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酸奶,讓我意外發現了家庭矛盾的一大根因!

2022-05-16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一杯酸奶,讓我意外發現了家庭矛盾的一大根因!

公眾號 | 月下客育兒智慧(ID:yuexiake001)

最近疫情的原因,很多朋友都宅在家,真是一個好好和家人朝夕相處的契機!但是我也知道有一些朋友和家人相處得並不愉快。

比如,前幾天群里就有一位朋友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她說有一天,她在家裡喝酸奶,用吸管吸到最後,發出了比較大的聲音。

這時臥室里睡覺的媽媽就不高興了,說:

「你喝奶就喝奶,發出那麼大聲音幹什麼?!」

爸爸此時也接過話來,說:

「你這麼大個人,喝奶還用吸管喝,不知道你媽媽在睡覺嗎?!能不能懂點事!」

這位朋友頓時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情急之下和爸媽頂了嘴,最後鬧得不歡而散。

事後,她反思了一下,如果媽媽當時說:「媽媽要睡覺,你聲音小一點。」她不會不接受,也不會有這麼大情緒。

但是他們非要用這種指責的語氣,搞得自己根本就不想反思自己哪裡做得不好,而是直接就想頂撞回去。

這位朋友的分享的確是我們生活中常常上演的戲碼。

我們似乎就是這樣,簡單的一件事搞得很複雜,說話時很少直言不諱,而是夾雜著各種情緒。

這種情緒的裹挾在家人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

這兩天,我的一個同事S因為一碗拉麵,差點和老公離婚。

他們兩人本來和顏悅色的一起去麵館吃拉麵,結果等面的過程中,S坐在座位上無聊地翻看手機,去拿麵條的老公回來後突然惡狠狠地把面碗往桌上一扔,大聲地說:

「你就知道看手機!」

周圍的人聽到動靜都轉過頭來看著懵在原地的S,S的臉被羞憤染紅了,騰地站起來,抓起包就走。

她老公追上來,兩個人毫不避諱地在馬路邊上大吵了一架,嚇得路人差點報警。

吵鬧中,S聽出來了,老公不僅僅是因為她不幫著端麵條而不高興,其實他早就對自己不滿了。

自從生了寶寶,S就在家做起了全職媽媽,賺錢養家的事都是老公一個人承擔,老公壓力大的時候,會向S訴苦,S並不理解,還經常反過來抱怨自己也很累很辛苦。

可是S又回想了一下,老公並沒有和自己傾訴什麼壓力啊!

他經常做的是指責S孩子帶得不好,家裡收拾得不幹凈,不會哄婆婆開心,他哪裡提過自己工作壓力大的事情呢?

她哪裡知道,老公表面上在挑剔妻子,其實潛意識的語言是:

「我工作很辛苦,每天精疲力盡地回到家希望能見到一個整潔的環境,能有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你不要再讓我有後顧之憂,否則我會內憂外患應接不暇。」

但這種真實的感受卻很難說出口,而是長久地積壓在心裡,形成了強大的負面情緒。

到最後不得不說出口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一種強烈的指控和攻擊。

誰會願意接受那些「莫名其妙」的指責和攻擊呢?

所以,一場渴求理解的傾訴往往演變成家人之間的互懟,互撕。

曾幾何時,我也是一個不會表達自己真實感受的人。

喜歡一樣東西,不說,等著別人去猜。不高興了,不說,苦著一張臉讓別人自己體會。被誤解了,不解釋,自己默念「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當然,這種性格,讓我在各種關係中吃盡了苦頭,經常自己委屈不說,還讓周圍的人莫名其妙的忍受我的壞脾氣。

後來,我遇到一個同事,她很少發怒,很少傷感,說話也很少帶情緒,給老公打電話時她總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下雨了,你開車來接我一趟吧。」而不是懂事地說一句:「下這麼大雨,你別來接我了,我自己打車就行了。

「你到了上海沒有給我打電話,我擔心了一整天。」而不是質問:「你怎麼一天都不給我打電話?你心裡到底有沒有我?

「我也想參加你朋友的聚會,但是今天生理期,確實不想出去。」而不是指責對方說:「你不知道我今天生理期嗎!你腦子裡就只有那些狐朋狗友,從來不考慮我的感受!

一開始我挺看不慣她,看不慣她的嬌氣,甚至覺得她有點自私,後來才發現,我哪裡是看不慣,明明是嫉妒!

嫉妒她敢於這樣坦言自己的需要,而不會有任何損失,她老公不但不嫌她嬌氣脆弱,反而對她呵護備至。

我們的心裡其實不是沒有這些需要,只是我們習慣了壓抑自己的需求,更不願意直言自己的感受。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呢?

小孩子是不會拐彎抹角的,摔疼了哭一哭,開心了笑一笑,想要什麼就直接找爸媽伸手。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受到一種「中國式教養」的薰陶, 漸漸學會把自己的情感藏匿起來,在外人面前露出一種包容大度、無欲無求的假象。

明明自己很想要,卻擺擺手,說自己不需要。

明明自己很在乎,卻面帶微笑,說沒關係,無所謂。

其實這種大氣、隨和的外表下常常藏著一顆匱乏不安的心。

有多少人在童年就深深的體會過,真實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意味著被責怪、被拒絕、被打和被罵。

於是我們漸漸學會了:

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事,是安全的;

凡事護別人周全,是被稱頌的;

先人後己,是唯一正確的。

而合理、真誠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卻成了小氣、自私、羞恥的表現。

所以,當我看到同事可以這樣坦然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我第一反應竟是鄙視她。

等時間久了,才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表達,不但沒有讓她失去家人和朋友,反而會給別人帶來一種踏實的落地感,而她自己也因為沒有壓抑任何情緒,顯得格外親近人。

了悟了這些真相之後,我也試探著在生活中,真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疲倦的時候,我不會硬扛著身體忙東忙西,然後情緒崩潰對家人大喊大叫,而是選擇平靜地說一句:「我累了,我需要休息。然後對家務適當放手。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我不會焦躁不安的奪命連環催,而是選擇平靜地說一句: 「媽媽還有很多事要處理,時間馬上來不及了,希望你能快一點。」

不得不說,這種真誠的表達,其實是一種能力。

它意味著你首先要敢於衝破那些道德綁架,不要「以天下為己任」,什麼事都一肩扛下來,而是要看到自己的需要,直面自己的真實想法。

而且你要敢於接納一切結果,比如被拒絕,被嘲笑,抑或被無視。

但是自己的需求,當你選擇說出來的時候,結果已經截然不同。

首先,自己不會總是帶著一種被壓抑的氣場;其次,身邊的人也不會經常感受到你莫名其妙的敵意。

說到底,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思路和角度都不一樣,誰也不是誰肚子裡的蛔蟲,想要彼此照顧、關懷、理解,最簡單的途徑還是直接說出自己的需要。

要相信,真誠從來不會摧毀一段關係,真誠地表達永遠是安全的,不安全的反而是那些假裝的堅強、虛偽的客套。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練習真誠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吧!

坦言自己的需求

為孩子示範

真誠表達是安全的

歡迎加入

7天好媽媽成長營

只需19.9元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應對各種育兒場景

助力孩子,成全自己

作者介紹

月下客,資深親子教育作家,潛意識圖卡療愈師。擅長講述走心、接地氣的育兒故事,給父母以啟發,已出版《最好的養育,是讓孩子做自己》《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公眾號:月下客育兒智慧(ID:yuexiake00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48c01f3dbb52d4f4c1c1f47944890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