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把火就可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大費周章,用海水浸泡?

2024-01-14     聃者徐史也

原標題:明明一把火就可燒光鴉片,為何林則徐要大費周章,用海水浸泡?

洋人當道,卻無反擊之力,國土淪陷,卻無悔改之心。

在煙燻火燎的昏暗歲月,急需一個巨人平地一聲驚雷,以振聾發聵之勢,給昏睡中的國人敲響警鐘,為即將破碎的家庭斷掉禍根。

林則徐於1735年生於福建,年少時家境貧寒,時常需要為溫飽發愁。

但是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卻十分注重教育,教他讀書識字,明事理、曉人情,為少年林則徐的思想啟蒙,開了一個好頭。

林則徐也算是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林賓日是個教書先生,雖然收入微薄,但在妻子做針線活補貼家用的幫助下,還能勉強維持溫飽。

一家人安貧樂道,和和氣氣,成了鄰里之間的佳話。

人窮志不窮,林賓日作為廩生,有保送人才去參加考試的權利,許多家庭背景不夠清白之人,便認準了林賓日家庭拮囊中羞澀,來給他送禮,尋求他的庇護,卻每次都被一口回絕。

直至他老年辭官歸隱,卻無餘下的財產在北京購置房產,只能返回故鄉住回從前的老房子。

林賓日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就將少年林則,徐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在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中,林則徐擁有了高於同齡人的悟性,也養成了溫文爾雅的性格和處事作風。

家庭環境的便利,讓林則徐即使沒有富裕的條件,也能博覽群書,聖賢流傳至今的道理、淡泊名利的家風,都讓這個少年成為了為人正直的君子。最後因為超高的學識,林則徐一朝上榜。

在官場一路打拚,靠著能力和為民牟利的心,林則徐最終官至一品,令人艷羨。

水利工程事關民眾生存問題,一直是林則徐關心的項目。

在南方多水地區,連天暴雨衝垮堤壩,就會有無數難民無家可歸,四處逃竄,不但民不聊生,還給社會治安提高了難度。

他組織修建了浙江、上海的海塘,整治了運河、長江,深入底層,事必躬親,即注重水災的防禦,又注重災後災區的重建,災民情緒的安撫、賑濟問題。

1831年,林則徐任東河河道總督,預防汛期。

即便已經擁有豐富的防洪經驗,到任之後,他還是立刻勘察地方地形特點,因地制宜地擬出防禦方案。每一場水利工程,在他心中都是事關生死的大事。

工程投入修建之後,為了防止官員中飽私囊,河工偷工減料,他日日親自監工,細緻入微到了親自用尺子去量河堤的長寬的地步。

林則徐整日穿行在河堤之間,和底層工人們為伍,沒有一點架子。

在教科書里,「虎門銷煙」是後人認識林則徐的最著名的事件。

鴉片對百姓的毒害有目共睹,但只有林則徐敢公然抵制鴉片,全然不將英國的威逼利誘放在眼裡,共繳獲了237萬斤鴉片,準備在虎門銷毀。

一面是英國人毫不顧慮地販賣,一邊是中國一部分思想迂腐、利慾薰心的官員和商人的暗中倒賣,硝煙行動困難重重。

林則徐將民眾組織起來,形成了一支臨時的隊伍,確保行動順利進行。

土壤中含有的鴉片是可以經過二次提取的,237萬斤鴉片留下的殘留物,能提取出的鴉片數量不容小覷。

因此規避掉摻桐油焚燒的方法,林則徐選擇用海水浸泡,徹底清除現有鴉片。

鹽水和生石灰會發生反應,進而腐蝕鴉片,這個由多次試驗研討出來的硝煙方式,不但可以直接將海水引流作為鹽水,還可以將反應後的廢水排入海中,讓其自動凈化,可謂一舉兩得。

無數人趕來圍觀,想親眼目睹這一奇觀。

士兵們將鴉片切做小塊丟入池中,再利用海水泡上半日,最終倒入生石灰時,一陣沸騰,再利用充分的攪拌加速反應、排水後沖洗土池。兩百多斤鴉片消失地不見蹤跡。

鴉片被銷了,百姓們奔走相告拍手叫好;煙販咬牙切齒,心存嫉恨;林則徐大功一件,名存青史。

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征戰沙場加官進爵,每個人努力擁有更多的權利,爬上更高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原因。

但正因為有人選擇將大部分人的利益排在前面,將小我的利益排在了後面,才讓社會這樣和諧融洽。

但我們至少能做到,靠近和學習這樣的格局;讚美和尊重這樣的英雄;銘記和感恩他們的功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317bc2dfac52a4af9b7bf06b9b9ff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