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燻妝、酒槽鼻、大豁牙,雙手插入褲袋,總是掛著一副痞子的笑容……暑期大火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稱《哪吒》)塑造的哪吒,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白白胖胖乖小孩的哪吒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劇照
我實在難以想像,這樣一個「丑東西」,接受起來真的很費勁。但是,它卻成為暑期電影最大黑馬,上映一周票房已達22億,貓眼預估最終票房將突破45億,打敗《大聖歸來》穩坐國產動漫第一寶座,並創造了國產動漫多項記錄。
1.顛覆傳統,是《哪吒》的靈魂
對於此次的顛覆,雖然大量消費用手中的人民幣投了贊成票,朋友圈、社交媒體上也不乏「自來水」撐腰。但是,反對的聲音仍然存在。有人質疑:新版《哪吒》是對傳統文化IP的惡搞。
裡面的角色不僅操著一口四川話,故事本身也完全被顛覆,原本與哪吒形同水火的父親李靖,竟然上演了一出慈父和熊孩子的戲碼;本是被哪吒抽筋至死的龍太子敖丙,搖身一變成了哪吒唯一的摯友……
但是,此次《哪吒》能夠大獲成功,顛覆改編不說最大功臣,至少功不可沒。
首先,所謂的傳統,其實也是改編的產物
很多人所謂的傳統,是建立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79年製作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基礎之上的。殊不知,《哪吒鬧海》本身也是對原著的改編,並沒有照搬《封神演義》。甚至哪吒這一神格從印度誕生至今,就一直處在改編的路上。
印度古代經典《羅摩衍那》里的多聞托塔天王俱毗羅,他有個兒子叫做哪吒矩缽羅。後來這個形象被佛教吸收,成為毗沙門天王三太子。
在宋代之後,毗沙門天王逐漸演變為唐朝大將李靖,並將李靖穿越到武王伐紂時期,至此哪吒就擁有了中國「血統」。
到了明朝時期,哪吒鬧海的故事才基本被確定。但是,當時所描繪的哪吒並不是一個正面的形象。明朝時期的《封神演義》是這樣寫到:
哪吒去東海洗澡,把「河水映紅,宮殿搖動」,於是東海的龍太子敖丙就上來質問哪吒。哪吒回答:
「我乃陳塘關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親鎮守此間,乃一鎮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與他無干,他來罵我,我打死了他也無妨。」
儼然一個「我爸是李剛」的紈絝子弟。
直到後來人們覺得,哪吒洗澡雖說無心驚擾龍宮,但是畢竟理虧在先,龍太子上前質問也是情理之中,哪吒依仗自己官二代的身份,將其抽筋殺死畢竟道德上站不住腳。
所以,人們為了將哪吒殺龍抽筋正當化,逐漸又對龍王父子的形象進行醜化,把他們改編成無惡不作的負面人物,而哪吒則逐漸變成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
所以才有了1979版《哪吒鬧海》的劇情。
其次,重複的炒冷飯,觀眾審美疲勞
《封神演義》拍了好幾個版本,幾乎每年都會被搬在螢屏。每個版本中的哪吒劇情都大同小異,基本上照搬照抄1979版《哪吒鬧海》,觀眾對於哪吒這一套劇情,基本上如數家珍,甚至倒背如流。觀眾難免感觀疲勞,即便特效依然華麗磅礴,也會一樣失了靈魂。
最後,改編不是瞎編,戲說不是胡說
《哪吒》此次的顛覆式改編,無論是故事情節上,還是細節處理上,都無可挑剔,溫情又不失現實意義。
在我們所熟悉的哪吒故事裡,哪吒是一個孩子,看起來白白胖胖像個瓷娃娃一樣。不過他這一生的經歷太過殘酷和血腥,親手屠龍,削肉還母,剔骨還父。父親為了保全自己的名義,可以置自己的骨肉於死地,而哪吒報復自己的父親也毫不手軟。這樣的故事光怪陸離足於牽引觀眾的胃口,但是難以引起觀眾共鳴。
有鑒以此,導演帶領團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李靖不再是那個被兒子抵死反抗的父權形象,他包容、理智,還告訴哪吒,善與惡,不在出身,在於選擇。
在父母的孜孜努力下,魔童逐漸成為一個向善努力的好孩子。而且哪吒同敖丙的劇情也有了180度的大轉彎,哪吒教他學會敢於做自己、不認命,並與哪吒聯手抵抗命運,成為對方「唯一的朋友」。
於是,無論是哪怕受傷也要陪孩子踢毽子的母親,還是願意犧牲自己生命的父親,都仿佛在告訴觀眾,父母之愛足夠讓孩子戰勝邪念,戰勝自我。
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友情,足於讓觀眾動容,正如導演所說的:希望作品積極向陽,希望文藝作品能給人希望和美好。從票房和口碑來看,觀眾很喜歡這樣的善良和暖意。
2.
「改(dian)編(fu)」,還是保持「傳統」,企業的兩難選擇
電影如此,企業也是如此,企業也一直存在這樣的爭辯。是按照原有的「劇本」運行,還是徹底「改編」?
