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從一名地方官員,一夜間就成了玩弄天子於股掌的權臣。表面上看,董卓的成功是因為挾持了皇帝,運氣太好,其實沒那麼簡單,如果您了解董卓的發跡史,就會發現他的崛起有必然性。
西涼梟雄董卓的早年經歷
董卓是隴西臨洮人,出身於一個士族家庭。隴西是個胡漢雜居的地方,羌人豪族與漢人士族集團之間存在著複雜的利益關係。
請注意,羌人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若干大大小小的部落合稱,生活在河西走廊、隴右地區、河朔地區。大體上,西羌諸部大多與東漢朝廷為敵,東羌則大多歸順於朝廷。當然,還有很多騎牆派。
董卓自幼沾染了胡人的豪爽,又喜歡行俠仗義,因此結交了大量的羌人豪族子弟。這段經歷為董卓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他出任地方官員後,總能在各大羌人部落中遊刃有餘。
因為戰功,董卓得到名將段熲的賞識,被推薦到洛陽出任羽林郎。漢桓帝末年,董卓以軍司馬身份追隨另一位西涼名將張奐,兩次擊敗羌人的叛亂,因功拜郎中。
這個期間,董卓展現出軍人的勇猛,他武藝高強、力大無窮,隨身必定攜帶兩副箭囊,馬上飛馳時能做到左右開弓,令敵人聞風喪膽。
董卓輕財好義,戰後他獲得九千匹絲絹的賞賜,全都分給了部下,贏得一片讚譽。他的人際關係也非常融洽,會做人,多年後張奐失意隱居,董卓不忘老領導,特地讓弟弟送去一百匹絲絹。
因此,後來董卓能有如此多的忠實粉絲,我們一點也不奇怪。
漢靈帝熹平年,董卓又得到袁紹的叔叔袁隗的推薦,後出任并州刺史、河東郡太守。
直到此時,董卓的職業生涯波瀾不驚,走的是標標準準的士族階級路線。然而,黃巾起義的烽火打破了東漢帝國的寧靜,也給董卓創造了絕佳的機遇。
董卓的第一次身份轉變:從邊將到軍閥
在黃巾起義爆發前後,東漢帝國已經處於財政崩潰的邊緣。為了應付兵餉不足的問題,朝廷同意各地官員可以招募私兵,兵餉自行解決。
這個飲鴆止渴的政策等於打開了魔瓶,為軍閥的誕生創造了孳生的條件。
董卓就是利用這個機會,組建了自己的西涼家兵。他的「董家軍」構成有三大組成部分,一部分是董氏家族子弟,一部分是河湟羌人,還有一部分是南遷的匈奴人,總人數大約三至五千人。
您可能會問,私兵的軍餉從哪裡來?還能從哪裡來,搶唄,戰利品、被攻略地區的富商百姓,甚至官府都是他們發財的對象。因此,同樣身穿軍裝,私兵的回報遠超正規軍,戰鬥力也超強,並且與自己的上司形成了牢固的利益紐帶,根本不會聽從朝廷的調遣。
客觀講,董卓的軍事才能並不算特別突出,曾經下曲陽敗給黃巾軍。但他善用計謀,跟隨張溫討伐羌人、匈奴人的聯軍時,在被包圍的情況下,他偽裝成糧食匱乏,靠打魚充飢的樣子迷惑了敵人。於是對方松放了警惕,董卓趁機連夜遁逃,跳出了包圍圈。
中平五年,董卓追隨皇甫嵩,各率2萬人討伐西涼叛軍。期間發生的一個故事值得玩味,當時漢軍屯駐陳倉,叛軍遠道來攻,董卓主張趁敵人立足未穩主動出擊,而皇甫嵩卻認為固守才是正道。
史書對皇甫嵩的戰術大加誇讚,但我卻認為,董卓的戰術未必不對,這僅是二人戰術思想的差異而已。
皇甫嵩為人謹慎,求穩,他所指揮的戰鬥強調的是「不敗」,即兵法所謂「不可勝在我,可勝在敵」。而董卓則對勝利的渴望更強烈,更善於抓住機會,強調的是「勝」。
這兩種思想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完全取決於對戰場形勢的準確判斷。但這小細節告訴我們,董卓是個善於冒險的機會主義者,一旦讓他看到機會,他絕不會鬆口。
陳倉之戰後,漢靈帝命令董卓將軍隊交給皇甫嵩,然後去洛陽就任少府。
董卓卻拒絕了,理由很簡單,這是漢靈帝的軟刀子,明升暗降,趁機解除董卓的兵權。
漢靈帝雞賊,董卓也不傻,他回復了一個軟釘子:俺這些胡兵攔住我不讓走啊,非說我拋棄他們了,沒辦法,臣只好留下來安慰他們……
漢靈帝心裡咯噔一下,壞了,這傢伙本就是西涼人,萬一跟叛軍聯合就遭了。現在已經公然不聽調令了,這可如何是好?
