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芒來小姐
最近,山東一位老父親在朋友圈刷屏了。
視頻中,
他穿著白色紗裙,墊著腳尖,
跟在女兒後面學芭蕾,
有模有樣、惟妙惟肖。
這位老父親說:
女兒第一天學芭蕾,很緊張,放不開。
他靈機一動,穿上裙子,
女兒被逗得哈哈大笑,緊張感一掃而空。
為了女兒,
可謂是「豁出去了」。
網友們看了,都在感嘆,這個爸爸也太寵女兒了吧。
其實,比起面子、票子、房子、車子……
一份花時間陪伴孩子的心,更加珍貴。
心理學家科胡特就曾認為:
與父母共同度過的時光,是孩子克服不安的力量來源。
孩子最想要的,不是父母用錢買來的一切;
而是父母願意騰出掙錢的時間,
陪他探索各種新鮮的事物,給予真正切實的關注,才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心理基礎。
陪姐妹去商場兒童區,我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小孩從滑梯上下來,
拉住媽媽衣角,
要她陪自己一起玩。
孩子媽媽正在和姐妹聊天,
於是,塞給孩子一個iPad。
孩子很憤怒,將iPad扔在一邊:
「媽媽!你說過陪我玩的!」
媽媽趕緊把iPad拿在手裡,按壓著火氣問:
「我這不是在陪你嗎?」
孩子小臉漲紅,不知是氣、還是急,
抱著媽媽的腿哭了起來。
我問姐妹怎麼回事?她嘆口氣告訴我:
「這位媽媽是我的上司,平時工作很忙,很少陪孩子。她總有做不完的活,即使待在孩子身邊,也幾乎沒有交流。久而久之,母子就生份了。就算好不容易騰出時間,陪孩子出來玩,也像剛剛那樣各玩各的。」
美國教育家Rita Pierson在一場TED演講中說:
教育的本質就是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支持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有太多的父母,苦於無法和孩子建立好關係,
但等有時間陪孩子了,卻在以「無效陪伴」執行養育的功能。
我們常見的無效陪伴,可分為三個級別。
初級無效:
平時工作很忙,閒下來還是會陪孩子玩,
耐心傾聽,趣味互動。
中級無效:
閒下來只想"葛優癱",
邊陪孩子邊玩手機,心不在焉。
重級無效:
把陪孩子當任務,
沒耐心也沒心情,巴不得早點結束。
其實,最嚴重的無效陪伴,是奪走孩子的自由。
看似陪伴,其實是把自己的想法施加到孩子身上。
只重視一切外在形式,比如考試成績、才藝外語,不重視孩子內在感受,不關心他到底喜歡什麼。
面對父母的無效陪伴,孩子沒法感受到父母關心自己,
甚至還會疑惑:
為什么爸媽跟我在一起,總那麼不開心?是不喜歡我嗎?
男明星沙溢陪兒子上補習班,一等就是幾個小時。
餓了,就坐在安全通道的樓梯間,干啃麵包。
可沙溢之所以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讓孩子充分感到自己被愛著。
好的是,這些付出大多看得到收穫。
沙溢的兩個兒子都很親近他,親子關係非常好。
大兒子安吉彈得一手好鋼琴,還會輔導弟弟小魚兒學鋼琴。
父子關係融洽,兄弟倆也親密無間。
"假裝在陪伴",有時比不陪還讓孩子絕望
當孩子意識到:
我只有大哭大鬧時,父母才會一心一意看著我。
就容易養成驕縱、任性的脾氣。
而這,絕不是父母想通過陪伴達成的效果。
真正有效的陪伴,應當是"人在心也在"。
父母全身心投入到親子互動中,孩子才會感到:我和爸媽不只在一起,
心也是緊貼的。
陪伴,才能帶來愛意、關心和溫度。
綜藝《新鮮陪伴記》中提到一句話:
每天陪孩子一小時,孩子18歲時,陪伴時光其實也只有9個月,
但這一小時足以改變孩子一生。
為什麼陪伴對孩子如此重要?
國家新聞出版署曾下發了一則通知,提到沉迷網遊的孩子的共同特徵:
缺乏父母陪伴。
北京某醫院副主任說:
父母總希望孩子戒網,卻不關心他們真正發生了什麼。
她有一名16歲患者,因為網癮被父母送來治療。
一聊得知:孩子和父母幾乎零交流,日常相處也不說話。
被問到如何看待父母的缺席?
孩子冷淡地說:
我習慣了。
"我習慣了"這句話,相信大多數父母聽了都心如刀絞。
可能很多父母會想問,那怎樣才是好的陪伴呢?
其實,衡量父母陪伴是否有效,標準之一是"共情"。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能換位思考的父母,親子感情更好。
這些父母常問孩子:
你需要我做什麼?你現在感受怎麼樣?
