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發2000億,李寧又困在李寧!安踏丁世忠13年前就看到了結局

2023-12-24     新銳作家文壇

原標題:蒸發2000億,李寧又困在李寧!安踏丁世忠13年前就看到了結局

蒸發2000億,李寧又困在李寧!安踏丁世忠13年前就看到了結局

#文章首發挑戰賽#

早在2010年,時任安踏CEO丁世忠就曾說過「李寧已經不是安踏的對手了」。

當時,大部分人會把他的話視為狂言,因為,李寧如日中天,是國內體育用品的行業老大,全年收入穩居第一。

2008年則宛若一個分界點,安踏的丁世忠拾階而上,把安踏打造成僅次耐克的品牌運動管理。

而李寧卻總遭遇兩次震盪,先是去庫存,不得不出山暫代CEO,之後又遭遇「中國李寧」國潮不再奏效。

可當丁世忠交出CEO、逐步退居幕後時,李寧本人還困在自己的「李寧」里。

12月8日,李寧收盤時股價只有560億港元,相距高點蒸發了超2000億港元。

反觀安踏,不僅穩坐中國第一,市值也是李寧的4倍(2079億港元)。

在收入,李寧也與安踏相差甚遠。2022年,安踏營收為536.5億,李寧僅為258億。兩家公司Q3營收差距則超過2倍。

為何李寧的「國潮」牌打不動了,而丁世忠可以高枕無憂?

一種說法是,李寧只有一張牌「李寧」,而丁世忠卻不只有安踏。如果僅從帳面數據來看,的確如此。

網圖

「不做中國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在過去15年,丁世忠堪稱大牌「拯救者」,抄底業績堪憂的標的,比如FILA、迪森特,然後將其起死回生,成為聚寶盆。

過去,安踏是一個運動品牌,而現在安踏是一家運動品牌管理公司。

甚至VC行業,都開始學習丁世忠,希望從他的成功軌跡里找到「機關」。

讓安踏從晉江中國製造的中低端品牌,走向大牌的關鍵一躍,來自安踏對FILA收購與經營。

2009年,丁世忠以4.6億的代價從百麗處購得了多次轉賣的FILA(中國區經營權、品牌使用權),彼時只有50家店和超過3000萬的虧損,定位主打高爾夫運動裝。

時至今日,FILA已經成為安踏的「半壁江山」,年利潤早已超過收購價。

安踏給予管理團隊獨立授權,後者在經過充分調研後給FILA定下了「回歸時尚」的定位。

FILA早年間,正是以時尚設計見長。

據了解,FILA當紅的產品,如「老爹鞋」,就是基於過往設計產品靈感進行的「二次開發」。

大眾運動鞋服拼市場滲透率,高端運動時尚鞋服拼品牌心智。

如果沒有品牌資產優質的FILA頂在前面,安踏單獨難以完成品牌向上的成功。

網圖

其實,在2000年代初期,李寧差點也有一個FILA,那就是其收購的義大利品牌Kappa。

銷量最高時,Kappa不僅超過了主品牌李寧,也超過了耐克。但因為後來擴張過快,庫存和不合理的門店設置讓Kappa迅速崩盤。

從併購、大火到低調,Kappa也就持續了不到十年。

從2009年收購到爆發收穫,期間跨度超過13年,FILA也保持審慎擴店節奏,安踏的耐心與定力可見一斑。

與其說安踏憑FILA「貴」,不如說丁世忠救活了一個品牌。

安踏在多品牌運營方面,甚至要比耐克和阿迪更好,後者的Jordan和曾經yeezy都沒有實現類似業績影響力。

這也為其後面快馬加鞭收購迪桑特、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體育奠定了信心基礎。

2016年,安踏併購、獨立運營中國區業務的日本品牌迪桑特,則是另一個奇蹟。

網圖

在進入中國市場的8年,迪桑特實現了50億的營收。

和FILA一樣,迪桑特背景同樣是專業——定位於滑雪服,專攻面料科技,世界首款自帶加熱系統的冬裝就出自迪桑特。

受益於國潮,李寧時尚類業務占比從李寧的運動25%(2018)迅速爬升至43%(2021),幾乎和安踏FILA增長曲線接近。但近一年,李寧該板塊業務的份額已經跌至32%。

其實,FILA也遇到了增長瓶頸,但其業務是降速——增長維持在20%左右。

為何李寧跌得狠?因為李寧的高端化和用戶對消費運動專業度認知是錯配。

李寧動輒售價過千的漲價,撐不起他的溢價。

所以,李寧在進入到2023年之後,出現了一邊漲價上新,一邊打折出售的局面。

過去,大家購買李寧是時尚消費、情緒消費,而不是專業消費。

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曾直言「那些希望矗立流行前端的公司會是一種風險」,而李寧此時此刻正面臨著這樣的風險。

在新消費形勢下,德不配位的品牌只有一個歸處——奧特萊斯。

奧特萊斯今年上半年的銷售額為1300億元,已經超過了2021年全年的1000億。

可以從安踏收購看出來,每個品牌都有專業支撐,要麼是設計基礎,要麼是專業基礎。這就讓品牌,能貴有貴的道理。

反觀,不少中國品牌,趁著消費升級風潮,只想打造更高端的形象、賣更貴的產品,卻忽略自己為什麼貴的能力建設。

品牌力不足的,賣高價只會適得其反。

網圖

安踏的成功不是「孩子多了好打架」的原因,李寧困於「李寧」,也並不是單品牌策略的問題。

而是李寧除了國潮之外,沒有給自己找到紮實的根基,讓消費者可以相信李寧值得「更貴」。

無論是引以為傲的籃球鞋,還是專業運動,李寧和阿迪達斯一樣,都是缺少亮眼的產品賣點。賣的不好,不是輿情、品牌幾個的問題。

看看常駐奧特萊斯的阿迪達斯,那些產品,即便沒有什麼恩怨情仇,你會動心麼?

更進一步說,連自己的品牌都運營不好,收購一個新品就能解決問題麼?

也許,是葫蘆娃救爺爺,一個一個往裡送。

-End-

作者:和正升

編輯:一乙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2d9118cd28e7950a9ba65abd952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