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一哥」坐不住了
再次經歷近8%的大跌後,「醬油一哥」海天味業終於坐不住了。
10月16日晚間,海天味業發布公告稱,收到公司董事長龐康的提議,公司以集中競價交易的方式回購公司股票,回購的資金總額為5億~8億元。
對於仍坐擁1970億元市值的海天味業而言,這筆資金並不能回購多少股份,以其最新收盤價計算,最多也不過2200萬股,不到總股本的0.4%,再加上海天味業全部為流通股,且回購的股份將用於員工持股計劃或者股權激勵,因此對於股價的走勢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對於投資者而言,此番回購卻起到一定的象徵作用。
海天味業的確跌得很慘,在10月16日再度暴跌7.89%後,不僅刷新四年以來新低,還成為資本市場的熱議話題。從2021年年初高點的124.65元/股算起,海天味業不到三年時間,市值蒸發4900億元,遠超整個調味發酵品行業17家成分股當前3430億元的合計市值。
(海天味業近3年股價走勢圖。來源/同花順)
面對跌跌不休的股價,海天味業的持股基金,也經歷了從快速逃離到入局「抄底」,再到逃離的過程。
東財Chioce數據顯示,在2020年末的巔峰時期,海天味業一度聚集高達557支基金,且合計持有8478萬股份,到了2021年年中,伴隨著海天味業的股價下滑,基金數量也減至483支,所持股份同樣降至8106萬股。但隨後,海天味業的基金數與持股數開始上升,並在2022年再度下滑,今年年中更是減至277支。
而時隔五年,海天味業再度回購,似乎意味著不再放任股價的下滑,讓還在苦等的十幾萬股民,看到了一絲希望。
其實,從財務角度來看,此番回購也不會對海天味業的現金流產生太多的影響。
截至2023年6月底,海天味業的貨幣資金與交易性金融資產,合計高達236億元,總負債只有63億元,其中有息負債更是不到3億元,不僅沒有資金缺口,甚至每年還拿數十億元放在銀行吃利息。海天味業的財務費用這一指標常年為負,2022年利息收入高達7.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5億元。
不僅是海天味業,同樣位於醬油行業頭部的千禾味業與中炬高新(擁有廚邦、美味鮮品牌),都經歷了相似的股價下滑,分別從2021年2月與2020年9月算起,至今跌去55%與60%,只不過跌幅要比海天味業要少上一些。
不過,即便在經歷長達兩年以上的持續大跌後,海天與千禾兩家企業的動態市盈率,目前依舊高達32左右,甚至超過貴州茅台的30.1。
一位資本市場資深研究人士對市界透露,「這類調味料行業的公司,一般給到15倍的估值比較合理,而海天味業現在動態估值在30倍以上,因此要消化這個高估值,未來三年業績要持續保持20%。但從業績表現上來看,海天想要保持這種增速其實很難,所以即便在跌幅很多的情況下,目前估值依舊較高」。
早已埋下的「雷」
實際上,海天味業的暴跌與其近幾年業績不佳有很大關係。
作為海天味業根基的醬油市場,經過百年發展,但技術壁壘並不高,是一個集中度較低的行業。
即便已是毫無爭議的「一哥」,海天味業自己2022年評估的市占率也不過13%~17%,與2021年無異,而中炬高新、千禾味業、A股「醬油第一股」的加加食品等,更是只有個位數。
其實,醬油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在經歷長期的品牌化後,市場格局已基本趨於穩定。
2022年,千禾味業營收中的40.77%來自西部區域,加加食品有34.5%來自華中區域,至於海天味業,的確不愧「一哥」名號,在渠道遍布全國的情況下,業務的分部也相對均勻,即便占比最高的北部區域,也只有24.52%。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在民用市場,由於中國醬油企業眾多,且存在地域性消費習慣,以及品牌先入為主的消費思維,因此市場集中度不高。」
不僅如此,經過長期的發展,各個品牌也都擁有一定的「忠實用戶」,並且很難讓他們改變消費習慣。「餐飲從業人員一般不會輕易更換醬油的品牌,由於各個品牌的風味與鹹度等指標不同,因此可能會對廚技產生影響」,朱丹蓬補充道。
2014年登陸資本市場的海天味業,除由於為實現上市前的限制性股票激勵目標,2015年對經銷商貨物過度積壓,從而影響到2016年的營收增速外,2020年以前都保持在每年15%左右的營收增長以及超過20%的利潤穩定增長,凈利潤率常年20%以上。
再加上當時市場環境的影響,各類基金的扎堆抱團,湧入各大龍頭股,一併推動了海天味業股價的持續上漲。
不過,當市場逐漸飽和後,再想要再攻占友商們的大本營,不是一件易事。問題從2021年開始出現,2022年下半年開始變得嚴峻。
當年9月底,有網友發現,海天味業在海內外出售的醬油配料不同,國外版只有黃豆與水等在內的天然配料,而國內版則有多種添加劑,一時間,「科技與狠活」成為扣在海天味業頭上的帽子。針對「雙標」質疑,雖然海天味業連發三則聲明試圖澄清,但信任的裂痕已然產生,並加速了業績的下滑。
當季度,海天味業營收出現了下滑,為1.77%,第四季度更是從上期70億減至65億元,同比下滑近7%。
2023年上半年,海天味業更是交出營收與歸母凈利潤雙下滑的成績,分別下降4.19%與8.76%,只有129.66億和30.96億元,並再度刷新自披露業績以來最差成績,連續四個季度營收、利潤雙下降,是海天味業有數據以來首次出現連續季度業績下滑。
