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公布了重新上架以來的首個財報。財報顯示,滴滴2023年第一季度營收為427.12億元,來自中國業務的營收為390.49億元;滴滴核心平台交易達到28.75億筆,其中,中國出行業務部門的交易達到23.25億筆,同比增長14.4%。
有意思的是,營收的增加的紅利,似乎並未降到司機頭上,與之相反,從2023年第一季度之後,降價成為了滴滴在市場運營上的主旋律。目前,滴滴已經在金華、溫州、台州、海口、貴陽、清遠、惠州等全國多個城市執行新的司機端運價,降價力度堪稱空前。
這兩份明細或許不能讓人對這次降價有明晰的認知,那不妨來聽聽司機的說法。
溫州、廣西等多地滴滴司機放出了降價後的單價,司機每公里收入僅有1塊2毛多,快車降價後的價格甚至和以前的特惠價差不多。這直接導致司機收入出現大量縮水。
降價不是不可接受,但拿本該是司機的收入,去補貼乘客,就太讓人費解了,畢竟是路上跑的一個個司機師傅,把滴滴抬到行業老大的位置,現在滴滴某種程度上處在了壟斷地位,卻想要反過來對付司機了?
在網際網路上,有很多司機現身說法。東莞的司機熊師傅表示,滴滴只降價不降佣金,各種優惠券也算在司機頭上。這等於是拿司機的血汗錢慷慨給乘客了。
許多網約車司機在網上吐槽想要挽回一些自己的權益,結果被舉報投訴了。
一些信息顯示,為了養家餬口,滴滴的老司機們想要保持之前的收入就只能「增加出車時長」,每天15個小時都在車上度過了。
這不得不讓人擔憂,司機長時間駕駛,不僅對身體透支很大,也會精神注意力難以集中,存在潛在的安全隱患。這讓滴滴推出所謂的「橙意保障計劃」,看起來像個笑話。
網約車司機不是學雷鋒做慈善,他們也需要養家餬口,當生存都出現了困難,那就只能選擇反抗了。
在過去的6月,幾個深圳網約車司機群相繼被封,被封的原因是,深圳司機們為抵制滴滴年內的第二次降價,在群里約定:6月28日起,「集體休息」。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由於司機們集體抗議,滴滴降價未果的城市。
相比較深圳司機的勝利,海口的網約車司機雖然也採取了相同的辦法,所有接單的司機都堵在了國興某條路上,但卻沒能擋住降價的浪潮。司機師傅直言要不是貸款壓著喘不過氣,打工也比開網約車掙得多。
有人問了,司機師傅們覺得單價低,那不開特惠訂單不就行了。在網絡上,這同樣有案例在證明其可行性,劉師傅用親身經驗證明了這條路走不通,關閉特惠訂單後,2小時僅僅只接到了3個訂單。
許多司機師傅不開特惠,可能在滴滴上就接不到訂單了。
錢掙得少了,司機師傅們心情當然也不高興了,那些不開空調、服務態度差的問題或許就隨之產生了,乘客的乘車體驗也差了。
黑貓投訴上關於滴滴司機態度差的體驗也越來越多,嫌棄乘客打不起專車、亂收費等投訴比比皆是。
司機都如此苦不堪言了,為何滴滴還再繼續降價呢?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通過犧牲司機利益的降價,滴滴能夠更好地鞏固自己的壟斷地位,進而更能很好的控制司機們。
可惜的是滴滴1900萬名活躍司機,面對平台似乎已經失去了抗爭的籌碼,大家只能自求多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