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漫遊 北京報道
經過兩年多的試點,「跨境理財通」迎來了2.0版本。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等多個部門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修訂稿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相較於此前的細則,本次修訂在投資者准入條件、參與機構範圍、合格投資產品範圍、個人投資者額度等方面做了優化升級。
多家銀行人士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投資的需求增大,《徵求意見稿》對於投資准入門檻的降低、可投資產類別與投資額度的增加,都有利於拓展「跨境理財通」業務。
「跨境理財通」有望擴容
談及《徵求意見稿》中的變化,普益標準研究員王雨軒總結道,本次修訂主要針對擴大「跨境理財通」業務開展範圍,涉及降低「跨境理財通」的准入門檻、擴大「跨境理財通」合資格投資產品範圍、提高「跨境理財通」投資者個人投資額度三個維度的內容,實現了對持續增長的大灣區跨境理財市場需求的適配。
滙豐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徵求意見稿》建議降低南向通投資者准入門檻、提升個人投資額度及擴大北向通部分合資格投資產品範圍,我們對此表示歡迎。擬優化的措施將為更多大灣區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投資者可根據市場表現及個人的風險偏好,更靈活地進行資產配置。此外,擬推出的新舉措也將進一步提升『跨境理財通』作為區內居民跨境投資渠道的吸引力,加快其業務規模的發展。」
同時,滙豐相關業務負責人透露,他們正積極研究細則,為把握「跨境理財通」的新機遇做好準備。
對於《徵求意見稿》可能帶來的影響,星展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零售銀行業務及財富管理業務規劃、客戶策略及產業生態系統主管關家敏認為,通過降低「跨境理財通」業務的准入門檻,可以擴大該業務的服務範圍和覆蓋面,使更多的投資者能夠參與其中,滿足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從而有效提升「跨境理財通」整體的吸引力。
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丹分析稱:「『跨境理財通』門檻的降低,意味著目標客戶群體範圍擴大,尤其是隨著『Z世代』年輕群體除了消費領域外,在投資理財領域也開始嶄露頭角,降低繳納社保或個稅的年限門檻從5年至兩年,將提升「跨境理財通」的展業空間。」
「本次修訂從兩個層面增強了『跨境理財通』的吸引力。一方面,由於准入門檻的降低,對於本身對『跨境理財通』有投資興趣與需求,但不滿足修訂前准入條件的投資者提供了投資通道,特別是擴大了參與機構投資者範圍,增加證券公司參與試點,提升了產品受眾;另一方面,『跨境理財通』可投資產類別與投資額度的增加,有助於更多投資者借『跨境理財通』實現資產的多元配置,能夠匹配更多樣的投資偏好,吸引更多樣的投資者。」王雨軒表示。
自2021年9月10日《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正式發布以來,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官網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末,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個人投資者為6.29萬人,包括港澳投資者4.46萬人,內地投資者1.83萬人,涉及相關資金跨境匯劃3.55萬筆,金額86.58億元,投資規模相較2022年增長近5倍。
「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跨境理財通』持續增長的受歡迎趨勢。」王雨軒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投資者更樂於參與『跨境理財通』,其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投資者對於資產配置多元化、跨境投資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跨境理財通』恰好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與投資者的需求匹配。」
「『跨境理財通』的穩步發展,已經被大灣區內投資者視為一種方便可靠的跨境投資渠道,能夠實現多元化資產配置。特別是在今年全面通關恢復之後,大灣區內的跨境理財需求得到了進一步釋放,不論是開戶人數還是投資規模都有顯著增長。」關家敏表示。
進一步激活南向通和北向通
