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常常陪孩子做這6件事,10年後孩子變化驚人!

2022-02-07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爸爸常常陪孩子做這6件事,10年後孩子變化驚人!

文 | 任平生

最近,一對父子的運動視頻火了。

視頻里,

一個父親帶著自家兒子在家裡興致勃勃地做著引體向上,

一大一小,

兩個身影,看起來十分有愛。

孩子爸爸說,

自家兒子在十歲以內小孩子裡,臂力已經算是頂尖的了。

從孩子2歲起,

他就帶著孩子開始運動,

截止現在已經有5年了。

不少網友都感嘆:

爸爸帶著孩子運動鍛鍊養眼又有愛,

這才是男人帶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心理學家榮格早就說過:

母親是一個可以給予孩子細膩溫柔和悉心保護的角色,

而父親身上特有的果敢和威嚴等「男性力量」,

則會給孩子一種別樣的支持,

成為孩子走向世界的過程里必不可少的養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

父親角色的責任和影響是不可取代的。

爸爸給男孩的是規則教育

心理學家麥克·閔尼就曾指出:

與那些一星期內接觸父親不到6小時的男孩相比,

每天與父親接觸不少於2小時的男孩,

更有男子漢氣概。

一個網友在知乎上分享過這樣一段話:

3歲,我怕高,父親把我放在2米高的牆上,讓我在上面練習走路。

母親在牆左側,父親在牆右側。

父親說:

如果你掉下來我們接著。

於是,5歲時,

我的問題就從怕高變成了在高處不下來了,少了一怕,鍛鍊了心智。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對於男孩來說,

他總是不自覺地崇拜爸爸,

爸爸的肯定、認同和讚美,

會讓他更有價值感更自信。

在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里,

也曾說:

童年有爸爸參與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得更有耐心和自信。

父親的存在,

不僅影響男孩的力量感,

也影響男孩規則的認識。

電影《哪吒》曾火遍全國。

哪吒在生死緊要關頭,

說出了自己的遺憾。

那便就是沒有和父親踢過毽子。

在小哪吒的童年經歷里,

經常和母親一起踢毽子,

在母親的耐心陪伴下,

有著無拘無束的天性。

但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的哪吒,

卻以「鬧海」搞得世界大亂。

曾有心理學研究顯示:

缺乏父教的孩子,

更容易對規則和責任缺乏認識。

鄰居家的兒子西西讀四年級的時候路過玩具店,

總是嚷嚷要買玩具。

他媽媽叫不動他,也管不住他。

後來,孩子爸爸每次遇到這種情況,

就堅定對他說:

你能說出三個理由就給你買,否則就馬上走。

當他無法回答時,

孩子爸爸便不會給他買這個玩具,

而孩子也安靜下來。

這便是父教的重要之處。

當男孩慢慢長大,

力量變得越來越大。

父親所代表的規則權威感,

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

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邊界。

在與爸爸的協商管束之中,

他們開始明白,

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

這才有利於男孩懂得自控和擔當。

爸爸給女孩的是安全感的滋養

美國密西根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

結果顯示有69%的女孩,

認為自己的自信心更多來自於父親的讚揚與鼓勵;

40%的女孩顯示出和異性交往的能力與父親有關。

一個被母親撫養大的女孩,

曾在知乎上描述了「父親角色缺失」對自己婚戀的影響。

她是這麼說的:

影響巨大,不信任異性,認為男人都會變心。
不相信自己,極度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優秀。
敏感多疑,自厭自棄。

在女孩身上,

父親對女孩的情感滿足,

則有利於這個女孩建立起獨立完整的自我。

因為,她會有著充足的安全感。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里,

女主裸辭退婚,

離開大城市回到鄉村,

在有些人看來,她是個「失敗者」 。

可全家人都鼓勵她追求自由、做回自己。

最重要的是,

她有一一個幽默又溫暖的爸爸。

在女兒成長的每個階段,

每當自我懷疑時,

他都用幽默化解女兒的悲傷,

也會用細緻的關懷讓女兒學會自愛。

人人都期望女孩子要溫柔,

要做個賢妻良母,

這個男人卻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保持純真的一面,

即便不結婚也沒關係。

所以,

這個女孩知道,

自己即使失去工作,

拒絕結婚,

也不會一無所有。

畢竟總有那麼多濃烈的愛,

會在她跌落時接著自己。

如果說父親給予男孩的,

是規則和力量,

那給予女孩的,

便是安全感和底氣。

正是因為她擁有溫暖又治癒的父女關係,

所以長大後無論經歷什麼,

都依然會覺得自己被深深地愛著。

爸爸的陪伴,

讓她變得自信和勇敢,

這也利於她走向外界,

去探索、去交友、去建造自我。

父親應該怎麼做呢?

