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神校」樓梯間一幕流出,我看到了真正的人間清醒
作者:洞見·時筠
伏久者,飛必高。
01
前兩天,刷到了曲阜師大樓梯間備戰考研的「盛況」。
一直以來,曲阜師大被稱為「大學版毛坦廠」。
因為它的考研率高達80%,上岸比例超過27%,位於全國前列。
這裡的學生有多努力?
在曲阜師大的走廊、樓梯上,堆滿了考研人成箱成箱的資料。
學生們裹著毯子靜坐在樓梯間學習,有光的地方,就有人在讀書。
而這一幕如今也在各大高校上演。
高校的圖書館外,都堆滿了考研人的「裝備」。
每一把椅子、每一堆書籍背後,都是一位為了理想沒日沒夜奮鬥的年輕人。
他們早上5點就起床,一直學到凌晨才回去休息。
為了提神,為了安靜,為了有光亮,寒冷的冬夜他們組團在路燈下看書。
圖書館外,點著微弱的燈,一複習可能就是一整夜。
還有很多在職打工人,邊工作邊備考。
一位24歲的小伙,白天備考,晚上八點到凌晨2點送外賣。
賺錢是為了生活,而考研是夢想。
他們的努力,讓人動容。
可在這背後,是考研的高淘汰率。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考研報考人數高達474萬。
而2023年研究生最終錄取人數為124.2萬。
除去保研的人群,真正靠考試上岸的機率只有20%左右。
這條路競爭太激烈了。
但為什麼每年還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
當讀懂了他們努力背後的故事,或許你才能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人間清醒」。
02
前段時間,山東95後醫學博士何世豪的故事刷爆全網。
當我們認識他時,他已經是美國史丹福大學神經外科的訪問學者。
倒轉時間來看,我們才看到那條從專科生到史丹福的10年逆襲之路。
10年前高考結束,從小貪玩的他只考上了一所專科學校。
進了學校,他最初也和大多數同學一樣,沒了束縛更加放飛自我,翹課,打遊戲、熬夜……沒有目標、渾渾噩噩。
可當有一天,他在宿舍開著檯燈複習四六級時,遭到了舍友的怒斥。
因為他們正在看恐怖片,認為他學習的燈光擾亂了恐怖的氣氛。
大吵一架後,舍友將他的檯燈摔碎了。
那一刻,何世豪醒悟了:如果一直這樣得過且過,那這輩子只能渾渾噩噩。
他開始沒日沒夜地複習,準備轉本考試。
舍友通宵打遊戲時,他在讀書;舍友呼呼大睡時,他繼續刷題。
那時他是圈子中的異類,同學們嘲諷他、攻擊他、擾亂他。
因為他的努力非常刺眼,襯得大家頹廢的人生更加失敗。
後來他一路從專科院校考上泰山醫學院的本科,再到首都醫科大的碩士、博士後,成為了史丹福的訪問學者。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是他的導師,他也進入北京天壇醫院工作。
當初那些嘲笑他的人早已沒了聯繫,而他用10年時間,向當初質疑他「假努力」的人證明了:努力真的有用。
這段經歷被網友稱為「專升天」。
人民日報曾發過的一篇文章,名為《沉睡的大學生:你不失業,天理難容》。
圖片上這一幕,就是現如今許多大學生的真實寫照:
課上,發獃、睡覺、玩手機;課下,吃零食、刷劇、玩遊戲。
當大多數人都在渾水摸魚時,有太多原本想要努力的人為了合群被慢慢同化。
何世豪的故事讓人明白:那些在別人刷劇遊戲時,在黑夜路燈下堅持學習的考研人,才是真正的清醒。
他們和自己的惰性對抗,在別人享樂人生時,堅持去吃學習之苦。
是因為他們堅信著:努力真的有用。
那些你比別人多吃的苦,正在拉開你們的距離。
那些你不合群的時光,將助你在未來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好的圈子永遠會祝你進步;壞的圈子才會拉你墮落。
聰明的人不會因為暫時的安逸,而放棄長久的進步。
03
能像何世豪一樣早早醒悟的人太少了。
更多的人往往是真正經歷了現實的毒打後,才意識到學歷有多重要。
我有個朋友是26歲時決定辭職考研的。
他也曾滿腔熱血地去招聘市場上廝殺,可後來發現自己投出去的簡歷大多石沉大海。
他只能在有限的範圍內選擇一份工作先做著。
後來在職場上,他更切實地感受到了「學歷焦慮」。
他想去的崗位,錄取了一個比自己學歷更高一級的人。
相同的職位做著一樣的事,那個有研究生學歷的人工資就是高一截。
他很後悔,當初讀書時他浪費了時間,導致今天比別人落後了一截。
而他的經歷,其實就是許多職場人正在經歷的痛。
