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前段時間,比亞迪去印度建廠引發業內的廣泛討論。早在7月14日,比亞迪就向印度政府提交了一份10億美元的投資提案,要與印度私營企業基建巨頭Megha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
比亞迪印度建廠,很多人不看好,不少網民擔心,比亞迪會是繼小米、富士康之後,下一個被坑的廠商。但現在印度拒絕了比亞迪。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印度拒絕了比亞迪與總部位於海德拉巴的梅加工程和基礎設施有限公司合作在印度建立一家價值10億美元的汽車製造工廠的提議。
一位印度官員的說法是:「在審議過程中,人們提出了對中國在印度投資的安全擔憂。」
也就是說,印度是基於安全的理由拒絕比亞迪在當地建廠。
事實上,基於印度過去種種坑外資的行為來看,國人其實更擔心中國企業去印度投資建廠血本無歸,現在印度反過來居然表態擔心中國企業。這背後的原因,看明白的人不多。
比亞迪想輕資產去印度建廠,印度人發現占不到便宜
從比亞迪印度建廠方式來看,問題可能出在合作模式上,其實有了種種外資在印度重資產布局被坑的先例,比亞迪其實是非常謹慎的,它是以合資的形式在印度建廠,合資對象是印度的一家基建巨頭集團。很顯然,比亞迪也是考慮到,賺了錢後,被印度政府罰款或是難以避免的。合資建廠相當於多了道保險,不至於被罰死。
另一方面,按照印度《經濟時報》中披露的信息——在提交給印度政府的提案中,比亞迪和Megha提出了每年生產1萬至1.5萬輛電動汽車的計劃,Megha將提供資金,而核心技術則來自比亞迪。
簡單來說,這個10億美元的項目計劃,比亞迪是打算在印度低成本建廠:一是合資,二,錢主要是合資公司Megha出。三,只出技術。
總而言之,比亞迪不想自己出錢,相當於技術入股了,賺了錢有的分,不賺錢虧的也不是自己的。
而比亞迪投入在印度的技術可能不會涉及到核心技術與最新技術。畢竟,印度新能源發展也是處於初級階段,陳舊的技術也能夠滿足印度市場消費者的需求。
這種布局的好處是,如果有一天印度如果要開罰單或凍結資產,就不用擔心了,反正資金成本主要是在Megha這一頭,因為是輕資產投入,如果做不起來,隨時可以撤,不擔心投資布局太重而騎虎難下的問題。
總的來說,印度人精明,比亞迪也不傻,這是與印度做生意的一種相對保險的模式,但印度人顯然不樂意了,因此拒絕了比亞迪。
比亞迪這麼謹慎,也不是沒有原因。印度收割外資的套路名聲在外,在中國廠商之外,包括福特、沃達豐、沃爾瑪、諾基亞、凱恩能源、美花旗銀行、三星、IBM、亞馬遜、微軟等大量跨國巨頭都遭遇過印度的巨額罰款。
印度過去坑外資的種種行為,正在讓各國對印度存在警惕心理。從富士康退出、比亞迪給印度的電動大巴訂單要求全款發貨引發的國際輿論來看,印度的商譽正處於空前的歷史低點。
正如有日本網友指出,日本企業有一個共識就是,私人企業與印度企業或政府簽訂訂單時必須要收到全額貨款後才能運往印度,否則有可能收不到餘款,並且你的商品無法退貨。
印度擔心坑不到錢,又換不來技術
對於印度來說,其實內心希望比亞迪紮根印度。比亞迪有三電技術與全產業鏈體系,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龍頭車企,而電動車和傳統油車不同,其產業鏈目前更多在中國廠商這邊,印度製造戰略,也是傾向於引入真正有技術實力的廠商。
印度引入的特斯拉、蘋果,都是技術大廠。在晶片領域,富士康之所以被動退出,是因為富士康是沒有晶片製造技術,印度是希望通過富士康去與意法半導體談判,把真正的技術廠商——意法半導體引入印度,而意法半導體拒絕了富士康的要求,印度因此不給補貼,這也是富士康在晶片項目上主動退出的重要原因。
比亞迪以只出技術的條件在印度合資建廠,這在此前,是沒有先例的,任何製造業大廠來印度做生意,必須要建立工廠,把工廠供應鏈放在印度。
如果比亞迪只出技術,擺明了不願意在印度有真正的重資產投入。其次,對於比亞迪願意提供的技術,印度是否能夠將其自主化、完全消化為自有技術,也是沒底的。