爸爸一定要做好這6件事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

爸爸在孩子人生的早期,

多和孩子一起玩耍、閱讀、戶外活動,

孩子入學後很少出現行為障礙的問題,

同時青春期也很少誤入歧途。

美國衛生部組織專家編寫的《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中,

明確定義了有效的「父親功能」的七個方面:

第一,和孩子的母親培育積極的關係;

第二,花時間陪孩子;

第三,養育孩子;

第四,恰當地規訓孩子;

第五,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護和供養;

第七,成為一個孩子的模範。

在「孩子成長」這件事情上,

父親能做的事情,其實有很多。

回到最重要的核心,

父親可以在生活中做好這6件事:

第一,帶孩子去探索冒險。

一位爸爸,

曾在兒子暑假期間帶著他騎行318國道川藏線2200公里,

翻越4座4000米的高山。

每天的路程,

相當於一個全程馬拉松。

這個男孩說:

「爸爸跟我在一起,爸爸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單獨帶孩子旅行,

是跟孩子親密接觸的最好機會。

曾有心理學家曾說過,

在0~7歲的孩子,很容易出現退縮行為。

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

可能更依賴媽媽的照顧,

也更容易出現共生關係。

而爸爸的出現,

給予孩子向外發展的支持力量,

有利於孩子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

而且,

男性天生就更具有力量感,

身體素質也會更好

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

都很容易從和父親的冒險互動中,

學習到堅毅、勇敢的力量。

第二, 每天都至少擁抱孩子一次。

對於多數家庭來說,

父親扮演的是頂樑柱的角色,

承擔著更多的期待和責任。

因為父教的威嚴,

對孩子也無法敞開心扉,

或以一個平等朋友的身份去互動。

這又反而讓孩子心生畏懼,

變得不愛表現、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一本書叫《培養高情商的男孩》,

該書的作者通過跟蹤研究發現:

情感豐富,自愈能力強的男孩都有一個情感豐富的父親。
特別是在青春期的時候,
父親和孩子的互動,
對男孩的共情能力、情緒識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對於男孩來說 ,

他是會通過觀察父親對於自己情緒的感受,

來解讀自己內在的情緒。

而對於一個女孩來說,

父親的溫暖和治癒,

會讓她更懂得如何和異性進行內在情感的連接。

父親的擁抱,

和孩子的肢體接觸,

會更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第三,多和孩子進行運動和打鬧遊戲。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過:

在打鬧遊戲中,

父親是孩子最好的遊戲對象。

因為,常和父親打鬧的孩子,

跟別人相處得會更好。

打鬧遊戲有著靈活性和變動性,

這能激活孩子的大腦,

發展孩子性格中的適應力和社交能力。

陪孩子運動,

比如踢球、滑雪、游泳

爸爸也是不二人選。

因為他們本身就更具有「孩子氣」,

是天生的「遊戲狂」。

很適合和孩子一起玩耍,

更擅長幫助孩子激發足夠活躍的生命力。

第四、每周都留出時間和孩子愉快互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里,

父親往往更冷靜有邏輯,

承擔著孩子思想的領航員角色。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玩組裝玩具,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也可以多陪孩子聊聊天,

大到國際形勢,

小到學習瓶頸,

其實都是父親為孩子開拓眼界、給予榜樣的時候。

男性的視角本就更宏觀,

當父親抽出固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

為孩子提供新鮮有趣的東西,

孩子更能養成足夠開闊的視野和格局。

第五、時常告訴孩子,要一起保護好媽媽。

在綜藝《爸爸去哪了》里,

杜江對嗯哼的教育無疑是成功的,

在綜藝上,嗯哼說:

我只喜歡媽媽大概不會有女朋友了

他會給媽媽沏茶、削水果,

會對媽媽說很多「情話」,

這一切,

其實都來自於杜江對他的教育。

他會告訴孩子,

在家裡女士優先

媽媽是第一位,

也會帶著孩子一起幫助媽媽分擔家務。

而嗯哼的性格十分溫暖可愛,

無數網友都被他的性格吸粉。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早就曾提出幸福家庭關係圖理論:

夫妻倆親密並肩站立,如此一來,

孩子才會養成真正的安全感。

在一個家庭里,

爸爸愛媽媽,

孩子會感受到,

大後方是一個安全的港灣,

這樣的孩子,

內心也是健康而穩定的。

第六、每周精心為孩子準備一頓飯菜。

知乎上有一位爸爸,

不管工作有多忙,都堅持給女兒做飯。

他給女兒做的餐食,

不僅色香味俱全,

而且可以20天不重樣。

生長於這樣一個家庭的女兒,

開朗大方,

有著樂觀向上的性格。

心理學家Meg Meeker在她的書中,

把父親描述為「所有男性人物的模板」。

一個女孩,

如果有一個對家庭充滿責任感的父親,

那她長大後也不太容易被「毒愛情」欺騙或蒙蔽,

因為她知道被一個男人愛護是什麼樣的。

這可以為她以後面對異性的追求,

打下穩定的基礎。

而男孩也因為和爸爸待在一起,

看到父親為家庭付出的樣子,

更加懂得了如何照顧家庭和弱者。

一個父親的意義,

其實遠遠不止賺錢養家這麼簡單。

孩子們需要他,

需要他的臂膀、他的幽默,

也需要他的溫情、他的陪伴。

願父親能夠俯下身來,

耐心跟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

孩子才能真正藉助到父親的力量。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爸爸:

陪伴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影響孩子一生。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840faf3fa82596ff320ac17e81446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