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後的2種反應,說明正變成「討好型人格」,家長別炫耀了

2023-12-03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孩子被吼後的2種反應,說明正變成「討好型人格」,家長別炫耀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每一次的大聲斥責都是一場暴風雨。

在一檔名為《超級育兒師》的真人秀節目中,有這樣一對母子,這個案例深刻地展示了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心理的影響。節目中的小男孩不到5歲,性格上表現出愛哭、愛發脾氣、蠻不講理的特點。他的母親脾氣暴躁,面對孩子的任何小過失,都會選擇大聲吼叫作為應對方式。

在一次逛超市的場景中,小男孩被周圍的事物激起了好奇心,他不停地提問。但母親顯然對此感到厭煩,最終對著兒子大聲喊道:「別再煩我了,不許再問!」另一場景中,孩子因為走累了想讓母親抱抱,但母親的反應是憤怒的吼叫:「我拎著東西怎麼抱你?」這些場景頻繁上演,每次都是以母親對孩子的怒吼結束。

這個案例生動地展示了家長吼叫對孩子心理的深遠影響。

孩子在面對吼叫時的反應,無論是沉默還是低頭認錯,都是他們在適應和回應這種教育方式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防禦機制,這些反應雖然在表面上看似是孩子的「乖巧懂事」,但實際上是他們內心對安全感的渴望和對自我保護的無聲呼喚。

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心理學術語,用來描述那些過度追求他人認可、不斷討好他人以獲得肯定和愛的人。這種人格特徵的核心在於,個體往往將自己的價值感和自尊建立在他人的反饋和評價上,而不是基於自己內在的標準和價值觀。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個體通常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會不自覺地忽略或者犧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獲得他人的喜愛和接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形成討好型人格的原因多種多樣,但家庭教育方式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當孩子經常面對父母的批評、吼叫或其他形式的否定時,他們可能學會通過討好行為來避免衝突或獲得父母的認可。這種行為模式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理中根深蒂固,影響他們的人際關係和自我認知。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長大後可能會面臨多種挑戰,比如難以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容易在人際關係中感到不滿足和受到利用,以及缺乏自信和自尊。因此,了解和識別孩子可能正在形成的討好型人格特徵,並採取適當的教育和溝通方式,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為什麼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孩子在面對父母的斥責和吼叫時所表現出的兩種主要反應,即馬上低頭認錯和沉默不語,實際上揭示了一個深層的心理問題。當孩子選擇低頭認錯時,這看似是對錯誤的承認和對規則的遵守,但在許多情況下,這更多是出於對父母憤怒的恐懼,以及對和諧關係的渴望。這種反應的背後,是孩子為了避免衝突和獲得父母的認可,而壓抑了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想法。

另一方面,那些選擇沉默不語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心理受到了傷害。他們不去爭辯,只是希望封閉自己的真實想法,以此來保護自己不受更多的傷害。長期這樣,孩子可能會變得性格自卑、冷漠,甚至在成長過程中喪失了與他人溝通和表達自己的能力。

許多家長可能會誤解這些反應,認為孩子的這種表現是懂事和聽話的表現。然而,孩子乖巧的背後,往往是他們在強忍著心酸和小心翼翼地討好。這種長期的討好型行為,會導致孩子失去自我,形成「討好型人格」。這種人格的形成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人際關係有著深遠的影響。

如何避免?

在面對孩子因為父母吼叫而產生的「討好型人格」時,家長可以採取以下幾種策略來幫助孩子恢復和發展更健康的人格特質:

建立溝通橋樑:家長應該與孩子建立一種更為健康和正面的溝通方式。這意味著減少斥責和吼叫,而是通過平和的對話來解決問題。這種溝通方式不僅能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期望,同時也能讓他們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提高自我意識:家長需要提高對自己情緒反應的意識。在面對孩子的行為時,應先檢視自己的情緒,避免在憤怒或失控時對孩子進行斥責。這樣做不僅有助於創建一個更和諧的家庭環境,也是教育孩子如何健康處理情緒的榜樣。

肯定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即使它們與家長的觀點不同。家長應當認真聽取孩子的意見,給予理解和支持,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和自我價值感。

建立安全感:家庭應該是孩子的避風港,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和被愛的地方。通過一貫的愛、支持和理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內心的安全感,這對孩子的整體發展至關重要。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孩子在面對父母的吼叫時可能形成的「討好型人格」,以及這種人格對孩子未來生活的潛在影響。我們通過真實的案例、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建議,試圖揭示一個重要的育兒真理:家長的教育方式和與孩子的溝通方法,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和人格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師。在這個重要的成長階段,家長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在塑造著孩子的未來。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無意中正培養著孩子的「討好型人格」時,我們就應該停下來,反思並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溝通方式。通過建立更為積極健康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法,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起更加堅實的自我價值感和自尊,也能為他們未來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為父母,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應該是培養一個簡單地遵守規則、討好他人的孩子,而應該是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健康表達自己情感和需求的個體。這樣的孩子,未來無論面對什麼樣的挑戰,都會擁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面對和克服。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696a9f1b88fe676ab4d54892bb16e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