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評語「你是孤兒嗎」引深思:變味的家校關係,壓垮多少成年人

2023-10-25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老師評語「你是孤兒嗎」引深思:變味的家校關係,壓垮多少成年人

最近,有網友發文說襄陽諸葛亮中學七年級一位老師在批改孩子作業時,給學生寫的評語是:「全班最差,你是孤兒嗎?沒人管嗎?」

事件爆發之後,諸葛亮中學辦公室人員表示會徹查此事,如事情屬實,將約談這位老師。

此次事件一出,立刻引發眾多網友熱議,我們來看一下某平台網友的評論:

這個事件看似偶然,卻實非偶然,記得豆媽家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有一件事讓豆媽至今印象深刻。

開學大概一周左右,有一天老師在群里發了一張某孩子的照片,說晚托時別的孩子都在寫作業,這個孩子沒帶鉛筆,所以他的作業沒有寫,發了一節課的呆。

我當時看到老師在群里這樣說,直接驚呆了,孩子忘記帶筆,不能讓他自己找其他同學借一支嗎?讓孩子坐在課堂上發一節課的呆,一個字的作業都沒寫,難道是這位老師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嗎?這難道不是老師情緒化的體現嗎?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許多學校把「家校合作」主題作為教育孩子的很重要的法則,誠然,孩子的很多問題是有家庭原因,可是在我的理解里,孩子的教育確實要家校配合,回家之後的問題由家長負責,在學校出現的問題,不應該是老師負責嗎?

小學一年級孩子忘記帶文具書本是很正常的事情,此時不正是鍛鍊這個孩子處理事情能力的最好機會嗎?讓他自己想辦法去找同學借筆來寫,自己為自己沒帶筆這件事做出彌補,不應該才是當前要做的事嗎?孩子既會經由這件事漲了教訓,知道下次一定要帶齊文具和書本,又鍛鍊了他處理事情和與人溝通的能力,不是一舉兩得嗎?

再回到開頭那個事件,老師非但在學生作業上批註了「全班最差,你是孤兒嗎?沒人管嗎?」這樣侮辱和詛咒性的評語,還公然把評語發到了家校群,這是對學生和家長的極其不尊重,那麼老師這樣做的底氣,又是什麼呢?

學生的作業寫不好,固然有家長的原因,可是老師就一點責任就沒有嗎?

曾幾何時,「家庭作業」早已偏移了「家校共育」的初衷,很多老師把作業往群里一發,剩下的就是家長的兵慌馬亂,不是列印卷子,就是對照答案批改作業,抑或是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道路上雞犬不寧,作業寫不好被點名批評、孩子在學校犯錯被點名批評、甚至上課不認真聽講也被點名批評!

在家校群里,老師威風凜凜,家長戰戰兢兢,孩子如履薄冰。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家長和老師地位極度不平等呢?

第一,教育資源的內卷,加之作業難度的錯位,導致作業遠超於孩子的實際能力。

孩子完成不了,自然會牽連父母一同完成。

部分家長的越俎代庖,精益求精又反過來蒙蔽老師的客觀評判,既抬高了老師的期望值,又增加了家長間的暗地攀比,加劇了家長間的「技能手藝競賽」,最後形成了家長作業的基本模式——人人心累,卻無人敢叫停。

一次又一次的「家長作業」讓部分家長不得不陷入必須完成的窘迫,更有甚者一看到家長群的任務就叫苦連天。諸如「某男子怒吼教是我教,改是我改,到底誰才是老師的靈魂拷問」等社會新聞也正反映了家長們的心聲。

第二,隨著教育理念的進步,「家校共育」成了新時代最具理想化的教育願景。

引發諸多教育烏龍的關鍵原因就在於家校責任不清。

其實,我們都理解學校希望通過親子協作,加強家長在孩子教育層面上的關注與參與,初衷雖好,「家長的教育參與同樣也是促進孩子全面發展重要環節」當然也沒錯,但問題的就在——共育不代表家長包攬所有,更不意味著孩子的任務就要由家長兜底,從而失去教育本來的育人屬性與功能。

家長和老師盡到本分職責,才能進一步發揮出更好的育人功能。

相互配合,相互體諒,共促共育,而不是一味的甩鍋教育責任,破壞原本教育平衡,既不符合情理,同樣也不符合教育規律。

第三,老師的核心業務遭受行政性業務擠壓。

現在的老師已經不僅僅是教書育人,校方業績、指標、防疫管控、迎檢公開評選等其他教學之外的業務嚴重擠壓老師教務工作,從這個意義來說,只有給老師疏解非核心業務能力,才能為老師更好地發揮核心業務創造現實條件。

前兩年疫情網課加之學校智能化平台辦學更是加重家長的責任,在艱難工作的巨大風險中還要執行學校老師的調動和部署,實在是苦不堪言。

事實上,隨著越來越多的非教學事務轉包到學校,不僅大大占用了老師的教務時間,更把家長拉入折磨的苦海。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於如何最大限度地撐起孩子的「愛」與「潛能」,而非落於形式主義的賣弄,更非違背有教無類的初心。

那家長到底要怎樣打破這種無休止的折磨閉環呢?

第一,合理文明表達自我訴求,尋求有效途徑破解家長作業的魔咒。

合理規避因違背指令後的穿小鞋問題,儘量做到合理範圍儘量參與,無理要求儘量駁回。

守好教育邊界,做好做精家長教育本職工作,協同家校共育。

縱使家長有苦難言,要以孩子的學校生活和教育資源為重,不宜過火過激地頂撞老師與校方,走合理申訴通道,同樣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第二,及時了解教育局政策風向,做好相關的知識儲備,力促校方尊重家長合理意見。

家長不是給學校打工的,本就應該循著互相尊重、體諒的態度共育孩子,而非假意借用其他藉口故意占用家長的非工作時間。

更要提防惡意繳費,過度繳費,甚至強制繳費的陷阱。

家長應本著按需訂購,按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繳費,杜絕惡意全體學生強制訂購,甚至要求全體家長完成非課業任務。

第三,學會拒絕不合時宜的家長任務,委婉表達自我難處。

做到以孩子學習利益為重,必要時,協調好工作與孩子教育間的問題,彼此做到坦誠相見,有利於加強家校共育的效力,有序地向上溝通或許能逐漸改變這種教育病態。

第四,學會合理髮聲。

讓處於相同困境的家長可以聯合表達自身權益,多利用合法傳播媒介大膽發聲,依照輿論來拉回大眾視野,敦促相關問題的解決。

無論何種方法,單靠家長一方面的努力也很難改變困境,整個教育環境的改變需要校方合理的積極考量,落實好學校教書育人的根本職責,過分開發非教育事務只會耽誤家長們的時間與孩子的教育前途。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3093e81fec804502bf066dc2d91eb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