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白鹿原上鹿走鎮,文/圖 雷炳新

2019-07-22     終南文苑

吳村廟街現存的老商鋪

如今的吳村廟街

從藍田縣城沿107省道向西南行約10公里,即進入白鹿原,至白鹿原腹地前衛鎮。沿107省道有一條向西通往鎮政府的丁字路口,距路口約500米處,有一條小街——吳村廟街,我的老家鹿走溝村,離吳村廟街只有一里路。我想不到的是,家鄉這條普通的街道,過去竟然是處在繁華的古鎮中。

鮮為人知的古鎮街道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吳村廟街街道短小而狹窄,街兩邊零星地散布著幾家店鋪:土產日雜、化肥種子、煙酒副食、理髮店、燒餅鋪等,商鋪稀少,貨種也單一得只能維持一個個普通農家柴米油鹽的需求。

吳村廟街也有集市,農曆每月的一、四、七逢集。遠近三五個村的農戶便三三兩兩地趕來,手提菜籃,買了各自需要的芹菜、豆腐、蒜苗,或者油、鹽、雞蛋,再三三兩兩地趕回。間或有賦閒在家的老人領了小孩,在油糕攤、豆花攤前小坐一會兒,然後抹了嘴,彎著腰領著孩子回家。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同吳村廟街一位老者閒談時,抱怨起了這條小街的種種不足,老者抽了口旱煙,頓了頓,語重心長地說:「娃呀,你可別小瞧這條小街,在以前,咱白鹿原上遠近聞名的古鎮——鹿走鎮就在這一片。那時的鹿走鎮集市街面大、商鋪多,貿易繁華,遠近聞名。若是逢集,那更是人山人海、氣浪喧囂……」

鹿走鎮?

小時候,我只隱隱約約地聽老人們提過「鹿走鎮」。在我朦朧的潛意識裡,只知道鹿走鎮是一個古鎮,或者它就是我的家鄉,或者我的家鄉就在鹿走鎮範圍內,僅此而已。而現在,當我切切實實地明白,故鄉的這條毫不起眼的小街就處在當年繁華的鹿走鎮時,我心裡猛地一驚。

世事滄桑,鹿走鎮轉眼已成往昔,集市衰落,甚至已鮮有人知道它古老的鎮名。

我開始查找、翻閱有關鹿走鎮的資料,走訪諳熟鹿走鎮歷史的老人。終於,有關鹿走鎮的一些零星資料、傳聞軼事漸漸連成一片了。

吳村廟街集市由來已久

據光緒《藍田縣鄉土志》卷二·下《鎮市》記載,當時藍田的集市除了縣城和周邊八大集市外,在鄉鎮村落又聚成了十四個集市,形成了藍田集市的第三梯隊,而吳村廟街集市位列其中。縣誌中對吳村廟街集市有「縣西20里,有市肆交易,定日有集」的描述。而當時的十四個鄉鎮集市中,能設立集日的集市只有五個,可見,清時的吳村廟街已有集市,且不是很小了。

民國24年(1935年),藍田實行保甲制,鹿走鎮設鎮聯,駐吳村廟街,轄龍旗寨、徐家原、鹿走溝、謝家灣、鳧峪、楊木寨、康家莊、陳家莊、將軍疙瘩、宋家嘴、侯家灣和石槽等村,成為白鹿原東部經濟文化中心,這時鹿走鎮集市貿易走向鼎盛。

鼎盛時的鹿走鎮,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

在我採訪的數位老人中,96歲的王文西老先生稱得上是白鹿原的一部「活歷史」。老人是前衛鎮吳家莊(民國時歸鹿走鎮管轄)人,教了一輩子書,年近百歲而耳聰目明,神志清楚,思維敏捷。作為一位從民國走過來的老先生,他對鹿走鎮的往事侃侃而談、如數家珍。這些訪談為我了解民國時期的鹿走鎮集市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熱鬧繁盛的集市

那時候,鹿走鎮平日就很繁華,一到農曆每月的一、四、七集日,更是熱鬧非凡。

逢集日,天還沒有亮,鹿走鎮早已騷動起來——燒餅鋪的爐火已經燒得通紅,打餅的師傅早已打好一大竹籮黃亮透香的蔥花餅;鐵匠鋪的兄弟倆忙著把鍛好的鋤钁斧鐮抱到門外一字排開、擺放整齊,等待趕集的人們認領。鐵器鏗鏘的碰撞聲和散落在地面的嘩啦聲不時激盪在街中;藥鋪門前已被清掃得乾乾淨淨;雜貨鋪的掌柜和帳房先生已經喝過夥計娃為他們沖的二遍茶;當鋪柜子上,也已將今天到期的當票準備得井井有條,以備隨時兌當;糧食鋪早已把斗、升當街排開;豆腐坊騰騰的熱氣已瀰漫了半條街;遠道前來賣小吃的生意人則早以架好了一排排傘蓋……

