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工資有坑?農民工工資不能成為糊塗帳!

2023-11-18   民生周刊

原標題:移動支付工資有坑?農民工工資不能成為糊塗帳!

近年來,

一些侵犯農民工權益的新情況,

開始顯現。

據報道,越來越多企業

用移動支付方式支付農民工的工資,

但一些企業將

工資、材料款、報銷款混發不說明;

現金、微信、家屬銀行卡等

多渠道發放不備註;

工資標準、發放時間、發放數額不固定。

移動支付咋能讓工資成了一筆糊塗帳?

錢款混發引起糾紛

54歲的吳國瑞(化名)是一名木工,2021年2月到瀋陽一裝修公司工作,口頭約定到手工資8500元,老闆用微信轉帳發工資但從未添加轉帳說明,其中材料款、報銷款摻雜並發。

2022年2月公司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每月少發30%工資,年底補齊,這筆錢拖到今年4月也沒發,累計拖欠35700元,到最後老闆直接不承認補發,吳國瑞隨即申請勞動仲裁。

仲裁庭經審理後認為,約定工資8500元,按實際微信帳單,平均每月支付8647元,吳國瑞既不能提供證據說公司承諾少發30%工資,也不能證明多發的是材料款和報銷款,駁回了他的請求。

重視細節寫好備註!

「如果留心每次讓包工頭轉帳時備註工資,並要求其他款項單獨發就不會出現糾紛了。」吳國瑞認為,自己就是吃了沒重視的虧。目前,他覺得勝訴無望,放棄了上訴。

大連市農民工維權法律援助律師團團長王金海提醒,電子數據雖然是合法的證據類型,但缺乏明確的認證規則和專門的電子證據鑑定機構,而且還需要平台方配合。根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電子數據的證明效力小於物證、書證等,因此,在工資發放的渠道上優先選擇現金簽字、銀行轉帳等方式。實在需要以移動方式支付的,一定要備註好內容。

為農民工撐腰,儘快填上移動支付里的坑

針對這種移動支付糾紛頻發的情況,相關部門和平台也不妨主動作為,共同研究解決方案。在移動支付已經如此普及甚至有成為工資發放渠道的趨勢下,轉帳憑據的法律地位和證據認證,也應當不斷走向正規,使之具備更強的司法效力。

其實,一些企業、用人單位之所以「偏愛」移動支付,除了方便和規避責任外,也有逃避社保繳納和個人納稅的嫌疑。在網絡上,確實也有很多網民反映遇到了類似問題,用人單位刻意把錢發成一筆糊塗帳,既用來坑員工,也用來糊弄稅務部門。

對於這種新情況,確實應當引發更高規格的重視了。作為一個廣為接受的新支付手段,應當儘快補上支付憑據的安全性和合規性短板。尤其是隨著年關將至,也到了農民工結款高峰期,相關部門應當早做規劃、準備應對方案,絕不能讓移動支付淪為一些用人單位侵害權益、規避責任的工具。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部

素材來源:工人日報、澎湃新聞、光明網

責任編輯:劉燁燁

主編: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誌社旗下融媒體平台。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