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外遷,工人返鄉。誰都想不到,這個城市如今領跑大灣區

2019-11-21   城市論劍

文丨王慕之

字數丨2500,閱讀約需5分鐘

在珠三角有一座城,它曾經是湖南、四川、江西、貴州、廣西、湖北、河南等很多地方的人外出打工的第一選擇地;它乘著改革開放春風,用40年間,從一個地區生產總值僅6億元的農業縣,發展成經濟總量超8000億元的製造業名城,GDP位居全國前20;它在經歷了最輝煌的日子之後遭遇斷崖式下跌,被無數人唱衰,如今卻再次崛起,令兄弟城市倍感壓力,讓全球為之側目。

它就是東莞。東莞的發展堪稱中國巨變的縮影。「東莞塞車,全球缺貨」,八個字足以說明東莞作為世界工廠的全球影響力。然而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東莞的經濟受到巨大影響,大企業紛紛撤走,工人回鄉,進出城的貨車數量都少了許多。一時間,「東莞經濟不行了」的聲音甚囂塵上。然而,最近幾年,再回過頭,人們卻驀然發現,破釜沉舟的東莞,如今已東山再起,一個更具活力的大灣區先進位造業中心已經強勢歸來,甚至連常年位居廣東第三的製造業大市佛山都感覺到了壓力。

東莞1.0,靠三來一補發展

在廣東哪裡打工?珠三角各個城市都有。答案最多的,是東莞。

改革開放之初,東莞的發跡是從東莞虎門開始的。沒錯,就是虎門銷煙的虎門。

1978年9月15日,東莞首個「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落戶虎門,標誌著東莞外資經濟的正式起步。因為離香港近,東莞發展「三來一補」顯然比珠江西岸的佛山等地更有優勢,很多村幹部看到這種發展趨勢,紛紛動員村民投資建廠出租。

越來越多的山坡、荒地、平房被一棟棟崛起而起的廠房取而代之。改革開放前全鎮只有兩家裁縫店的虎門,迅速聚集起了數以千計的服裝服飾廠。憑藉著服裝產業的崛起,虎門成為東莞乃至整個中國聲名最顯赫的鎮街之一。

第一批到東莞打工的60後、70後可能還會記得虎門上世紀80年代的「洋貨街」的熱鬧、90年代富民商業大廈開業時的水泄不通,記得黃河服裝城、富民服裝商務中心、虎門國際會展中心等響噹噹的產業地標。

東莞其它鎮街也逐漸發展起來,紡織、服裝、電子、食品、機械產業成行成市,各類外資企業遍布東莞城鄉各地。到1993年,東莞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10.49億美元。東莞的工業企業單位數由1978年的1290家增加到1993年的12449家,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4.2億元增加到1993年的267.67億元。

1996年,首屆中國(虎門)國際服裝交易會在虎門舉行,這是全國第一個在鎮一級舉辦的國際性交易會,虎門服裝一炮走紅,受到海內外高度關注。當時的紡織工業部領導和專家到虎門實地考察之後,對虎門服裝產業的規模及市場繁榮都感到十分震驚。

東莞早期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因此很多巨無霸工廠都動輒幾萬人、十幾萬人的規模。例如位於高埗鎮的裕元鞋廠,高峰期員工達12萬人,被稱為全世界最大的鞋廠。耐克、阿迪達斯等知名運動鞋都是從這裡流向世界,年產值高達數十億美元。

東莞各個大大小小的工業區里,上下班的時候,浩浩蕩蕩到處都是穿著各種工服的員工,到處都是嘰嘰喳喳、嘻嘻哈哈的年輕女工。有些廠里除了一大片員工宿舍樓之外,還專門為員工的家屬和子女建了幼兒園、學校、醫院。

據東莞市郵局的統計,1987年一年,外鄉人在郵局匯款有68萬餘次,匯出款項上億元;僅12月份,外地人平均每天有2600人次匯款,匯出款項120萬元。向東莞輸出務工較多的廣東山區縣龍川,連年勞務收入在三四千萬元,占全縣國民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工廠里工人在作業