與此同時,通往古鎮四面八方的官道、小路上,也是一派忙碌——騾馬隊馱的沉重的枋木、木炭,商賈車上的整袋的糧食、茶葉,山民肩挑的小山似的燒柴,貨郎擔挑里的細碎家什,鄉民手提懷抱的待賣的兔、雞……各色貨物,伴著晨霧一起向鹿走鎮湧來。

行人更是成群結隊——有肩搭褡褳前去購貨的少年,有臉色沉鬱懷裡揣著地契、房契走向典當鋪的漢子,有還鄉不久想去鎮上轉轉的老者,有乘著馬車前往古鎮廟裡上香的千金閨秀,有搭幫去購買布匹、脂粉的婦人……絡繹不絕,一起走向尚未完全甦醒的鹿走鎮街道。

不一會兒,整條街便成為一個百貨展銷會。蔬菜市上,大紅的辣椒、淡黃的土豆、翠綠的菠菜、紫色的茄子、白色的菜花擺放出來,五色俱全;鐵鋪門前,鋥亮的農具,鋤、鏟、杴、鍬、钁、鐮、耙、犁等種類繁多;小吃攤前,黃亮的椒葉煎餅、雪白的高撰蒸饃、筋韌爽口的蕎面餄餎、潤滑的神仙粉、被青色的葦葉包成三稜錐的蜜粽,可謂色、香、味俱佳;還有木頭市上新颳了樹皮且滴著松香的木椽、粗圓的檁木、四方的木料,摞成一堆又一堆;布匹市上,藏青的土布、七彩的洋布、柔滑的絲綢,應有盡有;大牲口市上,披紅挂彩的騾馬、雄健的黃牛、溫順的毛驢,放眼成群……

那些被囚在籠子裡的鴿子,頻頻地左右扭動著脖子,不時發出咕咕的聲音,細如黑豆而機靈的眼睛驚恐地向四周張望著;被縛了雙腿的公雞,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武,側翻在地,不時扇動著翅膀,發出撲棱撲棱的聲音;捆了前腿的豬崽,因長時間掙扎而倦怠地爬在地上,全身掙得發紅,呵嗤呵嗤地喘著粗氣,偶爾發出呻吟;乖巧的繫著草繩的羊,不停地用脖子蹭著主人的衣褲;頸圍項圈的惡犬,吐著長長的舌頭……

這是一派多麼有趣而繁盛的景象!

正午的街道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沸聲揚天。商販貨郎的吆喝聲,交易時討價還價的爭執聲,小吃攤前鍋鏟勺的碰擊聲,家禽市場動物的吱鳴聲,趕集時被擠散了的同伴的呼應聲,賭場上開彩叫喊聲與贏家的吶喊聲、尖叫聲,雜耍場上如雷的叫好聲等,連在一起,匯成一片,涌動在同一條街上,氣浪喧囂得幾里以外都能聽見。

直到日近黃昏,趕集的人才逐漸散盡,古老的街道重又恢復了平靜。

店鋪林立行業齊全

那時的鹿走鎮街道,行業齊全,店鋪林立,貿易繁華。

僅從典當行看,當時古鎮的當鋪業務範圍之寬廣遠超出了今天人們的想像。用來典當的大到房屋(房契)、土地(地契)、商鋪,小到襪子、鞋樣、縫衣頂針,可以說是無所不當。正因為業務範圍異常寬廣,轄域面積大,所以當時的典當行一直做得風生水起。

還有醫療這一項。在古老的鹿走鎮不算很長的街中,僅專職醫生就有六七個,其中很有名望的就有王應南(老中醫),韓先生(外科、兒科名醫),王醫仁(西醫名醫)等人。藥鋪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有白鹿原古鎮——鹿走鎮的老字號「壽存德」大藥房。長期以來,它以歷史悠久、鋪面寬大、藥種齊全、質精價優而名震白鹿原。而中共地下黨在白鹿原上的紅色交通站也隱藏在古鎮一家看似普通的大藥房裡。

古鎮商界的老字號有「選德堂」,它以經營範圍廣、資金雄厚、童叟無欺而享譽白鹿原。「選德堂」經營範圍涉及筆墨紙硯、油鹽醬醋、日用雜貨等多個門類,其東家李相府(李志華)家資頗豐而又樂善好施,是遠近聞名的「李善人」。他是鹿走鎮乃至藍田縣內美名遠揚的開明紳士,是民國時期歷任藍田縣長首訪的社會名流之一。

