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30年的家庭調查研究:父母擁有兩樣東西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2023-05-22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橫跨30年的家庭調查研究:父母擁有兩樣東西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大家好,我是豆媽。

豆媽,我兒子又撒謊了,他這輩子是不是完蛋了?

豆媽,我兒子和小朋友打架了,他這整天就是惹是生非,不讓人省心?

豆媽,這孩子是不是沒救了?總是不聽話。

這是小區里的一位媽媽,特別喜歡向豆媽請教育兒經驗,可是幾次聊天之後,豆媽發現,這位媽媽並不是想要討論育兒經驗,而是為了緩解自己的情緒,說白了就是單純的吐槽。

開始,豆媽還給到她一些安慰,後來豆媽覺得安慰只能讓她這種焦慮狀態越來越嚴重,並不能幫助到她,更為嚴重的是,她的這種擔心和焦慮,是影響到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

豆媽見過這位媽媽的兒子,5歲多的小男孩有著這個年齡應該有的活潑,但是落在媽媽眼裡,更多是一些負面的解讀。

要知道,她這種負面的情緒是會傳遞給孩子的,而且會影響孩子的方方面面。

這讓豆媽想起了之前看過的一本書《情感依附》,在這本書里記錄了一項調查。

這個調查橫跨三十年,是心理學博士西爾維婭·布洛迪,在1964年招募了131個家庭參與跟蹤調查,對母嬰進行觀察。四年後,這項調查加入了父親的訪談。這項調查持續到孩子7歲。

之後,不再進行每年的調查訪問,然後在孩子18歲的時候,聯繫到了當年131組家庭里的91人,在孩子30歲的時候,聯繫到76人,分別進行了深度訪談。

這項調查的結果豐富詳細,豆媽建議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看看這本書。豆媽這裡只想說這項調查其中一個結果顯示,那些後來有幸福感的孩子,和早期的親子教育有很大關係。

這種親子教育並不是父母如何教育和引導,而是父母本身具備的兩樣東西非常重要。

一個是自信,一個是樂觀。

自信是指父母對孩子要有自信心。就像那位小區的媽媽,通過聊天和觀察,豆媽發現這位媽媽,對孩子是缺乏自信心的。

在她眼裡,只要孩子的言語和行為出現一點偏離她的認知安全範圍,就會立刻想到最糟糕的結果,這樣的思考方式帶來的後果就是,她在處理孩子的事情上,會特別容易情緒上頭。

在小區里孩子們一起玩,也能經常聽到這位媽媽的聲音,無時無刻都在提醒孩子不要做什麼,甚至還會因為她的一聲呵斥,嚇得所有媽媽和孩子都懵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媽媽擔心孩子,對孩子的安全提高警惕沒有錯,可是過度保護就讓孩子失去了當下做事的樂趣,而且還會因為過度的提醒,也會失去對世界的探索心和好奇心,這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能力培養影響很大。

後來,豆媽告訴這位媽媽,她對孩子的這種過度擔心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孕婦效應。媽媽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當自己懷孕後,出門發現滿大街都是孕婦,可是在自己沒懷孕之前,就感覺沒看到有這麼多孕婦。

其實,不是孕婦增多了,而是因為你懷孕了,開始關注懷孕這件事情,所以才會滿眼都是孕婦。

看待孩子也一樣,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哪裡,孩子就給我們呈現出什麼狀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看到別人家孩子乖巧懂事。

明白了孕婦效應,我們就可以經常提醒自己,多關注孩子積極方面,並且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

小區這位媽媽就是聽了豆媽的建議,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再見豆媽,整個人的狀態看上去都好很多。

她說,儘管自己還會時不時冒出來一些負面的想法,但是很快就會被多關注的積極正能量的事情淹沒,自己的擔心和焦慮少了,孩子也變得懂事聽話了。

豆媽知道,孩子還是很活潑,只是媽媽看待孩子的角度變了,孩子也會因為媽媽的改變而改變。

父母除了對孩子要有自信,還要保持自己的樂觀態度。

豆媽經常在電梯里見到一位媽媽,很喜歡和她聊天。後來,豆媽也注意到,這位媽媽自帶一種陽光的味道,和她聊天如沐春風,而且從來聽不到她有什麼抱怨和吐槽。

小區里很多媽媽都羨慕這位媽媽,說她一看就是那種幸福女人,無憂無慮。後來有一次,豆媽和這位媽媽聊天,媽媽說,其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是我選擇了只看那僅有的一二如意而已。

豆媽這才知道,她家的孩子一直體弱多病,一個月有大半個月都是在醫院度過的。可是,她覺得如果自己再愁眉苦臉的樣子,孩子更會覺得生病吃藥打針是很難過的事情了。

更為重要的是,這位媽媽本身性格就開朗樂觀,她相信孩子的身體會隨著年齡增長,通過一些鍛鍊方法,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壯實的。

正因為她的樂觀,不僅感染了孩子,還帶給整個家庭正能量。

雖然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雖然我們沒有太多經驗,也會踩坑走彎路,但是自信和樂觀兩樣東西,無論是對於自己還是孩子,都是有效的育兒武器。想要順風順水的人生,這兩樣東西都得有,而且想要孩子自信樂觀,的父母先具備這樣的品質。

你的樂觀自信程度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d6d4da2c6f84371e1fd5299c72f1c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