於是漢靈帝繼續加碼:加授董卓為并州牧,即日赴任。州牧的級別相當於三公,頂級大佬。董卓這回給面子了:并州我可以去,但俺的家兵非要為我賣命,不肯離開我,所以我只好帶著他們赴任了……
漢靈帝氣得直翻白眼,可也無奈,眼睜睜地看著董卓率領數千私兵奔赴并州。
手上握著刀把子,早晚會走到這一步,漢靈帝在打開魔瓶蓋子的時候就該想得到。
董卓的第二次身份轉變:從軍閥到權臣
董卓才走到河東,朝廷就發生了巨變:漢靈帝駕崩了。於是董卓耍了個小心思,他停滯不前,駐留在河東靜觀其變。
不得不說,董卓的政治敏感度很非常高,假如他傻乎乎地去了并州,很可能就失去了後來的機會。
不久,何進與何太后在誅殺宦官的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何進聽信袁紹的臭棋,下令董卓帶兵進京,以威逼何太后屈服。
董卓樂瘋了,還有這種好事,一般官員入朝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帶兵進京那就不一樣了,有了兵,在朝廷說話聲量就大多了。
於是董卓快馬加鞭,直奔洛陽。可半路上遇見了使者:回并州就職,用不上你了。
董卓一陣冷笑,沒聽說過請神容易送神難嗎?想讓我回去?晚了!於是他悍然闖進洛陽城外。
您可會問:區區三五千人,就不怕朝廷大軍嗎?北軍、西園八校尉,怎麼也得五萬人吧?能把董卓踩扁了,他憑什麼這麼狂?
如果洛陽真有五萬人,漢靈帝還用得著允許招募私兵嗎?
黃巾起義爆發後,北軍幾乎全都被徵調前線去了,連部分羽林衛都承擔了周邊城防的任務,因此洛陽的守衛很空虛。
一年前,蓋勛曾經建議漢靈帝:你給我權力,我幫您打造一支一萬人的禁軍。可惜直到漢靈帝駕崩,這計劃都沒能實現。
西園八校尉倒是草建了,但人數太少,推測不會超過5000人,護衛皇宮夠用,保護洛陽那就是笑話了。這就是董卓猖狂的資本,洛陽沒人能擋得住他。
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十常侍之亂」爆發,何進被宦官們殺害,袁紹等人衝進宮裡對宦官們展開屠殺。宦官們劫持漢少帝、何太后一行逃出洛陽,在邙山與董卓撞了個滿懷。
這真是「線頭掉進針眼裡,巧了」,於是董卓將少帝等人打包裝貨,大搖大擺地進了洛陽。所有人都傻了,忙活半天,皇帝咋成了董卓的人質了呢?
是的,董卓的運氣太好了,他正往城裡趕,迎面就碰上了少帝一行。就這樣,董卓扼住了命運的咽喉,也掐住了東漢帝國的命門。
儘管有人想喝退董卓,但這個時候的董卓已經是咬住獵物的猛獸,怎麼會鬆口呢?他數次拔刀威脅,挾持著皇帝進了宮。
第一不過關了,但接下來怎麼辦?畢竟洛陽還有西園八校尉,還有何進、何苗的府兵,以及并州刺史丁原帶來的士兵,董卓這點人馬肯定不是對手。
董卓很狡猾,他演了一齣戲:晚上,西涼兵們化妝成百姓悄悄出城,第二天天一亮,他們穿上軍裝,鑼鼓喧天旗幟飄揚地進城,連續四五天「源源不斷」。
所有人都驚呆了,董卓這麼多人馬,怎麼對付?
同時,他快刀斬亂麻,趁軍中無主,接管了何進、何苗的軍隊。又拉攏呂布殺了丁原,吞併了并州軍。短短几天,兵權全都落入董卓之手。
這速度,都把袁紹看傻眼了。氣得鮑信大罵袁紹:前幾天我就讓你刺殺董卓,你卻不敢,現在沒機會了。
就這樣,董卓一夜「暴富」,成了東漢帝國的「大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