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初(富書作者)
知乎上有個問題:「一個人,怎麼樣才算是有修養?」
高贊回答:「守住邊界,行有所止,言有所界,擁有邊界感,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我們都應懂得守住自己的邊界。」
一對老閨蜜接受電視台採訪,主持人好奇地問道:「你們是怎樣能保持長達70年的友誼?」
其中一位老人笑開了花,回答:「管住嘴,沉住氣,穩住心。不該管的事情,就不去過問,尊重對方,保持好邊界感。」
懂得保持一定的邊界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長久不衰。
親人之間,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愛人之間,保持一張紙的距離;朋友之間,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如此,我們能維繫著親密而尊重的關係,彼此獨立發展又相互支持。
合適的邊界感讓我們有空間,保護個人隱私,避免與他人發生矛盾和衝突。
保持適度的邊界感,有利於穩固和諧的人際關係,感情才能持久又美好。
邊界感,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
周國平認為:「成熟的愛情是一種具備分寸感的愛,要求我們尊重彼此之間的距離,並且對對方作為自主個體予以重視。」
即使在親密的父母與子女關係中,也要保持適度的邊界感。
一位中學老師在網上分享過這樣一個觀點:她教過的學生中,由職場媽媽撫養的孩子,比全職媽媽撫養的孩子,更加優秀和從容。
一瞬間,評論區炸了,這刺痛了很多全職媽媽的心,她們明明付出更多,為何孩子卻落後於其他人呢?
下面有個評論,得到了高度贊同。
他指出老師的觀點只對了一半,決定孩子是否優秀、獨立的關鍵,在於媽媽是否有穩定,強大的邊界感,而這些特點,職場媽媽更容易具備。
當媽媽把所有關注都放在孩子身上,全心全意地付出時,實際上很容易陷入困境。她們會過於聚焦,放大孩子缺點,自己也變得焦慮不安。
孩子更是被父母寄託的各種期待,壓得喘不過氣。
41歲的朱雨辰,非作品出名,卻因媽媽溺愛成熱搜話題。
朱媽媽會每天四點起床,給兒子煮雪梨湯,然後打掃房間。
為了照顧兒子,朱媽媽甚至跟他去劇組,有次背著大鍋,一口氣煮了80隻大閘蟹。
無論兒子到了天南地北,朱媽媽都堅持帶給他一個溫暖的廚房。
雖然朱雨辰曾和湯唯、姜妍女神交往過,但均沒通過媽媽的「檢驗」,最終被棒打鴛鴦。
朱雨辰被貼上「媽寶男」標籤,朱媽媽的關心過度,讓人隱約感到有些窒息。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續,而非獨立的個體。
父母過度干預,會剝奪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從而限制了他們成長的潛力。
使孩子缺乏自信、過度依賴他人,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能導致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
有邊界感的父母,懂得適時放手,未嘗不是對孩子另外一種愛。
歌手朴樹出生於高知家庭,高考時以0.5分的差距,錯失進入名校的機會。
其他孩子夢想當老師、醫生、律師,而他只想做名音樂創作者。
朴樹告訴父親:「音樂對我來說比生命還重要。」自此,他全心投入音樂世界。
同時外界傳來各種刺耳的聲音,說他「不學無術」,後來朴樹又因大學退學追夢,又被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籤。
父親默默屏蔽了外界的負面聲音,一直支持兒子的夢想。
朴樹成名後,有人問父親為什麼不阻止兒子當年的選擇。父親說:「我不懂音樂,但我尊重孩子的興趣。」
父母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夢想,給予適度的自由和責任,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激發創造力和塑造獨特個性。
胡適在給孩子的信中寫道:「你是自由的,我愛你,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左右你的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指引者,但孩子擁有自己的天賦和使命,他們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彼此之間尊重、理解和支持,而非單方面自我感動型付出。
