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接納自己,放過別人

2023-12-26     布衣粗食

原標題:一個人真正的成熟:接納自己,放過別人

成熟,從來不是年紀大了,而是經歷的事情多了,心智平穩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就像一艘船,經歷了驚濤駭浪,還得慢慢靠岸。

一路走來,不動聲色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誰都想過好一生,可是讓你過好的,唯有你自己,別人愛莫能助。

誠然,真正的成熟,就是接納自己,放過別人。

01

接納自己,跟自己和解。

在家庭里,我們可以容許孩子亂說,認為是「童言無忌」;允許愛人罵幾句,也會忍一忍;兄弟姐妹不和睦,你也會忍受,珍惜血脈。

可是我們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還希望自己能夠成大器,做家庭的頂樑柱。對於讀書厲害的人來說,總是在突飛猛進,還逼著自己去考公、考研究生等。

朋友小李,在家備考兩年,也沒有考上研究生,進入了心灰意冷的狀態。

和小李類似的年輕人,很多,他們在努力之後,開始懷疑自己,越來越覺得自己「沒有用」。

在某網絡平台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早已被教育成努力追求成就的人,做一個成功者,卻很少有人教育我們,應該如何做普通人,允許自己失敗。」

為什麼不能大膽地說:「我平凡,我驕傲。」

人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很明顯,最高的境界,就是「看一切都順眼,都是原來的樣子」。

當朋友小李決定放棄各種「考試」之後,去了東莞,在一家不算很大的公司做文職。雖然一個月只有五六千的收入,但是他很開心。

小李說:「原來,人最大的勇氣,就是爭取活自己。」

從今往後,真的不要反覆「攻擊」自己了,要接納自己的一切,允許自己這樣那樣,為平凡的生活,找到最好的理由。

接納自己,不是放棄一切,不是不努力,而是有了內觀的勇氣和智慧。

海明威在《真實的高貴》里寫道:「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是的,你和過去的自己比一比,進步了就行了,至於別人如何過日子,和你的關係不大;你可以向更優秀的人看齊,但也僅僅是一種目標,不苛求自己活成了別人。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殘缺本是一種美。

接納自己的過去,受過傷的地方,有了傷疤,給了自己很多的教訓,也變得堅強。

接納自己的餘生,就算一輩子是普通職工,能夠退休,也就沒有什麼不好。

當然,你還要欣賞自己,發現自己的特別之處,展示自己的美。沒有人把你當醜小鴨,除非你自己這樣認為。

02

放過別人,讓彼此好過。

「齊魯壹點」平台上,有這樣一條消息。

四川某女子,大學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工作,被父母逼著考公。

五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女子始終沒有上岸,母親還發現,女子變得異常,答非所問。

當母親問話的時候,女人說,她是局長。

醫生確定,女子患了精神分裂症。

看過了消息,我陷入了沉思。為什麼父母苛求女子考公?這是控制欲在作怪,也是內心存在虛榮心,還不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

有多少父母,看著孩子長大,也希望孩子走父母安排好的路,若有偏差,就得一哭二鬧三上吊,各種道德綁架,也開始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社會也很美好,工作也很多,為什麼一條路上走到黑。這是不可思議的。

父母應該尊重已經成年的子女,到底要做什麼,要如賺錢,如何找對象,父母只能建議,而不是決定。

人與人的三觀,是不能一模一樣的,就像樹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

親戚朋友、夫妻之間,也是如此,誰都不必困住誰,關係建立的和諧、相愛、平等的基礎上。

北宋的蘇軾,看到王安石變法,非常不愉快,他站在了保守派的一邊。

為了體現自己的主張,蘇軾寫了很多文章,諷刺變法,讓王安石很頭痛。接下來,蘇軾被捲入烏台詩案,差點就弄丟了命。

再往後,王安石退隱,在江寧養老。蘇軾路過江寧,特意去拜訪王安石,彼此用朋友的關係相處,還一起寫詩。

當蘇軾成為了王安石的朋友之後,內心就真正釋然了。

很多時候,過分干預的關係,就像把一根針放在手心,使勁把握,自己的手很痛苦。唯有放手了,才會輕鬆。

很喜歡一句話:「門檻跨過去,就是路。」

你站在別人的對立面,說明你遇到了一一道坎。若是你狠狠地磕,肯定會受傷。不如跨過去,繞過去,從此路歸路,橋歸橋。

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別人沒有你,同樣能做成大事,過得很好。

03

好的生活,需要經營,除了經營和別人的關係,還得經營你和「自己」的關係。

你和別人交往越順暢,人脈資源越好,互幫互助的可能性越大;你對自己友善,才會每天神采奕奕,哪怕粗茶淡飯,也會吃嘛嘛香。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從來不是在社會上,撞得頭破血流,也不是指望別人如何待自己,而是選擇退讓,過海闊天空的人生。

沉沉浮浮,聚聚散散,都是一種體驗,好不好,取決於你自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c1d4ec522a72adffbd86998b586c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