福斯特在《創造性破壞》中說到,企業有兩種思維方式, 一種叫企業思維,就是在原有的業務上拓展延伸,總想基業常青,所以焦點在於運營和管理;另一種是市場思維,市場思維一切根據洞見市場的變化,然後調整策略和方向。
回到電影來看,不少人秉持保持傳統的意見,認為應當沿用《哪吒鬧海》的劇情,這就是一種「企業思維」,只在原劇情上的修修補補,完善一些小BUG。而此次的《哪吒》電影就是一種「市場思維」,他敏銳的洞察了觀眾的視覺疲勞,以及時代的變化,從而顛覆的改編。
3.
有的企業活著,它已經死了
絕大多數企業的倒掉,正是秉持了企業思維。從表面上看,他們並沒有犯什麼錯誤,公司運營沒有遭遇技術、渠道等各方面的問題,一切都在按照既定的軌跡運行。
諾基亞已經一腳踏進了智慧型手機領域,轉身又邁了回來,把勝利的果實拱手相讓。因為這與原有的業務基因相對抗,當業務已經十分成熟,並且可以很舒服地賺到錢的時候,想讓他們去徹底顛覆現有的技術和業務,是非常難的。按照原有的劇情去拍哪吒當然輕鬆,但難免拾人牙慧,泯然眾人。
諾基亞向人們敲響了警鐘,但更多的「諾基亞」還在排隊等待死期。
「顛覆性創新」理論之父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里說,每10家企業當中,只有1家能夠維持良好的增長勢頭。換句話說,90%的企業都難以維持超過10年以上的增長,都會到達增長的天花板。而其中,只有4%的公司能夠重塑啟動增長引擎。
《福布斯》第一期於1917年發刊,在那時就評論出了世界百強企業,那些企業後來怎麼樣了?100年後,這100家企業里的61家已經死掉了;直到今天,還有12家活了下來,包括我們所熟知的通用電氣、福特、寶潔、杜邦等等。有人認為,這些 12家毫無疑問就是我們眼中的基業常青的公司,是國家經濟最重要的發動機。
但是,這活下來的這12家企業,只有2%的大企業能夠跑贏大盤,它們的投資回報率居然比整個市場的投資回報率還低20%,只有兩家企業高於市場平均值。從本質上來講,沒有任何企業能夠基業常青。規模越大,時間越久,增長速度越慢。
上市公司的壽命也在縮短。1950年上市公司的平均壽命大概是50年,到了最近,這個數字縮減到了18年。《規模》裡邊有這樣一個數據,上市30年以後還存活的公司,不到5%。
沒有基業長青的企業,只有堅持貫徹市場思維的企業。
4.
企業思維必然退出歷史舞台,市場思維才是商業的王道
企業如何顛覆?正如前面福特斯說到的那樣,企業要秉持市場思維,以市場為導向,決定自己的策略。
有人會說,你這不是廢話嗎?我當然知道以市場為導向!但是你試想一下:有幾個企業家實際行動是如此呢?馬車行只會想如何完善自己的馬車,永遠不會去想用什麼去替代馬車,市場的真正需求是什麼。但是,你不管把多少量馬車相加,也絕不能得到一量汽車。
換句話說,市場只做一件事情,就是破壞。市場的秘密在於用創新去破壞老舊業務模式,有效的資本市場會毫不留情地將老舊過時的一切淘汰出局。而企業要想獲得持續長足的增長,就要不斷的攻擊自己,破壞自己。
美團起家於千團大戰時期,作為和大眾點評一同殺出重圍的團購平台。但是,市場出現了外賣業務。外賣和團購之間,美團選擇了外賣業務。美團的轉型決心強到,甚至團購這個名稱都從公司組織機構圖里消失了。
我們再來看一個小型紡織公司,成立於2000年的上海興諾實業有限公司初始是一個典型的紡織外貿公司,客戶要什麼,它就去找什麼賣什麼,賺取中間的差價,也就10%的利潤。利潤雖然不高,但勝在舒適愜意。
2005年興諾就預計未來人工及各項運營成本將越來越高,放棄了原有的「倒賣」的業務,投入資金打造出吸濕排汗和抗菌除臭兩個功能於一身的康綸纖維,並樹立起自己的品牌,平均利潤達到30%以上。
儘管在當時,這兩家企業明明可以活得很輕鬆,但是,他們依然選擇那條最難的路。
以上,如果你想讓企業長壽,打造真正的市場思維,有兩條方法論:
第一,儘量維持主營業務的生命,為你的改革提供物質基礎;
第二,在原有業務走向輝煌之前,就要開始探索新的領域。
英特爾前CEO格魯夫說到:
作為一個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你一定要能判斷,增長乏力什麼時候到來,CEO最重要的作用,要發現全面失敗即將開始之前的最大增長速度。
創新不是對原有業務、技術的繼承和修補,而是對它的革命和替代。只要我們掌握了市場思維的要義和方法,那麼這個世界處處都是藍海。你能夠從紅海的任何一個角度,看到一個更大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