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氣、築基、結丹、元嬰等諸如此類的詞彙是網絡小說修仙的幾個階段。而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可控核聚變」一直都是科學家孜孜不倦探索科學真理的重要階段。
4月12日21時,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有「人造太陽」之稱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 EAST 裝置獲重大成果,實現了高功率穩定的 403 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圖源自新華社)
EAST技術爆發的背後是一路技術積累的支撐:2012年,實現411秒2000萬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2016年,實現5000萬攝氏度102秒等離子體運行;2017年,實現101秒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2021年,實現1.2億攝氏度101秒等離子體運行……
面對媒體採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激動地表示:「我們經過十幾年聚力攻關,歷經122254次實驗,終於實現了今天的突破!」可以說,此次的突破不僅是中國科研道路的一小步,還是人類科研道路的一大步。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左),圖源自新華社)
此外,據光明日報報道,5月6日,磁約束聚變能研究開放創新試點在安徽省合肥市正式啟動。這是中科院啟動的首個開放創新試點領域,此舉意味著我國正依託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建設國際一流聚變研究共享基礎設施,攜手全球科學家創新開展覆蓋全球時區的 EAST「三班制」物理實驗,朝著人類終極能源加速前進。
「在磁約束聚變研究領域,我們與國際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交流學習關係,形成了可開展國際深化合作的基礎保障。」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長劉建國表示。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該項目誕生以來,中科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所與歐美俄日等 40 多個國家超過 120 家科研機構圍繞 HT-7、EAST、CRAFT 等大科學工程項目的建設和運行,以及深度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 ITER 計劃,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係,每年度半數實驗提案來自歐美合作單位,EAST 裝置實驗數據對全球開放共享,全球合作者可無障礙遠程參與。
編輯點評:「人造太陽」即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已經漸入佳境。在中國科研的前沿引領下,在全球科學家的互助共享下,或許在我們有生之年,真能看到「人造太陽」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