為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促進內地與港澳經濟融合發展,今年9月期間,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決定進一步優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其中包括,優化投資者准入條件;新增符合要求的證券公司作為參與主體,為南向通、北向通個人客戶提供投資產品及相關服務;擴大南向通、北向通合格投資產品範圍;適當提高個人投資者額度等多項優化舉措。
談及下一步如何更好激活「跨境理財通」投資者的投資熱情,王雨軒指出:「要想更好地激活投資熱情,就需要解決目前『跨境理財通』面臨的問題,其主要存在於兩個層面。一方面,隨著『跨境理財通』投資規模與參與人數的增加,『跨境理財通』的投資客群也相應複雜,銀行可考慮為大灣區投資者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和教育,以有助於提高投資者對投資產品的認知和理解,並使其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投資決策,通過服務進一步激活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另一方面,雖然此次修訂提高了投資額度,將單個投資者的投資額度從100萬元提高到300萬元,但是從南向通和北向通額度使用來看,仍具有較大的額度剩餘,使用額度不足總額度的10%,故後續對投資額度的限額應該進一步擴大,實現對粵港澳地區居民跨境投資需求的進一步釋放。」
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官網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末,參與「跨境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購買投資產品市值餘額為25.78億元,但在投資結構上存在明顯分化。南向通存款產品餘額持續走高,由年初的3.94億元上漲到10月末的23.17億元,其餘的南北向投資產品餘額則較年初變化不明顯。
中國銀行(601988.SH)研究院大灣區金融研究院主任級研究員王巍認為,出現上述趨勢的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試點機構均持續開展客戶營銷,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試點,帶動業務規模不斷提高。二是南向通存款產品受美元加息及境外存款利率高於境內的雙重影響,對境內投資者產生較大吸引力。預期後續隨著「跨境理財通」2.0版本的推出,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試點。
王雨軒表示,投資者對「跨境理財通」的需求主要在於對跨境資產的配置,其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而從具體產品來看,由於南向通和北向通的產品配置策略與構成不同,相應投資者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南向通投資者較青睞存款,北向通投資者較青睞理財產品。「跨境理財通」產品配置以低風險資產為主,正好契合了大灣區投資者穩健理財的訴求。
關家敏告訴記者:「內地投資者一直對香港的金融體系抱有信心,對香港的財富管理產品有一定的了解。許多投資者希望涉足全球投資產品,以實現資產組合的多樣化。我們注意到,在市場波動和高利率環境下,除了以往最受投資者歡迎的股票和基金等金融產品之外,內地投資者對高息定期存款或固定收益金融產品也開始有一定的需求。」
王巍建議,試點機構應抓住政策機遇,持續豐富跨境理財通產品貨架,如配套推出北向通存款類產品,並不斷提高產品的運營管理能力,更好滿足投資者的投資回報需求。同時,應持續強化對客服務,通過線上+線下協同優化客戶體驗。線上可通過「見證代理+生物識別」,在對客服務的開戶、KYC(客戶盡調)、大額交易等環節為客戶提供非現場服務功能;線下服務應抓住當前兩地客戶對跨境金融服務需求較多的時機,做好廳堂及綜合營銷。此外,應更加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由於各地營商環境不同,需要試點參與各方進一步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做好宣傳解釋,打消投資者投資顧慮;在信息跨境傳遞和運用方面,應注意遵守粵港澳三地有關法律法規,切實做好客戶信息、隱私和財產等方面的安全保護。
王丹還向記者建議道:「由於『跨境理財通』涉及資金的跨境運轉,因此在投資者權益保障、反洗錢、盡職調查等問題上,需要做好境內和境外機構的權責劃分。另外,『跨境理財通』的准入仍限定在大灣區內,擴容仍有很大的空間。國內房地產市場走弱釋放了大量資金,短期內境內資本市場無法消化,也無法設計出適當的針對個人的金融理財產品,因此需要開放境外理財渠道。」
「隨著內地和香港跨境人流持續增加,大灣區內投資者對跨境金融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許多投資者不僅僅追求財富的增長,還更加關注健康保障,並增加了對保險產品的投資。這些因素將為區內金融機構帶來新的機遇。」關家敏指出,「我們也建議,在總體層面加大業務宣傳和投資者教育力度,分享同行業的成功案例,組織粵港澳地區金融機構之間的經驗交流,穩妥有序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