畢竟,手機行業就是一個典型。小米OV、三星等廠商在印度市場是幾乎都是重資產布局,從產品生產、加工以及研發都放在印度,但這麼多年了,印度本土廠商依然扶不起來,已經徹底被打的邊緣化了。外資的技術依然是外資的。
因此,印度也看到了,如果比亞迪只出技術,印度大機率占不到便宜,只有像其他外資廠商那樣,出錢又出技術,印度才能穩賺不賠。即便學不到技術,至少外資幫忙建了工廠、解決了就業,而在印度的《外匯管理法》、偷稅漏稅等各種法律體系之下,外資賺的錢也帶不走,天價罰單之下,印度隨時可以收割,這才是印度所認為的穩賺不賠的生意。
如果一旦開這個先例,可能更多廠商效仿比亞迪,那印度收割外資的套路就很難走通了。
拒絕比亞迪,化被動為主動
當然,印度這一著棋也可能不是完全拒絕比亞迪,也有可能是以退為進,拒絕比亞迪以技術投資形式合資建廠,背後或許是先拒絕,再談條件,因為印度也看到了,比亞迪這種廠商野心很大,肯定是希望吃到印度市場的紅利。而比亞迪投資印度新能源,對印度利大於弊。
印度拒絕比亞迪,比亞迪可能會不甘心,尤其是未來如果特斯拉在印度風生水起的時候,比亞迪也會眼紅心急,願意在印度的規則框架下進入印度市場。
因此這一招棋,是化被動為主動,一旦比亞迪開始退讓,印度就達成了目的,尤其是比亞迪的胃口已經吊起來了,對於印度市場是志在必得,那麼如果比亞迪還想來印度,那麼就不僅出技術,還要出錢。
印度不想被比亞迪開了先例:要自己掌控規則主導權
說到底,目前從富士康到比亞迪在印度的投資來看,一個非常明顯的表現就是都不再對印度有信任了,都在防著印度,大家都想空手套白狼。印度要下套,是越來越難了。
印度拒絕比亞迪,其實也發現比亞迪不再遵守印度的規則,不按照常理出牌。前段時間,印度政府向比亞迪下了一張價值20億元的大單,要求比亞迪提供1000輛電動巴士。
但是比亞迪要求必須要全款發貨,印度的高級官員指責比亞迪「打破了規則」,損害了印度的商業聲譽,從而導致印度在全球範圍內遭受了無形的損失。
儘管印度強烈不滿,比亞迪並沒有改變要求。後來印度妥協了,此前有消息指出,印度方面的預付款由10%提至80%,這意味著印度不得已改變規則適應比亞迪的規則。
從富士康來看,原本承諾的補貼沒有給到,也就直接退出晶片項目了。
很顯然,比亞迪與富士康都在看清印度的套路,印度的規則不是國際公認的規則,而是他們自己的規定。看來大家都知道了,他們的商業習慣似乎不太講規則。
因此比亞迪只出技術不出錢的模式,這其實就打破了印度過去長期以來的規則,一旦為比亞迪開了先例,可能導致印度原有的套路玩不下去。
印度過去的收割套路是以各種補貼、稅收優惠為誘餌,引導各個大廠在印度重資產布局,在印度砸錢建工廠、解決印度的稅收與就業問題。如果給比亞迪開了先例,那麼未來包括特斯拉等更多廠商可能也要以此模式在印度建廠。
這是印度當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及時踩了剎車,他們還是想自己掌控規則的制定權,不然,原本收割外資的套路就玩不下去了。
信任危機,印度被貪婪反噬
從中國廠商目前的謹慎態度來看,印度招商引資,或很難找到真心實意願在印度真金白銀投入的廠商了。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印度僅僅迎來了一家新的外資企業,這意味著印度的套路越來越難以成功。
不過,目前拜登在扶持印度製造,蘋果已經在大規模向印度轉移供應鏈。特斯拉、亞馬遜、谷歌等廠商在拜登的制衡中國製造的戰略下,之前都表態要在印度繼續投資。
基於人口紅利,很多廠商還是會繼續投資印度,但可能不再是以前的傻白甜了,可能也會學會跟印度玩套路,背後其實就是印度的信任危機的體現。
因此,印度拒絕比亞迪,表面是安全理由,背後是印度要自己掌控規則與主導權,不能讓比亞迪破壞了其原有的規則。
但印度無疑在遭遇一場信任危機,並被貪婪反噬,未來的跨國資本去印度,可能願重資產投入的少了,跟印度見招拆招,互相玩套路的多了,這對印度製造將會是很大的打擊,印度要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只會越來越懸,印度引入外資重資產布局的難度也將越來越大,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作者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