以醬油板塊銷量為例,從2018年的187.8萬噸,一路漲至2021年的266萬噸,但到了2022年,只賣出250.2萬噸,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並且也是十年來增速下滑最為嚴重的一年。
反觀中炬高新與千禾味業,今年上半年卻出現了不同程度地上漲。
其中,中炬高新旗下主攻調味料的美味鮮公司(包含廚邦品牌),上半年實現營收25.72億元,同比增長4.37%,實現歸母凈利潤3.16億元,同比增長10.4%。千禾味業則實現營收15.31億元,同比增長50.89%,實現歸母凈利潤2.57億元,同比增長115.94%。再加上金龍魚等的跨行業攪局,都成為海天業績上的攔路者。
當沒有持續增長的業績作為支撐,海天味業的股價增長,也就無法延續。
「一哥」的迷茫
在海天味業暴跌後,一位股民說出了這樣的話,「我看不到海天的前景在哪裡」。
「有人煙處,必有海天」,是海天味業官網標語,正是這種大眾化路線,讓海天成為「醬油一哥」,但如今,卻也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因素。據《中國醬油行業發展深度調研與投資趨勢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我國醬油行業發展進入存量競爭時代,中低端醬油的需求量已觸及市場天花板,高端市場成為各大品牌爭奪的關鍵。
實際上,醬油作為日常消費品,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占比較多,相比於定位中高端市場的廚邦,以及主打零添加的千禾,以中低端市場為主的海天,消費者對於價格的敏感度相對更高。因此,海天也不敢輕易漲價,上次漲價還是在2021年10月,給出的理由也是原材料的上漲,且千禾味業等隨後也進行了跟漲。
由於調味品是充分競爭的行業,海天在業績增長到達峰值後,並沒有真正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對海天而言,需要做到在維持性價比基本面的前提下,儘量去爭奪高端市場。不過,在朱丹蓬看來,海天味業的高端化很難成功,「其沒有把太多的精力、資源配置放在中高端醬油的推廣上,很難改變大眾化的定位。其團隊長期售賣主流大眾化產品,可能並不具備高端醬油的運營經驗與能力」。
此外,隨著低鹽、零添加等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關心的概念,調味品消費分級趨勢同樣愈發明顯。除雖存在爭議,但已成為消費主流的零添加醬油外,市場上還存在減鹽醬油、寶寶醬油、刺身醬油等諸多細分品類,也都打得火熱。這對於大眾化的海天味業而言,同樣是一個挑戰。
以零添加醬油為例,早在2008年,千禾味業就開始相關布局,堅定走這一條高端醬油的差異化細分路線,而海天布局要比千禾晚6年,並且兩者在這一概念上的宣傳力度的投入,也相差甚遠。因此,就目前而言,在零添加醬油這一概念,海天顯然不如千禾更具代表性。
其實,海天味業也在嘗試多元化布局,除不斷擴張蚝油與食醋業務,推出「yes!黃豆」這款一度大火的醬類產品外,火鍋底料甚至都成為其嘗試方向。正如海天味業副董事長程雪所言,「海天味業當下最難的問題是要與時間賽跑,把多年積累的優勢進行疊代、放大、升級和轉型。」
而在朱丹蓬看來,「海天味業也知道自己的處境,所以在進行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渠道、多消費人群的五多戰略布局。但對急於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海天而言,要在細分賽道、細分口味發力,充滿著不確定性。未來隨著行業的競爭持續加劇,整體增長依舊有限」。
當然,這也並非意味著海天味業的多元化完全無效。
在海天味業的業務中,除了身為核心「一體兩翼」的醬油、蚝油與醬類三大業務外,還有一個其他業務板塊,表現較為亮眼。2022年,海天味業在三大板塊營收全下滑的情況下,能夠實現整體業績2.42%的上漲,就是依靠該板塊高達36.2%的增速。而在這個板塊中,包含著海天料酒、醋、甚至雞精、米麵在內至少數十種單品。
只不過,這個板塊能夠為海天貢獻的營收依舊太小,即便在今年上半年,再度「逆風」增長12.19%,達到17.5億元,占總營收比重也不過14.4%。可以說,至少到目前為止,雖然海天依舊在積極布局新的細分領域,但還並沒有出現一個能扛起業績下一步增長大旗的大單品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90後甚至是00後開始成為醬油的消費人群,為拉近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海天曾於2021年推出過一款蘋果醋口味雪糕,並在今年7月放出更加「重磅」的海天醬油冰淇淋,75g紙杯裝的3杯售價為69元,雖比不上茅台冰淇淋66元一杯的價格,但其實已超越大多數冰淇淋的定價。
不過,很多消費者對於海天這款口味獨特的冰淇淋,評價不算好,「味道很怪,不會再買了、「就是奶香味加點醬油味,甜中帶咸,有些黑暗料理」。顯然,這次的嘗試對海天能否起到正向作用,都需要畫上一個問號,而對於擁有300年歷史的海天而言,如何贏得年輕消費者的芳心,也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如何能讓投資者看到業績進一步增長的希望,真正做到緩解資本市場的恐慌情緒,將成為擺在「一哥」面前最大,也是當前最為迫切的難題。
作者 | 馮晨晨
編輯 | 劉肖迎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