當然還有遠近聞名的「覆信元」。它以專業精良,分工精細、專營文化用品(各色顏料紙張等)而獨樹一幟。其內有作坊,自造自銷,產品直銷省內外。

位於古鎮街道兩旁頗具規模的商鋪還有老字號「同發生」、龍寨村田家的「易盛福」、吳村廟村文家的「寶元堂」、劉家的「積盛元」、王家的「萬發公」……

街中的大客棧有樊記客棧。樊記客棧的創始人是鹿走鎮吳村廟村的樊治贏,他是早年藍田廚師中的翹楚,技藝精湛,馳名西安城。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一九零零年),慈禧出逃至西安,他是被遴選為在西安行宮為慈禧做飯的為數極少的藍田大廚之一。其所烹膳食色香味俱佳,受到慈禧賞賜。慈禧回京後,樊治贏攜帶慈禧恩賜的銀兩回家,樊記客棧隨即開張。當時的樊記客棧分上下兩層,一樓設桌辦置酒菜,二樓設客房提供住宿。

鹿走鎮有座東嶽廟,氣勢不凡。古鎮有廟宇36間,廟東南和東北各有一棵古老的國槐,樹幹粗壯,需幾人合抱。兩棵古槐下各有一個鍾房,安放著兩口大鐘,鐘聲一響,方圓幾十里都可以聽到。廟宇正殿供奉巨神東嶽大帝,披紅搭彩,左有周倉,右有送子娘娘。東邊偏殿供奉的周倉神像神武魁偉,高約3米,臂粗如桶,僅胳膊、腿就可同時騎坐三五個小孩玩耍,神像四周圍有木欄;西邊偏殿所塑送子娘娘像慈眉含笑,前設餅制蟠桃為貢。民間傳說不孕婦人跪拜許願、偷食貢品即可如願生產,婦人生產後須來廟中還願,「偷貢」習俗傳至今日。廟東有戲樓,坐西向東,前有廣場,每年東嶽大帝的誕辰日——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古廟會日,戲班在此唱大戲,這個習俗亦延至今日。戲樓以西有碉樓一座,巍峨高聳。

街道中的基督教會,有史可查設立於1885年,由英國漫禮會傳教會協助成立並且在此開始傳教。它的歷史早已超越百年。

鹿走鎮經濟的繁榮與對外貿易的發展遠近聞名,吸引了不少遠方商賈慕名而來,在這裡具有代表性的要數沈掌柜了。

「沈記鐵匠鋪」掌柜沈全福,系河南省孟津縣水泉溝人。他攜其弟來古鎮後,開鋪熔鐵鍛造鐵具。其鍛造的鐵器輕巧、牢固而美觀,遠近聞名。四方鄉鄰多在此鍛造農具,與沈掌柜交往甚密,結下了深厚情誼。後沈掌柜客死鹿走鎮,鹿走鎮不少鄉民前來弔唁,悲情難禁,哭聲一片。鄉民為其撰聯曰:風聲雨聲哭聲聲聲不斷,國事廠事家事事事未了。時至今日,古鎮的好多老人對這副絕佳的輓聯依然記憶猶新。

民國時期,鹿走鎮鄉公所先後經歷了七任鄉鎮長:王應斌、吳世斌、杜克寬、李耀先、張建勛、侯啟哲、陳良告,而他們中的每一位都曾見證了古鎮的繁盛與傳奇。

從繁華到衰落

1949年藍田解放後,合鄉並村,全縣改建為14個區。鹿走鎮遂撤鎮設區,更名為藍田縣鹿走區,區政府駐吳村廟街,轄10鄉,是全縣的第二大區。吳村廟街的集市延續著往日的繁華。

1958年,鹿走區被分成了兩個公社,即紅旗一公社、紅旗二公社。紅旗一公社駐孟村,轄東香村、孟村、白村、安村等鄉,後演變成今天白鹿原上的孟村鎮和安村鎮;紅旗二公社駐吳村廟,轄吳村廟、香村兩個鄉,後演變成今天的前衛鎮。此後,鹿走鎮這個地名漸漸被人淡忘。

1966年,吳村廟撤鄉,併入新風公社,鄉政府也搬遷了。從此以後,吳村廟街再也不是鄉鎮政府所在地了,它昔日繁華的街市也從此走向了衰落。

上世紀八十年代,新風公社改名為鞏村鄉。九十年代,撤鄉設鎮,鞏村鄉更名為前衛鎮。原吳村廟街上的單位、機構、商鋪陸續移向鎮政府所在地前衛街,至今留在吳村廟街的國有單位只有一家——中國信合。

如今,吳村廟街成為一條有小規模集市的普通鄉村街道,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昔日的風光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vCqGWwBmyVoG_1ZVZa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