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叛將,韓愈為何抹殺他的功勞?韓:你不懂我心

2023-05-12     尋根拜祖

原標題: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叛將,韓愈為何抹殺他的功勞?韓:你不懂我心

李愬雪夜奇襲蔡州,活捉叛將吳元濟,為平定淮西之亂立下首功,也為唐憲宗的削藩大業奉上了一份厚禮。

就在普天同慶之際,李愬的部下石孝忠卻怒砸《平淮西碑》,並且打死了阻攔他的士兵。

《平淮西碑》是韓愈奉唐憲宗之命撰寫的紀功碑,全文一千八百字,碑高三丈,立於汝南北城門外。它既宣揚了平叛將士們的赫赫武功,也宣誓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更是沒落帝國的一劑強心劑。

石孝忠的錘子砸在紀功碑上,也砸在了唐憲宗的心上,這傢伙為何要冒著掉腦袋的危險,干出這種人神共憤的事呢?

唐憲宗震怒之餘,親自審問了石孝忠。石孝忠毫無懼色,他直言,《平淮西碑》記述的內容不實,刻意抹殺了李愬的功勞,他此舉就是要討一個公道。

唐憲宗這才想起來,前幾天,李愬的妻子盧氏多次進宮申訴,也反映紀功碑內容不實。看起來其中真的有問題,難道韓愈扮演了「歪嘴公」的角色?

韓愈此人我們都很熟悉,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又是一位以耿介忠直而著稱的名臣,後來因為諫言焚毀佛骨而惹怒唐憲宗,遭遇人生中的第四次貶黜。

一身正氣的昌黎先生,真的故意壓制李愬了嗎?平定淮西之亂的戰役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平定淮西之亂漫長又曲折

元和九年,吳元濟占據蔡州、申州、光州發動叛亂,唐玄宗在武元衡和裴度的支持下,發動了平定淮西之亂的戰爭。

這場戰爭歷時四年,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二階段涉及的人物太多,如果嫌麻煩可以直接跳到第三階段閱讀)。

第一階段,嚴綬出任蔡、申、光三州招撫使,任平叛主帥,並負責南路和西路進攻;李光顏出任忠武軍節度使,與河陽節度使烏重胤一起從北路進攻;壽州刺史令狐通負責東路軍。

嚴綬統兵不力,勝少敗多。令狐通連戰連敗,不光沒能前進半步,反而丟了霍丘和馬塘。嚴綬也在慈丘大敗,大軍退守唐州。

唐憲宗很生氣,於是又重新部署兵力。

第二階段,朝廷以韓弘取代嚴綬,李文通取代令狐通,李道古出任鄂岳節度使,負責南路進攻,韓弘之子韓公武協助李光顏、烏重胤,高霞寓出任唐鄧節度使負責西路進攻。

不料韓弘三心二意,進展依然不順,高霞寓在鐵城全軍覆沒。

唐憲宗震怒之下,以袁滋取代了高霞寓,卻不料,袁滋只知道龜縮不前,根本不敢應戰。整整三年,平叛毫無希望,吳元濟反而將觸角伸進了汝州、許州和汴州。

面對重重壓力,唐憲宗毫不動搖,他又再次重新調整部署。

第三階段,讓毛遂自薦的李愬取代袁滋,出任唐、隋、鄧三州節度使。

其實這次調整後形勢有了很大改觀,各路人馬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戰績,尤其是西路軍。

李愬到任後展現了出色的才華,僅用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就將一直哀兵打造成了氣勢旺盛的雄獅。他又以卓越的政治才華,收降了大批叛軍將領,並接連攻取十幾處據點,對蔡州城形成了C型包圍圈。

但由於韓弘的不作為,各路大軍指揮並不統一,基本上各自為戰,連吳元濟的一根毛都傷著。

唐憲宗暴跳如雷,卻也無可奈何。還是裴度老練,他提了個建議:「現在的主要問題是諸將不統一,我親自去行營,只要我去,他們一定擔心各自的地位,也必然爭著立功固寵。」

您不得不佩服裴度,一切正如他所料,聽說裴度要來,諸軍立刻像是打了雞血似的,搞得吳元濟不得不分兵部署。

南面的申州受制於李道古,東面的光州被李文通扯住,這兩州都立足於自保。壓力最大的是北路,吳元濟被迫派遣最精銳的部隊北上洄曲,以對付李光顏。

李愬很敏銳地捕捉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蔡州大本營空虛。於是在一個風雪交加、天寒地凍的夜晚,唐軍跋涉一百二十里,以「士抱戈凍死於道十一二」的巨大代價攻克蔡州,一舉活捉了吳元濟,創下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奇襲戰」的經典戰例。

賊窩被掏了,賊首被抓了,淮西軍樹倒猢猻散,為時四年的淮西之亂終於被平定了。

李愬和裴度誰才是第一功臣

這場戰役,有資格爭第一功臣的有三個人:李光顏、裴度、李愬,不過他們似乎都不完美,各有所長。

李光顏經歷了平叛的全過程,在溵水之戰、郾城之戰、凌雲柵之戰等系列戰鬥中合計斬敵數萬,一直扮演著平叛主力軍的角色。尤其是最後關頭,如果不是李光顏吸引了叛軍精銳,李愬的計劃可能就會落空。

