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農民切身利益
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徐建賢 全國人大代表、懷集縣連麥鎮長崗村福田片黨支部書記、種養專業戶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更加促進我們認識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國家安。廣大的農村有廣闊的耕地,這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讓耕地高產穩產,就必須重視農村土地流轉,保障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我在農村種養多年,發現部分土地利用效率低,原因有很多。比如農民習慣於「種田養家」,一般不會轉讓承包土地。
我認為,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各種媒體,深入宣傳土地流轉政策,逐步消除農民的傳統思想觀念。另外,還要大力宣傳相關法律法規及典型案例,用實實在在的利益,幫助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加快土地流轉。
現在,無人機播種、打藥、除草等高科技已經逐步應用在農田上,人們也看到了農業現代化科技的力量,但要讓農田種植高效高產,就要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建議加大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土地平整和農業綜合開發,改善水利、電力等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抓好農村土地流轉交易信息平台建設,建立流轉土地信息庫,為土地流轉搭建暢通的交易信息平台,及時收集發布土地流轉信息。嚴格執行土地承包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土地流轉的管理,積極引導農民簽訂規範的流轉合同,對雙方的義務權利作出明確規定。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何瑞琪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溫思美 全國政協常委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收集保護和開發利用種質資源,對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必須保證穩定持續的經費支持,比如對已建成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圃、場、區)和基因庫給予持續穩定的財政資金支持。科技和農業主管部門則要加強對已收集的農業種質資源的鑑定標準和方法研究進行立項,加強對種質資源利用項目的資助。同時也應鼓勵有實力的種業企業聯合相關科研單位參與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深入挖掘地方種質資源優良品種特性,建立「保護中利用、利用中保護」的長效機制。
針對我國農業生物資源,目前需開展系統的普查、收集和保護工作,加強對尚未納入保護的資源進行收集保護。各級政府在制定種質資源保護的短期與長期規劃中,則需要根據種質資源庫建設的實際情況考慮用地指標的計劃。根據種質資源的優稀程度和可開發利用的價值,國家可以有針對性地大力引進優異種質資源,並進行鑒評與創新利用。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龍錕、許曉芳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駱昌威
專業化規模化推進
農業節本增效、增產增收
沈燕芬 廣州市人大代表、廣州石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真正落實到位。
作為心繫故鄉的年輕人,為助力鄉村振興,我於2020年2月辭職返鄉,成為一名新農人。返回故鄉增城後,我們組建了一支年輕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團隊,深入到農村一線,做服務,做調研。在保障糧食安全層面,我自己的工作重點是推進土地生產託管。作為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我們希望把先進的農機裝備、技術、品種導入小農戶,以不同的形式來跟農民合作。因此,近兩年我們始終在探索整村推進機械化服務和「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多元化託管模式,通過聯動同行資源和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優質資源,不斷完善自身服務體系,豐富業務結構,並先後完成了7條村的整村推進機械化試行工作,年度服務面積超32520畝,服務農戶數3786戶;與此同時,我們主導規模流轉農村閒置田地,實施規模土地綜合整治和復耕舉措,有效盤活了近2000畝農村閒置田地的利用。
展望未來,我們將聚焦農業綜合服務的示範帶動,以「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發展模式,延伸農業社會化服務產業鏈條,走專業化作業、規模化生產、資源共享之路,為種植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產業鏈條的農業社會化綜合託管服務,把小農戶引入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發展軌道,實現節本增效、增產增收。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靜 通訊員 增宣
完善農業基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
謝舒雯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連平縣順意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總書記指出,農田必須是良田,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尤為重要。完善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對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需求,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等有著重要意義。例如,河源市燈塔盆地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簡稱「示範區」),位於燈塔盆地核心區,通過實施近期、中期、遠期水利工程建設,採取從河道引水、對水庫和山塘的加固、渠道的修復等工程措施,擴大外部水源來源途徑,有力解決示範區生產生活缺水問題。示範區已形成優質糧油、安全蔬菜、特色水果、生態畜禽四大產業,特色產業突出。
目前,燈塔盆地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9個,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省級28家、市級100家,是廣東省現代生態農業主戰場、糧食主產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重要供應基地。
建議國家加大力度支持欠發達地區農業縣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完善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災減災能力和服務民生能力,為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可持續水利灌溉保證。
