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樓市並無大礙?經濟學家:未來8年,還有4000萬套購房需求

2019-09-26     藍白觀樓市

金秋的樓市,沒有了上半年的跌宕起伏,多了一絲清涼。

房地產的源頭:土地市場,流拍、底價拿地、低溢價不斷出現。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9日,9月份以來成交價格超過10億的地塊合計52宗。從這52宗土地看,22宗地塊是底價成交,占比高達42%,刷新年內最高紀錄。同時,只有20宗地塊的溢價率超過10%。

值得注意的是,70大中城市的經營性土地流標土地明顯增加,總數達72宗,為年內最高。

源頭疲弱,中下游的情況也好不了。

據中國證券報近日報道,9月份,多地樓盤開啟了降價促銷,北京一龍頭房企的某高端住宅項目每平方米降價最高近萬元,總價降110萬元左右。廣州、合肥、鄭州、武漢等地也有一手房價格下調的現象。

不光是新房,拿二手房來說,一線城市成交量出現了15個月以來的首次下跌,有很強的風向標意義。

表面上看起來,樓市是不是有點「招架不住」了?筆者認為,展望10月份,乃至明後年的樓市,並無大礙。

第一,LPR落地後,會向剛需族進一步傾斜。

房貸利率參考5年期LPR浮動,堪稱2019年樓市的大事件,在8月下旬央行發布公告之後,即將在10月份正式實行。

一方面,新規取消了利率折扣,也就是說,10月份之後再買房,不會再有所謂「利率打折」的情況出現,最低水平就是5年期LPR。

另一方面,賦予各地很大的自主權,各地央行的分支機構,可以因地制宜,也就是「因城施策」,在央行規定的基準上,決定要加多少基點。

因為公告中說的是首套房不低於下限即可,二套房是直接加60個基點,以9月20日最新公布的5年期LPR來看,因為目前很多城市還實行的基準上浮,普遍在20%-30%之間,那麼,部分庫存較高、購房需求迫切的首套房,後續可能有進一步下探的空間。

第二,長效機制已經齊全。

回顧近兩個月以來房地產市場的措施,既有舊改推進、農地入市的長遠舉措,又有房地產金融體系調控,嚴控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信託規模大幅下降,更有租賃城市試點擴大、租賃補貼發放等利好。

這些措施,仿佛是一張大網一樣,把樓市牢牢圈住。

我們更應該發現,這些舉措中,大部分都是針對供給端的調控,比如集體土地入市,能夠大幅增加房屋供應量,尤其是新增土地匱乏的一二線城市,比如租賃試點城市擴充,既有京滬深等一線大都市,又有鄭州、武漢等二線省會,更有徐州、洛陽等三四線地市。

眾所周知,需求端是限購、限貸和限售,是應對短期走勢的策略。

而供應端的增加,更多針對的是長期,少則幾年,長則十數年,只有供給量上來了,投機情緒自然會消退。

第三,購房需求仍在,但會逐步轉向理性。

雖然最近幾個月的樓市表現不佳,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未來依然存在部分購房需求,還沒有被釋放出來。

經濟學家李奇霖此前發布報告指出,預計未來11年,全國住房需求是79億平米,而2016-2018三年時間內,就已經透支了11億平米,占比達9%。

這就是2019年與2016年最大的區別,如果說當時的樓市「順風順水」,現在卻可以說「面臨抉擇」,當三四線樓市的房價收入比動輒超過10倍時,房價上漲的動力已經消失了。

但是,房價停止上漲,與購房需求依然存在,兩者並不矛盾,只是沒有了過去幾年那樣波瀾壯闊的漲勢,也沒有了買房賺快錢的環境,房子的居住屬性將進一步凸顯。

近日,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新動能研究室副主任、經濟學家、社科院專家鄒士年發表演講,他援引了陽光資產首席戰略官邱曉華的數據:2018年到2025年,可能有一億多人要進入城市,雖然25到40歲的購房主力人口減少2800萬,但城鎮住房的配套率從75%提升到90%。

因此,專家認為:按照每年500萬到600萬套來講,仍然能夠提供8年左右的需求。

也就是說,未來8年,樓市依然有4000萬套的購房需求,等待著我們去挖掘。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10月份乃至未來8年的樓市,雖然「並無大礙」,卻不能說是「高枕無憂」。

原因很簡單,買房的賺錢效應已經沒了。

比如,今年4-6月份所謂的「小陽春」,短短几個月就宣告結束,京滬深的二手房,從2017年直接跌幅近20%,不少山崗上的投資客只能「忍痛割房」,三四線樓市沒有了棚改的發動機,靠舊改能萌生出多少需求?

這些都是未來樓市的隱憂,也是房子不再賺錢的明證,作為購房者,應當留一分清醒,房子雖然該買還要買,多留個心眼總沒錯,不要硬著頭皮往樓市裡沖就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RdZb20BJleJMoPM-G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