東莞2.0 「東莞製造」響譽全球

2018年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中,虎門位居第七位,第六位就是長安。

90年代之後,長安崛起。

1995年9月,離開小霸王的段永平,在與中山一江之隔的東莞長安鎮,創辦了步步高電子公司。隨著步步高及旗下的OPPO、vivo均進入發展快車道,段永平締造出一個年產值超千億元的智慧型手機產業聚集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安鎮還主要是以五金模具產業為主。在步步高的帶動下,長安鎮的電子信息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上下游相關企業超1200家。

這是東莞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動密集與資金技術密集型相結合轉變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東莞的外來工群體從以60後、70後為主的農民工,逐漸轉變為以80後為主的技工。

2000年,東莞工業企業數已增加到16975家,工業總產值達1519.79億元,此時,東莞的經濟結構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逐漸形成以電子信息製造業為龍頭的比較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尤其是IT製造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世界95%的IT配套產品都可以在東莞配齊,「東莞製造」響譽全球,標誌著一個國際性加工製造基地的誕生。

據統計,2008年,東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5954家,比2000年的1663家增長2.6倍,完成工業增加值1689.90億元,比2000年增長5.5倍。

電子廠工人

東莞3.0:承接深圳高新產業外溢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隨著企業綜合成本大幅攀升,東莞原先占有主導優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大規模撤退,「東莞模式」何去何從的擔憂一度引發海內外的強烈關注。

四萬億的國家投資似乎立竿見影。2009年初,一些地方已開始聲稱「率先突圍」。而此時的東莞,留給人們的只是一個落寞的背景。2009年一季度,東莞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國際產業轉移的大潮退去,很多人都做好了看東莞裸泳的準備。

當一批又一批年輕的工人扛著沉重的背包黯然離開,當曾經繁雜喧譁的廠區變得荒涼落寞,很多人都認為東莞必將盛極而衰。然而,沉寂數年之後,人們卻驀然發現,一個更具活力的大灣區先進位造業中心已經強勢歸來。

這主要歸功於東莞的遠見。2000年前後,東莞就已經開始謀劃如何突破瓶頸,尋找邁向高端化的新道路。2001年,東莞第19次、20次市委常委、副市長聯席會議討論通過了興辦大型工業園的設想,並定名為松山湖科技產業園。

東莞人的遠見在松山湖收到了豐厚的饋贈。當深圳發展進入後工業化階段之後,經濟結構逐漸向服務型和知識型轉變,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產業外溢。環境優美且距離深圳僅一步之遙的松山湖一舉成為深圳產業轉移的最佳首選地。

華為落戶後,松山湖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了傳統的虎門、長安等強鎮。2018年,松山湖實現生產總值638億元,增長13.9%;稅收突破170億元,排在首位的就是華為。

松山湖華為小鎮

越來越多的創新型公司在松山湖落戶,共同描繪出了這個新興的創新基地的未來。東莞先進位造業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超過了50.5%。這意味著,東莞的產業轉型升級已見成效。

松山湖裡的「新莞人」,是以80後、90後為主的IT工程師。截至2017年,東莞市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8.5萬名。

東莞的野心不止於此。松山湖南部,東莞還規劃建設了一個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學城,構建國家大科學裝置、國家重要實驗室、世界科學家和世界前沿產業四大集群,一個年輕的科創「策源地」呼之欲出。

當然,東莞如今的崛起絕不僅僅是因為一個松山湖,東莞如今隨著穗莞深城際開通,可以說是接受了深圳和廣州的雙重輻射,大項目招商也全年馬不停蹄,如今,東莞市到全國各地招商,都是市長肖亞非親自上陣,可見東莞如今正蓄足滿滿的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斷言,「若干年後,將會有更多世界級的科學家來到松山湖畔。」

東莞,未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