中國薪酬網早前發布了一份《2023年全國地區畢業生薪酬調查報告》。
冰冷的數字,卻無比現實。
同類企業,博士學歷和專科學歷之間,起薪點幾乎能相差兩倍。
985院校的學生起薪,就是比一般院校高出一大截。
我們總說,人生是條長線,看能力、看實力。
可現實就是,你的學歷和院校,可能無法決定你的高度,但能決定你的起點。
而在這背後,還有幾份招聘公告。
四川某技術學院的招聘里,保衛幹事要求「研究生學歷」。
華西第二醫院招聘護士,學歷要求「碩士或博士」。
這是特例,但也是難逃的趨勢。
幾十年前,大學生或許還是「稀有物種」,可現在,研究生在不斷擴招,大學生早已不是當年的天之驕子了。
真正投過簡歷、找過工作的人或許就能明白:招聘,就是最冷酷的篩選。
現實就是:學歷上差一截,競爭就會落後一段。
名校和學歷,雖然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決定了能不能敲開那扇門。
看到這或許才明白,那些早早在大學裡就埋頭苦讀的考研學子有多清醒。
考研的競爭太激烈了,可職場上競爭更為殘酷。
他們選擇吃學習的苦,是為了把自己托舉起來。
是為了在進入社會之前,給自己更高的起點、更多的機會,更好的機會。
因為他們知道,考研雖然不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但它一定是普通人最有用的成長階梯。
04
在《令人心動的offer》里,有這樣一個男生。
他叫黃凱,出生農村的他,父母離婚各自成家,都把他當累贅。
他很窮,他所在的地方教育很落後。
可在他周圍的孩子紛紛輟學打工時,他選擇繼續讀書。
他是他們村子裡第一個本科生,選了在周圍人看來最安穩、體面的醫學專業,後來畢業後還在醫院工作了兩年。
可是,他不喜歡醫學。
當他堅定自己的目標後,他又花了5年時間努力學習,考上了清華大學的法碩研究生。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真的非常大。
他的帶教律師任為,出生於北大世家,從小一路都在北大附屬的學校讀書。
很多人說黃凱努力一輩子或許也趕不上任律的起點。
可仔細想想,倘若黃凱當初早早輟學,現在或許還在四處打工。
倘若他沒有持之以恆地努力,沒有學歷的光環,又如何能搶到這家頂尖律所的實習機會呢?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差距。
有的家庭幾代人的累積,普通人確實可望而不可即。
但人最終是要和自己比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抬高一點,再抬高一點,一點點縮短差距。
所以今天我看著那些在寒風中苦讀,即使知道面前是獨木橋,仍然要闖一闖的學子,我為他們感到慶幸。
我慶幸他們尚未因為現實的差距和磨難而麻木。
也慶幸他們依然願意勇敢地面對學習的艱辛和痛苦。
他們是真正的明智者,因為他們從不把時間浪費在自怨自艾上。
對於出身底層的人來說,要更早認清現實。
用學歷改變命運,是成本最低、成效最高的逆襲機會了。
沒有捷徑可走的孩子,要更加腳踏實地。
那些看過的書、刷過的題、學過的知識、讀過的道理,都會在你身上留下痕跡,那些長久的沉澱是你逆襲的武器。
總有一天,你會看到堅持學習的意義,到那個時候,你也會感激曾經堅持下來的自己。
05
現在的世界千變萬化,那些你曾以為的穩定,都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性。
競爭壓力也很大,無論是考研、考公還是工作,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
很多人都陷入一種迷茫、焦慮狀態,不知所措,害怕失敗,最終停滯不前、自暴自棄。
但我想告訴所有人:越是焦慮的時候,越要要清醒。
迷茫反而是一種成長的機會。
因為當我們感到迷茫、焦慮時,意味著我們正在思考自己的目標和價值。
焦慮也可以是正向的。
因為只有感到焦慮,才能倒逼自己找出問題的根源,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你迷茫暫且還找不到人生方向時,就先提升自己。
無論是提升學歷還是拓展工作能力,你的努力從不會白費。
伏久者,飛必高。
不要在最該努力的年紀,選擇躺平。
無論你選擇什麼方向,都要不停地往前走。
你要相信:星光不負趕路人,努力的人,一定不會一無所獲。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