哪怕只是視頻聊天,孩子都能感受到:
我和父母站在同一陣線,他們很重視我。
衡量有效陪伴的標準之二,是"互動"。
重慶狀元謝欣穎的父母,多年堅持和孩子一起看書;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每周必須要接送女兒兩次;
谷愛凌的媽媽谷燕每周末開車來回8小時,陪伴女兒滑雪……
我身邊的父母,也在努力總結親子互動的技巧,
比如:
當孩子有話要說時,放下手機用心聽;
不要干涉孩子做自己的事情,除非他主動問你;
用單純的心態陪孩子傻樂,不要老想著教育;
充分利用睡前一小時的「黃金時間」,
和孩子一起聊天、讀書……
這些努力,都不會白費。
哈佛大學有一項持續了80年的研究顯示:
童年經常和父母玩耍的孩子,成功率更高。
成年後,也會有更積極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
好好被陪過的孩子,心理也會更加健康。
衡量有效陪伴的標準之三,是"接納"。
我有一個姐妹,總在孩子"調皮搗蛋"時哈哈大笑。
打翻了水,弄撒了飯,把玩具丟得一團糟……
姐妹第一反應是笑,然後才是引導和指正。
孩子問她:"媽媽,你為什麼老對著我笑"?
她回答:"因為你就是我的開心果啊。"
如果,親子相處過程中,父母能接納孩子的小缺點;
孩子就會感到:我雖然不夠好,但在父母眼中依然是完美的。
這些孩子不容易被失敗打垮,因為父母是他們的"安全港"。
即使被挫折磨損了自信,一想到父母的笑臉,又會信心百倍。
所以,請增加有效陪伴的時間。
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用心的陪伴,孩子的學業、性格、情操,
都會因此脫胎換骨。
如何陪伴0-18歲的孩子?
耶魯大學一則研究顯示:
孩子成長每一年,父母的陪伴都能起到獨一無二的作用。
0-6歲,是教育黃金期。
2歲前,孩子迫切需要父母愛他、照顧他。
親子之間的"心靈感應",不經意就在陪伴中發生。
3歲時,孩子開始學習走路、跑步、吃飯、喝水。
這是他培養獨立性的第一步,也會有些叛逆情緒,
比如:不准父母干涉,要求父母走開,獨自冒險。
即便如此,父母依然要陪在孩子身邊,
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過分溺愛,也不過分指責。
到了4、5歲,孩子開始探索新鮮的環境。
姐妹家有個4歲的孩子,每天飯後,她都會陪孩子完成一些小任務,
比如散步、撿落葉、踢球、吹氣球。
孩子撿到什麼稀奇東西,都會遞給姐妹,自豪地說:"媽媽,這是我的寶藏!"
當孩子處於探索新環境的階段,引導孩子探索陌生環境,保護他的好奇心,
很多孩子的自信心就是這時候培養起來的。
6歲,孩子開始進入學校,和老師、同學建立了更緊密關係。
為了得到外界肯定,孩子會變得勤奮,期間也會遭遇挫折。
我有一位來訪者,因為被同學"取外號"十分自卑。
父母想轉校,我鼓勵父母多抽時間陪孩子,
多陪孩子做些事情,
告訴孩子:無論怎樣,爸爸媽媽一定都會在他身邊的。
後來,孩子沒有轉校,但不再介意同學的取笑了,
他自信滿滿地告訴我:「無論遇到什麼,父母都會是我的後盾。」
7歲以後,孩子進入學齡期,體能和認知開始飛速發展。
父母會逐漸感到:孩子正在變成一個大人。
這個時候的孩子,不需要父母時時刻刻陪在身邊,
但他需要父母提供機會,使他展示自己的優勢。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TA,當孩子相信自己的閃光點能被看到,
親子之間的節奏才會同頻。
13歲之後,孩子進入青春期,此時迎接TA的,是巨大的迷茫。
「我是誰?」「我會有怎樣的未來?」
為了得到答案,孩子會關注自己在他人眼裡的形象,
甚至為了感受存在感,挑戰傳統,和父母「對著干」。
此時的父母,要理解孩子:
並非不尊重自己,他們只是想要儘早進入社會,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父母最好避免「硬碰硬」。
尊重孩子,不過多干涉孩子的選擇。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培養出健全、獨立、積極的人格,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即使孩子成長到18歲,父母開始老去,
他們依然會發自肺腑熱愛父母,
因為成長過程中,父母從未缺席孩子人生的風景;
衰老旅途上,孩子也不會缺席父母剩餘的時光。
少玩會手機,多用心陪伴,
不經意的陪伴, 就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幸福。
—— End ——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男女觀察員,已出版《姑娘,活得大氣才夠精彩》。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