再美好的婚姻,也要有界限感
作家摩路瓦說:「幸福的婚姻中,每人應尊重對方的趣味與愛好,兩個人不可能有同樣的想法,同樣的判斷,同樣的慾望。」
小郭和琳琳是一對來自偏遠山區的夫妻,在上海努力奮鬥後買房定居。
然而,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小郭老家親戚,總是來找他們借錢、借車,還讓他們幫其他親戚找工作、找學校。
起初,琳琳不好意思說不,但隨著這類事情越來越多,她越來越不滿。然而,小郭卻認為一家人之間,不需要計較這些。
當老家的親戚,帶著一家人來上海看病,直接住到小郭和琳琳家裡,還嫌棄客房小,私自搬進了主臥室住。琳琳回家後,氣得產生了離婚的念頭。
每個人的思想價值觀都是獨特的,就像樹葉一樣,沒有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夫妻之間,也需明確表達個人需求和期望,相互尊重、協商一致,達成雙方的界限和共同利益。
劉若英在《我敢在你懷裡孤單》書中,描述了她和丈夫的婚姻狀態。
他們家裡有各自的書房和睡房,只有廚廁和餐廳是共用的,一起出門看電影,也會選擇看自己喜歡的類型。
聽到這些,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他們夫妻關係不好。
但實際上,他們非常恩愛。
劉若英說婚後不想成為全職太太,要保持自己的事業和愛好。
丈夫非常贊同,認為是劉若英是多面魅力吸引了他,要是她只做全職太太,會覺得很虧。
婚姻中兩個人就像兩棵樹,如果枝葉太過擁擠,相互遮擋,就會妨礙它們的生長。
一段好的婚姻應該是1+1>2的結果。
他們各自獨立,尊重對方的生活,精神上又互相支持。
作家特德·姜曾經說過:「成熟意味著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並不重要。」
夫妻之間保持一定邊界感,不僅可以注入新鮮活力,促進雙方共同成長,還能讓家庭和社交圈子保持平衡,婚姻自然更穩定和幸福。
關係再好,也要有邊界感,這是婚姻最好的保鮮劑。
有邊界感的友誼,才能更深厚長久
三毛在24歲時,獨自去西班牙留學,她牢記著父母的叮囑,在陌生的環境,儘量和身邊的人搞好關係。
最初,她與室友們相處得非常融洽。她積極幫助她們,甚至慷慨地分享自己的衣櫥。
但久而久之,她發現,自己的付出並未得到相應的尊重。
室友們的做法讓她感到失望,她們不僅將她的衣櫃,當成免費衣櫃,甚至在還在她的床上喝酒打滾。
當被院長發現的時候,硬說是三毛組織的。
她忍無可忍,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指出邊界被侵犯,要求得到尊重。
結果,室友們反而對她保持距離,變得客客氣氣,不再侵犯她的私人空間。
朋友間再親密,也需留下邊界感,恰到好處的分寸最令人舒服,友誼才能長久。
畫界鬼才黃永玉,因作品栩栩如生,受大眾喜愛。
他有一個堅定的原則,在出售畫作之前就確定價格,並且從不改變。
一次,富商向黃永玉購買一幅畫,覺得價格有些高,便請求降價。黃永玉堅守自己的原則,毅然拒絕了這個要求。
富商隨後找到黃永玉的好友金庸,希望他能出面,給自己爭取更優惠的價格。
然而,金庸明智地回絕了這個請求,他認為自己的干涉,只會讓黃永玉感到為難,破壞他堅守的規矩。
聰明的人懂得換位思考,不會讓朋友感到為難,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尷尬的境地。
無論關係有多好,不要試圖干涉,或過度介入彼此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和個人空間,應相互尊重;不要越過對方的邊界,不要侵犯對方的私人領域。
保持適當的距離和邊界感,懂得換位思考,是對人最大的尊重。
畢淑敏曾說:「有些東西,並不是越濃越好,要恰到好處。深深的話,我們淺淺地說,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
在人際關係中,我們需要進退有度,懂得迴避,適可而止。
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哪怕關係再親密,也需要有邊界感。
只有堅守自己的邊界感,同時尊重他人的界限,才能在關係中找到平衡點,讓關係長久,而不會感到厭倦。
願你的人生,親情如堅實的紐帶,牢牢相扣;愛情如歡快的樂曲,充滿浪漫;友情如明亮的星星,真誠持久。
作者簡介:文初,富書作者,一個熱愛文字,會彈古箏、愛攝影的文藝青年,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盡人間冷暖,圖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