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代的進步、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拜年方式,使拜年越來越簡單,我們越來越習慣了通過電話、簡訊、微信表達問候,讓我們「見字如面」、「聽音如面」。
我們經歷過哪些拜年方式?
小時候,拜年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穿上新衣服,左鄰右舍給長輩們拜年。踏著滿地的鞭炮屑,拜年大軍浩浩蕩蕩出發,隊伍里不時傳出歡聲笑語。不管見了誰,大家都要說一句「過年好」。
中學時,簡訊拜年成了最紅火的方式,吃完年夜飯,一家人圍坐著,邊看春晚,邊各自翻看著手機里密密麻麻的祝福簡訊,號碼有熟悉的,有陌生的;簡訊有署名的,有未署名的;內容有轉發的,有自編的。不管是哪種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表達最讓人心動的——牽掛與祝福。
大學及工作後,簡訊拜年被微信拜年所取代,我們再也不用絞盡腦汁想像各種文字來充實70個字簡訊的意涵,卻也漸漸讓人失去了傳遞新年祝福的真誠和耐心。在微信的拜年消息中,內容越來越精美,語句越來越押韻和對稱,圖片和表情越來越炫目,轉發也是越來越多。可是真正仔細看祝福的人確實少而又少。
春節拜年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的一種表達方式。當下,我們該用什麼樣真誠又親切的方式拜年呢?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