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四點特質是「有毒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傷害,快對照自查

2023-11-05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具備四點特質是「有毒父母」,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傷害,快對照自查

在豆瓣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

你的父母對你影響有多大?

一個高贊回答這樣說:

快奔四的人,都不敢結婚,父母總是嚴格要求,怕自己也會重蹈覆轍走父母的路。

父母要多尊重孩子的選擇,多鼓勵、多點耐心給孩子,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都可以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看到這樣的回答著實讓人心疼,父母給孩子帶來深深的烙印,夾帶著痛楚。

有多少「有毒」父母親手把孩子給毀了卻不自知。

一次次冷漠忽視,一次次冷暴力讓孩子在沉默中失聲,甚至走向偏執....

美國作家香農·托馬斯在《治癒隱性虐待》中提出「心理虐待」,也被稱為「隱性虐待」。

指的是受害者把所遭受的傷害隱藏在內心,並且一直受困於它們。

比軀體虐待還要可怕,更接近於一種無聲的「硝煙戰爭」,對心理的傷殺力和侮辱性極強,可能一生都會受影響。

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我經常聽見鄰居辱罵自己的女兒不上進、好吃懶做,總之罵得很難聽,甚至罵完後還要暴打一頓。

有一次因一點小事,回來又是一頓暴打,女兒一氣之下,掄起菜刀砸向母親說:

「你天天就知道罵我!你生我幹什麼?你不配做我媽媽!」

激怒的女孩像是發瘋的獅子,見人就咬。

還好別的鄰居手疾眼快報了警,制止了後續的惡化。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

用毆打來教育孩子,不過和類人猿教養它的後代相類似。

父母總是喜歡隨意辱罵、毆打自己的孩子,卻不知道是在自食惡果,以為多罵一點,孩子就會多降服於自己,殊不知,更多的辱罵只會換來孩子更多的憎恨和厭惡。

太宰治在《人間失格》里說: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還被幸福所傷。

我就是一個不那麼自信的女孩,連唾手可得的幸福都接不住,身邊只要有人誇讚我優秀能幹時,就會響起我媽的聲音:

當初叫你讀師範專業,你看看人家xx現在已經入編了!

畢業了還不是我養你!

我內心又暗淡下去了,對哦,我考不上編,我確實是不如別人優秀,是個失敗者,不值得擁有表揚和掌聲,又想當起縮頭烏龜。

父母一次次貶低孩子,怕孩子自負,每一次的否定都是雙重的打擊。

漸漸地,自信心已經粉碎,只有無盡的自卑和錯失的一次次機會。

在網上看到一個勵志博主分享自己的經歷:

在她小時候,家人永遠把視線聚焦在哥哥和弟弟身上。

哪怕自己鋼琴考過了十級,爸爸從來沒有正眼瞧過自己。

連自己的親爹都這麼冷漠!

21歲時,有高富帥追求她,但不知如何回應,還是禮貌拒絕了。

不顧父母反對赴美留學,一路上沒有人扶持,被騙過,被自己的勇敢衝動哭過。

32歲時,她終於成功了,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樣,證明給了父母看,自己可以像男孩子一樣優秀,但父母的不以為然,是她內心深處無法癒合的傷口。

從小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完全忘了自己有被愛的資格,在一些人生路口或許會遇見幸福,卻不敢去抓住,他不敢承認那是自己應得的東西。

因為自卑讓他們走向了一條不會通往幸福的死胡同,人格也不會健全,一直都是畏畏縮縮,在人群里也是人微言輕,唯唯諾諾。

綜上所述,具備以下四點特質,屬於「有毒父母」,大家可以對照自省:

1、常常對孩子「隱性虐待」;

2、隨意辱罵毆打孩子;

3、控制孩子;

4、永遠否定孩子。

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過程。

如何才能避免成為「有毒父母」呢?

(1)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你可能會很奇怪。

為什麼有些父母在和朋友陌生聊天時,總是很和氣。

一回到家,立馬換了張臉。一看到小孩調皮點,把家弄髒或者不小心摔了,立馬大發雷霆,直到把孩子嚇住了,嚎啕大哭了,才算完事。

又會輕聲細語哄道:

「媽媽剛才不是故意那麼大聲罵你的,是害怕你有個三長兩短。」

孩子甚是不解:哇的一聲又是大哭,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被罵。

這位媽媽的做法只會惡性循環。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習慣性忽略了:

父母們沒有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分青紅皂白就罵小孩。

甚至動手打完才算解氣,熊孩子調皮也不是靠打就能降服的。

拿破崙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父母首先要學會觀察自己的情緒,意識到自己生氣的念頭,用轉移法來化解,實在無助,也可以找朋友傾訴和專業人士為你排憂解難。

(2)學會欣賞孩子的優點只有真心的發現孩子的優點,並試著培養起來,才會讓孩子越來越自信。

看到《少年說》里有個女孩酷愛文學,三年級開始寫小說,已經寫了56本,寫下了30多萬字。

偏科太嚴重,爸爸一氣之下把所有的小說都撕了。女兒本以為通過節目透露自己難過的心情,爸爸會安慰她,沒料到,爸爸卻反過來說了一句:

「別人可以,你也可以,爸爸相信你,一定能把成績趕上!」

女孩特委屈,止不住地流眼淚,原來爸爸忽視了她的感受,越想越難受,直至崩潰......

我想許多的父母以為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一些看似不重要的言語或行為,卻把孩子的夢想扼殺在搖籃里,致使孩子更加絕望,卻無法求救。

父母學習再多的育兒知識,不是讓他們駛入既定的軌道,而是讓他們成為一個自信的掌舵者,你可以輔助他,讓他把自己的才能盡情展示。

(3)學會感知孩子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曾指出,需求會有一定規律由低到高發展,家長要根據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滿足孩子的需求。

對小孩來說,最重要的是歸屬感和愛的需求,很多父母的謾罵,冷暴力等等,會讓孩子有一種無歸屬感的狀態,一顆心都是懸著,生怕自己的一句話或一個行為惹怒父母。

在知乎看見一網友說 :

小時候家裡來客人,因為隨便發表想法就會投來父母的冷眼嫌棄,客人一走,必遭一頓暴打,一個大巴掌印一周可能都下不去。

母親去世的早,後媽不斷,一直都沒有一個像樣的家安下小小的自己,更別提自己的要求會被爸爸看見。就這樣一直活到40歲,也不敢在爸爸面前亂說話。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豈止一點,這輩子都在努力扒開望向天空的一角,哪怕希望渺小,也要讓父母看見自己。這種傷真的太痛了!

給孩子製造一個溫馨的家,便是給他們最大的愛,只有在愛的養分中成長的孩子,才會把愛傳遞給別人,也會更為溫和地與世界相處。

拒絕做「有毒」父母,讓自己真正學會愛孩子,不是用簡單棍棒加糖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降服於你的權力之下,而是做有溫度、有遠見的父母,從長計議,當一顆種子已經發芽生根,它最需要的是陽光和營養,還有父母愛的呵護,便能讓他成長為參天大樹!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2eab6cc6fc3f5fcdd78bd635b8859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