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的法國、英國和德國:走上了三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2019-10-03     後宮地圖三千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戰爭中死亡人數達160餘萬,約占當時法國總人口的1/10,受傷者更達300餘萬。法國的直接戰爭費用達240多億美元,戰前法國本來是債權國,但戰爭結束後,法國變成了債務國,欠下了美國和英國巨債。

一戰後的法國

戰爭嚴重摧殘了法國經濟,大戰結束時,法國工業品和農產品產量都只及戰前一半多一點。雖然損失巨大,但法國在戰後較快地恢復了經濟,總體來說,到1925年左右法國經濟已經完全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到1930年,法國的工業生產比戰前增長了近一半。

但這段時期的法國社會卻很不穩定,不安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戰後法國的外交政策很簡單,就是要盡一切努力防止德國人東山再起。為此,他們嚴厲要求德國履行《凡爾賽和約》中所答應支付的戰爭賠款,甚至以武力相威脅,占領了魯爾區。但由於德國實在有心無力,法國政府也沒有辦法,這個問題最後不了了之。外交方面,法國的主要方針是聯合德國周圍的小國對德國形成包圍圈。1920年起,法國先後與比利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簽署了協議,共同對付德國。

最後,為了以防萬一,在當時法國的國防部長馬其諾倡導下修築了巨大而漫長的防禦工事「馬奇諾防線」,貫穿德法邊境上最易受到德國人攻擊的地段,長達200餘千米。

至於內政,法國與英國和美國的兩黨輪流執政大不一樣,國會黨派林立,結果導致法國的政壇混亂不堪,政府更替異常頻繁。例如從1920年到1940年區區20年間,法國的政府更替達40次之多,平均每年兩次,最短的屆政府從上台到下台一個月都不到。因此,這個年代有時被稱為「瘋狂內閣後,才的年代」。只有在普恩加萊聯合左右兩翼組成了「國民統使法國的政局穩定下來,社會也欣欣向榮,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

一戰後的英國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直接戰爭費用甚至英超過法國,達350多億美元。整個戰爭期間英軍死亡人數達70餘萬,受傷200餘萬。在戰爭中由於德國的無限制潛水艇戰,英國損失商船達2200餘艘,約合800萬噸,相當於英國所有商船總噸位的70%。總之,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約損失掉了其國民財富總額的三分之戰前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戰後轉而成了債務國,欠美國40餘億美元。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英國便出現了第一次經濟危機。危機期間,英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近半。這次危機剛一復甦,不久再次陷人長期的蕭條之中,到1930年時英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經次於美國和德國,居世界第三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政治最大的亮點是工黨的崛起。英國工黨成立於1900年,是由工聯、費邊社、社會民主聯盟等一些左翼組織合併而成的。他們提出的主張是種溫和的「社會主義」,比自由黨和保守黨更加注重下層人民的利益,因此贏得了廣大選民的支持,迅速成為英國的主要政黨之一。在1922年的新大選中,工黨贏得了142個議席。

這次選舉後不久,保守黨的邦那·勞首相因年老體弱而辭職,鮑德溫沒有努力尋求解決英國面臨的經濟問題的具體辦法,結果在新一屆大選中,保守黨一下少了近90席,工黨增加了近50席,自由黨獲得約160席。由於保守黨與自由黨之間長期互相傾軋,自由黨根本不願再與保守黨合作,於是工黨乘虛而入,與自由黨聯合起來占據了下院約350個席位,足可執政。結果,工黨首腦麥克唐納成了新政府首相,這是工黨第次執政,也是西方世界第一個由工人階級政黨執政的資本主義國家。

工黨當政之後替工人們做了一些好事,如通過了「惠特利住宅計劃」,由國家撥款替窮人造了許多房子等等。但工黨並沒有解決英國面臨的經濟困境,其政策也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保守黨乘勢而起。結果,在1924年11月的新大選中,保守黨竟然贏得了451席,工黨只有151席,此後英國政壇開始變成保守黨與工黨輪流執政。

此後,保守黨的鮑德溫、工黨的麥克唐納又先後執政,但都未能解決英國面臨的嚴重問題。到1935年6月,麥克唐納終於辭去了首相之職,保守黨黨首鮑德溫第三次擔任首相。

就在鮑德溫當上首相不久,英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1936年1月,喬治五世國王去世了,他的長子繼位,稱愛德華八世。這位愛德華八世是個性情中人,他愛上了一位兩次離婚的女辛普森夫人。國王要娶這樣一個妻子士當然遭到了大多數英國人的強烈反對,鮑德溫就是其中一個,他認為這樣做會令整個英國蒙羞,也與憲法不符。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要麼愛德華八世不娶辛普森夫人,要麼他為娶辛普森夫人而退位。權衡再三,愛德華八世決定不要江山要美人。

1936年12月,愛德華八世宣布退位,這時才當了325天國王。繼位的是他的弟弟,稱喬治六世。不過十多天後鮑德溫便辭職下野了。鮑德溫下野後,繼任的是保守黨的新黨首內維爾·張伯倫。張伯倫這名字我們聽說過,他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其「綏靖政策」而聞名遐邇。

一戰後的德國

較之英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圍社會經歷了更劇烈的變革。我們前面說過,1918年底基爾港的水兵舉行了起義,直接導致了德國的投降和君主制的終結,起義最後演變成了十一月革命,這次革命的重心是南部的巴伐利亞和首都柏林。

在柏林,已經無法控制局面的首相巴登親王馬克斯只得將權力移交給了社會民主黨黨首艾伯特,社會民主黨早在1912年就成了德國國會裡最大的黨。艾伯特出身工人,繼倍倍爾之後擔任社會民主黨領袖,他是個典型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將德國的國家利益置於一切其他利益之上。雖身為社會民主黨領袖,但他對社會革命、工人起義之類懷抱著恐懼與反感。不過,當看到革命不可避免,君主制的滅亡亦不可避免時,他還是站到了革命一邊,並且成了革命與德國的領袖。

這時,社會民主黨內部分左右兩派,右派以艾伯特為首,主張使德國成為一個西方式的民主國家,左派以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為首,主張走蘇聯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兩派進行了血腥的鬥爭,由於軍方的支持,艾伯特獲得了勝利,羅莎·盧森堡與卡爾·李卜克內西遭到殺害。

1919年1月,德國舉行了大選,社會民主黨獲得了全部選票的近40%下月召開了國民議會,選舉艾伯特為總統,由於會議是在小城魏瑪舉行的,因此新成立的德意志共和國也被稱為魏瑪共和國。

魏瑪政府的第一件大事是被迫接受屈辱的《巴黎和約》。這導致了德國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日益惡化,不但工人紛紛起來罷工,極右分子們也乘機發動叛亂,德國處在風雨飄搖中。但艾伯特以他的鐵腕一一平定了這些叛亂,勉強令德國保持統一與發展。但這時候另一個政黨崛起了,並迅速成為左右此後德國政局的新勢力—邪惡的新勢力,這就是納粹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iSyj20BMH2_cNUgxI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