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帶孩子時間多,娃就跟誰親?錯過「依戀黃金期」,再努力也沒用

2022-04-05     好孕

原標題:誰帶孩子時間多,娃就跟誰親?錯過「依戀黃金期」,再努力也沒用

文/好孕姐

昨天,和朋友一起去植物園遛娃。

剛把兩個小傢伙安置好,她就鬱悶地吐槽道「一想起我家娃,我的心就拔涼拔涼。從他出生到一歲半,全都是我一個人帶。

本以為孩子不管啥時候,都是最黏我的,結果被現實啪啪打臉。」

我抬頭看了看玩得正歡實的小傢伙們,詫異地問道「怎麼會?你也就剛上班2個月呀?」

朋友難過地嘆口氣,恨恨地說「終歸是錯付了,累死累活足足帶了18個月,結果婆婆接手2個月,這傢伙就不和我親了。

以前晚上睡覺,連做夢都是叫媽媽,現在直接變成奶奶了。以前不管誰帶他出去玩,回家一進門都是趕緊跑到我們屋裡找我。

這還沒啥,前天晚上,都該睡覺了,他哭著非要穿鞋子去找奶奶。唉,我都想辭職繼續回家帶娃。」

我下意識地問了句「你下班以後,是不是沒怎麼陪他玩?」

朋友怔了下,說「確實是,我的拖延症又犯了,老是將工作帶回家。除了吃晚飯的時候,和孩子說幾句話,一直都要忙到9點多。

等婆婆給孩子洗過臉和腳,我再去把他抱過來睡覺。如果是以前,我會給他講繪本,現在都是直接過來就睡覺。

現在算算,婆婆每天帶的時間真長,難怪這麼快就和我不親了。以後,要儘量多陪陪他。」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不少媽媽都會有類似困擾:

寶寶是不是誰帶的時間多,他就更親近誰呢?為啥媽媽辛苦帶了那麼長時間,到頭來卻和奶奶親呢?

這裡牽涉到兒童心理學家們格外關注的一個話題「依戀」。

所謂依戀,一般是指幼兒和他的照顧者(一般是父母)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心理學家將依戀分為四個階段:

(1)0-3個月是前依戀期,屬於無差別反應階段 雖然寶寶能識別出媽媽的氣味,但對於陌生人的接觸也不介意。

(2)3-6個月是依戀建立期,屬於有選擇反應階段 寶寶開始認生,不讓陌生人抱。

(3)6-24個月是依戀關係明確期,屬於特殊情感締結階段 寶寶會更加依戀熟悉的照料者,當依賴的成人離開時,會表現出分離焦慮。

(4)24個月以後是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

這也就是說,依戀是不斷發展的過程,能反映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係的變化。

通常情況下,媽媽是寶寶的第一依戀對象。而且幾乎所有的嬰兒在1歲左右都能與照料者形成依戀關係。

但如果媽媽在依戀關鍵期存在感逐漸減弱,譬如晚上不和孩子一起睡,下班後沒有和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等,寶寶感受不到媽媽的關注,就會將對媽媽的依戀轉移到爺爺奶奶等照料者身上。

兒童心理學家鮑爾比說:「錯過孩子建立依戀對象期,如果推遲到2歲半以後,再好的母親撫養都沒有用了。」

最後想說,成年人的生活總是很殘酷,尤其是為人父母后,時常都會感受到「拿起工作陪不了娃,放下工作養不起娃」的心酸和無奈。

但有時候,必須承認孩子的成長是不等人的。錯過了,留給自己的是遺憾,帶給孩子的是傷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c16772912ddcbfa2b76b35f888c3a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