遺憾的是,總決戰沒見到他的影子,忙活了四年,最出彩的拔旗時刻他卻當了看客。

裴度是決戰時期的總指揮,他上任之初就給唐憲宗上書,要求撤銷監軍,為將軍們爭取到了最大的自由度。

收復蔡州後,裴度以寬仁的方式處置降將,為蔡州的平穩過渡,以及秩序的恢復做出了很大貢獻。

但裴度雖然是總指揮,奇襲方案不是出自於他,更沒有直接參與其中,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光環。

李愬無疑最耀眼的那個人,他雖然參與平叛不到一年,但卻以掏心戰術一舉解決了問題。

不過我們也得承認,李愬的功勞不應該全是他的,如果沒有其它三路軍的牽製作用,奇襲戰術風險很大,幾乎難以實施。

公正地講,這是一場多方合作、相互借力的平叛行動的,都有貢獻。即便如此,如果要論首功的話,我認為,李光顏和裴度都難以匹敵李愬。

首先,李愬從戰術安排到執行,都是獨立完成的。計劃執行過程中,也沒有其他人的參與。

其次,戰場上的形勢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李愬抓住了,別人沒抓住,這就是差距。

其三,李愬能夠奇襲成功,也源自於吳元濟對他的輕視,這正是李愬上任以來一直示弱,刻意營造的結果。

其四,李愬的勝利絕不輕鬆,一個「奇」字不能掩蓋他的才華。事實上他接手的是哀兵,幾個月時間改造成勝兵,這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奇襲當夜,沿途凍死一千多人,如果沒有相當的領導力,士兵們肯定譁變,因此他做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韓愈為何故意「揚裴抑李」

韓愈以行軍司馬的身份,也參與平叛的軍事行動,對整個過程並不陌生。而紀功碑關於李愬的描寫非常少,只有兩處:

「愬入其西,得賊將,輒釋不殺;用其策,戰比有功。」——收納降將,靠降將建功。

「愬用所得賊將,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馳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門,取元濟以獻。」——重頭戲僅用區區三十二個字一筆帶過。

而在裴度的身上,卻用了數倍的文字,尤其是對戰後的安撫工作,大書特書。

很顯然,這篇《平淮西碑》喧賓奪主了,難怪會引起人們的不滿。李愬自己不好出頭,只能由老婆和部下替他鳴冤。

韓愈以耿介著稱,為何會做出這等讓人鄙視的事呢?人們很輕鬆地找到兩條理由。

其一,裴度是韓愈的領導,也是韓愈仕途的引路人、恩公。

韓愈是個標準的「高能低分」,他的文章一流,卻參加了四次科考才考取進士科,又經歷四次考試,才通過吏部的銓選考試,先後耗時十四年。

進入官場的頭十年,韓愈的仕途也很不順,三上三下,直到遇上了裴度後,他才走上康莊大道,並迅速被提拔為副部級幹部。

其二,韓愈曾經提出過奇襲之謀,卻被李愬「摘了桃子」。

據說,第一個提出奇襲方案的不是李愬,而是韓愈。裴度可能覺得太過冒險,一直沒有表態,而李愬卻搶先做了。

不過這個說法並不見於正史,即便是真的,也不能證明李愬「摘桃子」。因為裴度的行營在郾城,而李愬駐守在文城柵,韓愈的建議不會跟李愬商量。就算韓愈提過這個建議,頂多算是「撞衫」,英雄所見略同。

我個人認為,韓愈的心胸不至於那麼狹窄,他壓制李愬有「正當」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武將集團必須要受到遏制!

中唐時期是個矛盾大爆發的時期,主要表現在三股力量的絞殺:士族集團、武將集團、宦官勢力。

韓愈和裴度都是標準的士族集團,他們與其它兩股勢力的矛盾很深。

李愬是武將集團成員,這個集團既包括外朝的藩鎮,也包括中央的禁軍,他們在某些時候可以相互切換。

李愬的父親就是再造大唐的名將李晟,他們父子歷任多地節度使,可謂手握重兵。即便功勳如李晟,當初也遭到了唐德宗和文官集團的忌憚和排擠。

這也怪不得他們,武將集團太難控制,他們一旦立下戰功,很容易節度一方,在扳倒舊的割據勢力之後,往往又變身新的割據勢力。

因此,朝廷對他們既倚重,又提防,這就是韓愈要刻意壓制李愬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韓愈壓制李愬,並不是為自己爭功,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恰恰說明韓愈是站在國家的立場看待武將的功勳,他這是為大義自污其身。

所以,韓愈的做法雖然有點不公,但後世卻沒人指責他。

結束語

唐憲宗從石孝忠的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原委,也覺得確實委屈了李愬,於是他赦免了石孝忠,同時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紀功碑,讓這場風波迅速平息。

但唐憲宗也沒有因此處罰韓愈,甚至連一句批評都沒有,這就說明,他其實與韓愈心有靈犀一點通。

不知道我對韓愈的「辯解」,您是否認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a6aee2845c9f7b7c4bddee797ee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