小腰與一品牌門店代金券銷量對比

接下來就是搞服務和菜品,練內功,向下紮根,「不和網紅品牌比,和本地的頭牌比。」

2、走出去學習,搞懂網紅火鍋的邏輯

面對轉型焦慮的老於,選擇了直面新事物,走出去學習,通過親身體驗,弄懂這些品牌的邏輯。

老於感覺,這些新品牌對營銷、流量這塊是強項。他們會提前想好傳播點,比如某道菜品或者是某個場景,然後在抖音、小紅書瘋狂投放。

其實這個邏輯和我們當時開店也共通,即一手抓營銷,一手抓運營,換言之也就是好吃不貴+把客人請進來」。

老於說他們當時也靠電視、報紙、傳單等盛行的渠道拉客,現在只是平台換了而已。

想通這點後,他開始調整,比如依據自己企業基因和團隊專長,目光瞄準20~30歲的年輕人,客單價在80~100元(之前是100~110元);

啟用小份菜,把SKU精簡到70個左右,再加一部分引流品和網紅產品,新門店面積體量也變輕。

「現在效果還可以,大多數店都是排隊,也沒什麼焦慮了。」

3、避開網紅聚集地,紮根區縣錯位競爭

和莊強,老於不同,來自福建福州兩個婆婆重慶老火鍋,其老闆汪大強選擇了錯位競爭。

「加盟品牌多數都是總代進行轉手,大品牌扎堆的現象更聚焦,不一定是壞事,這可以讓一個商圈活躍起來,成為火鍋聚集地。」

火鍋餐見也發現,這些品牌在進駐新城市時,一般會首選熱門商圈,比如北京三里屯聚集了萍姐、朱光玉、慫火鍋等多家火鍋「新星」。

鄭州也同樣,吼堂進駐時選擇了大衛城,朱光玉進駐時選擇了正弘城和正弘匯兩大熱門商場。

像汪大強所在的福州,倉山萬達商圈裡,楠火鍋、杉姐等一排都是火鍋大牌,「跟人家玩,肯定是玩不過的,無論是品牌、精力、金錢都消耗不起。」

所以他「不跟人家搶飯吃」,果斷選擇走區縣市場,下沉到福州、泉州的周邊縣鎮等地,憑藉重慶老火鍋的定位,市井煙火氣的場景和好產品,也做到了區域的熱門榜前列。

至於以後,他也做了預判。「大品牌開不到我旁邊來,因為我走的都是區縣市場,大品牌的成本高,回本周期慢,同樣的面積花費比我多,我在避讓的同時也是走自己的路」。

圖註:兩個婆婆重慶老火鍋

4、重視人情經營,提前做好被「貼臉」準備

來自甘肅的渝城兩江老火鍋,目前在當地有5家店,都在小縣城裡。

創始人陳濤告訴火鍋餐見,現在網紅市井風全國風靡的現象很普遍,他們目前還沒被衝擊,更多還是與同類的傳統川渝火鍋品牌在競爭。

當然對於潛在的競爭危機他們也做好了應對及準備。首先在開店初期他們已經對店面區位做了充足的市場調研,對於會員機制、鎖客方式,線上營銷、線下營銷、私域流量等都有一整套的方法。

也更了解本地市場,「我們做的都是直營店面,走得慢但穩,在區域市場品牌植入和口碑方面已有一定的積累」。

在他看來,雖然他們是傳統川渝火鍋,甚至店面一年四季任何節假日都不做活動,但重視人情世故的經營方式和顧客的體驗感,「一年到頭一個店也能賺個 100 多萬,差不多了」。

競爭一直存在,今年基調是「避險」

在和許多老闆的交談中,火鍋餐見發現,大部分老闆對於新一代川渝火鍋的圍剿持理性態度,做直營、下沉市場的也明顯比一二線城市的火鍋老闆更有底氣。

他們傳授經驗,首先,要明確一個事實,競爭會一直存在,這是市場運作的結果,一批又一批的品牌出現,這個市場才有活力

不用焦慮,一些加盟品牌如果不重視內控,可能剛開始有人氣,但客人會慢慢由嘗鮮到恢復理性,市場自然會優勝劣汰。

其次,這些品牌的出現也是個學習的機會,對於他們的優點,比如爆品挖掘、新平台的應用、引流營銷玩法等,我們可以搬回來。

就像鄭州胡慶一老火鍋的「+茶館」場景、免費甜品引流以及」集各家所長「的產品,就是在網紅模式上因地制宜了一番。

最後,經歷了2020年的措手不及,2022年的慘澹,本以為2023放開後,形勢會一片大好。但灰色5、6月的來臨,讓大家意識到,今年,還是很難。

「資源聚焦主戰場,集中精力殲滅戰」,就像犢門火鍋創始人劉斌所說「今年的基調是避險」,形勢好時發展和空間第一,形勢不好時安全和穩定第一。

大家還是要回歸到產品、服務、體驗,苦練內功,守正出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7f6943b75d464a05c938f99d07afe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