在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上,建議縣、鄉兩級財政要把管理養護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採取縣級財政撥一點、鄉村財政補一點、村民自主籌一點的模式,建立穩定的設施養護資金渠道,使農田水利設施真正走上平時有人管、壞了有人修、更新有能力的良性軌道。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管護體制和運營方式。明確產權主體,落實管護責任,對於純公益性、准公益性、小型水利設施分別採用不同的管護方式。積極發揮農民自主管理的作用,鼓勵扶持當地水利管理協會、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由協會負責工程維護管理、費用收取及工程更新改造等工作。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魏麗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讓高質優質農「芯」更好凝聚民心
劉昕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我作為農業界的全國政協委員,現場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感受到總書記對「三農」工作、農村基層情況的熟悉和關心,以及對農業農村發展寄予的殷切期望。總書記強調,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我國作為快速發展的人口大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是農業生產的首要目標。種子被稱為農業的「晶片」,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種業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今年兩會我帶來了8個建議,其中與大力推進種源安全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相關的就有4個。
這些年來我多次深入各地農村調研收集一手資料,深刻體會到推動農業綠色發展轉型的根本在於科技進步。中國是農業大國,但在農業種質資源、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依然有較大的進步空間。而所有農業生產資料和技術中,優良品種對農作物增產增效的貢獻率最大。
無論是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還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都要著力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因此,加快推進種業振興,促進我國現代種業育種技術實現從分子育種到精準設計育種的跨越式發展,讓人民群眾的飯碗越端越穩,吃得越來越好,讓高質優質的農「芯」更好凝聚民心。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龍錕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耀燁、駱昌威
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李世通 廣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
總書記指出,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作為一名「三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給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廣州市作為主銷區,同樣要承擔起穩產保供的重任,著眼國家戰略需要,在更高站位、更高起點上,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 在去年實現糧食種植面積、總產量、單產「三增長」,早稻播種面積增幅全省最大的基礎上,今年我們將乘勢而上,接續奮鬥,突出「九個抓」,即:抓指標分解、抓良種良技、抓規模生產、抓撂荒整治、抓間作套種、抓農田建設、抓補貼落實、抓技術服務、抓防災減災,帶動市、區、鎮(街)、村四級齊抓糧食生產,形成高位推動、層層發力的工作局面,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麵積和產量只增不減、單產穩中有增。當前,廣州市春耕備耕各項工作紮實推進,水稻常規(雜交)種子、化肥、農藥儲備充足,投入農機總動力97萬千瓦,投入農機具3.8萬多台套,截至3月6日已辦田65.02%,做到「早謀劃、早部署、早行動」,為實現全年糧食生產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今年,我們將繼續推進重要農產品「擴量提質增效」行動,大力發展設施化、規模化蔬菜生產基地,新培育一批省級「菜籃子」蔬菜生產基地,確保蔬菜產量自給率達100%;新建一批省級以上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引導生豬生產平穩有序發展;持續推進現代漁業發展,力爭漁業產量達52萬噸以上;強化推動從化區國家級花卉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促進花卉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優新水果,完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體系、流通服務體系、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全力讓廣大市民吃得舒心、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葉卡斯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守住「大國糧倉」安全底線
鄧宏永 廣州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地方政府重農抓糧提出了明確要求。近年來,廣州在保障糧食安全,守好「糧袋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全市糧食儲備規模203萬噸,可保障全市口糧供應約7個月。
在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推進糧食基礎設施建設上,廣州全市已建立起各類糧食應急網點575個,覆蓋全市所有街鎮;廣州市糧食儲備加工中心、番禺港口糧庫等一批項目先後竣工。今年,白雲區良田糧庫(10萬噸倉容)將建成投入使用,廣州東部糧油儲備加工中心項目(14萬噸倉容)將開工建設。
與此同時,我們還著力深化糧食產銷合作,積極引導本地企業開展跨區域糧食貿易、加工、投資和運營合作,在黑龍江、山東、江蘇、湖南、江西、廣西等糧食主產區建立省外糧源基地,深化國內產銷合作的對接交流。通過推廣綠色儲糧技術,全市有94萬噸倉容實現低溫准低溫儲糧,為全市糧食儲存安全提供了良好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力度聚焦黨政同責,壓緊壓實糧食安全保障的政治責任。聚焦供應保障,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拓寬糧源渠道,深化與糧食主產區的對口合作;深入推進「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打造廣州「中國好糧油」和「放心糧油」優質品牌;不斷優化糧食儲備管理,推進儲備輪換工作,依法管糧管儲,守住「大國糧倉」安全底線。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徐雯雯 通訊員 穗發宣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彭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