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一:批判性思維的真諦——解禁、祛昧、創造

2023-08-08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錢穎一:批判性思維的真諦——解禁、祛昧、創造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驗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禮記·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愛因斯坦說,應該把獨立思考和綜合判斷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獲得特定知識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的真諦 ——解禁、祛昧、創造

作者|錢穎一

作者,錢穎一,著名經濟學家,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是指學科知識,而是一種超越學科,或是說適用於所有學科的一種思維能力,也稱為可遷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這種能力與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以及統計推斷有關。

人的偉大與尊嚴在於思想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教師應該是一個思想者

批判性思維除了在能力層次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它是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稱之為心智模式。這個層次超越能力,是一個價值觀或價值取向的層次。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引導人們有意識地打破思維「禁區」,走出思維「誤區」,探索思維「盲區」。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更多地是關於 「如何思考」(how to think)),那麼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更多地是 關於「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和「問為什麼」(ask the why question)。—— 錢穎一

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造?——批判性思維是如何煉成的

尼爾·布朗:什麼是批判性思考?如何批判性思考?——批判思考的敵人

「只有讓凱撒死這一個辦法。」

如何理解莎士比亞戲劇《尤里烏斯·凱撒》中弒君者布魯圖斯這句話?

情感與政治糾葛的愛恨故事?

創造性的思想和戲劇衝突的張力?

秩序、人性、天命的永恆命題?

三種答案代表著三種不同的閱讀階段,美國認知神經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Maryanne Wolf)稱之為:

其中, 專家級閱讀並不是指像某專業學者一樣去閱讀,而是「成熟、老練、成人的閱讀」。這樣的閱讀層次,需要獨立與精細的思考。

然而,網絡時代,為了求新、求快,人們的閱讀僅停留於表層的解碼,甚至還會蛻化回兒童階段。這樣很容易反芻負面內容,或是簡單粗暴,或是刻薄抬槓,或是惡意詆毀,最後陷入惡性循環。

因此, 如何在高速流動的信息社會更高級地閱讀文本,這就需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尤其是對於青年一代。

李慶明:做根「會思想的蘆葦」不容易——一個校長的哲學閱讀檔案

叔本華:如何成為獨立思考的人?——比閱讀更重要的是什麼?

哈佛大學原校長博克(Derek Bok)在2006年出版了《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這本書基於他對哈佛大學本科教育的觀察和反思,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提出諸多批評和改革建議,這也同樣適用於中國大學生。

博克在書中把大學本科生的思維模式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無知的確定性(Ignorant Certainty)

表現:盲目相信

表現人群:大學新生

第二階段:有知的混亂性(Intelligent Confusion)

表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表現人群:大部分大學生

第三階段: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表現:理性分析,精確求證

博克觀察到大多數本科生的思維水平都停留在第二階段,只有少數學生的思維水平能夠進入第三階段。

批判性思維是人的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簡單說來,它的主要特徵就是:

如何質疑

即「會提問」, 這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

如何判斷

即「會解答」,用有說服力的論證和推理給出解釋和判斷,包括新的、與眾不同的解釋和判斷。

把這兩個特徵結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維就是以提出疑問為起點,以獲取證據、分析推理為過程,以提出有說服力的解答為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為「批判」總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則是指審辯式、思辨式的評判,多是建設性的。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批判性思維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有能力(skillsets)

有心智(mindsets)

首先,如何做到有批判思維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是指學科知識,而是一種超越學科,或是說適用於所有學科的一種思維能力,也稱為可遷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這種能力與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以及統計推斷有關。

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層次是可訓練的。在國內,講授批判性思維課程教師的學科背景不少是邏輯學。批判性思維的教科書也大多圍繞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展開,也包括統計學內容。

與此相伴,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可以測試。比如,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開發的「HEIghten批判性思維測試題目」。這套考題與GRE考題中的部分內容有類似之處,它們並不是考學科知識本身,而是測試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再比如,2018年中國高考全國II卷中的作文題,就是一個測試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題目。

題目:根據以下材料寫一篇作文。「二次大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這個題目中的統計學家沃德(Abraham Wald)是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他基於統計推斷,提出了「倖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的概念。那就是我們只看到了那些能夠飛回來的飛機,而看不到那些被擊落而沒能飛回來的飛機。所以,只是根據「倖存者」的數據做出的判斷是不正確的。

沃德的判斷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維,而且這種測試題超越傳統的知識範圍,上升到了思維階段,應該說是有意義的。

馬斯克最新訪談:ChatGPT後,教育最核心的是培養批判性思維

我們是如何落入信息繭房陷阱的?如何構建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就僅止於此嗎?

批判性思維除了在能力層次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它是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稱之為心智模式。這個層次超越能力,是一個價值觀或價值取向的層次。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引導人們有意識地打破思維「禁區」,走出思維「誤區」,探索思維「盲區」。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更多地是關於「如何思考」(how to think)),那麼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更多地是關於「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和「問為什麼」(ask the why question)。

有關 「how」方面的問題,多是技術層面,包括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和統計推斷的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取。而有關「what」和「why」方面的問題,則很難通過類似的方法學習。但是它也是可學習的,可以通過被感悟、被啟發等方式學習。

心理學家德韋克(Carol Dweck)的暢銷書《看見成長的自己》(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描述了兩種心智模式:

「不變型心智模式」(fixed mindsets):固定思維

「成長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s):開放思維

「成長型心智模式」要求的思維方式就是:想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問之前沒有懷疑過的命題。

這就不是 「how」的範疇了,而是進入到「what」和「why」的範疇。

應該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在訓練學生「how」方面見長。中國學生提出的問題,幾乎所有都是關於「how」的,但很少是關於「why」的。我們往往滿足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批判性思維除了要求在邏輯上、統計上不犯錯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別人沒有想過的問題,問別人沒有問過的問題,並且要刨根問底,探究深層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維教育上,從能力層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過,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維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要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來源|網絡選摘。編輯|守望新教育,

謝小慶:什麼是審辯式思維?——讓學習成為一個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記憶和拷貝的過程

最缺失的不是技能技巧,而是思想與批判性思維

不讓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他們何以創造?——批判性思維是如何煉成的

批判性思維和我們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

經典共讀|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必須具備的七個特徵——《批判性思維工具》:你的思維方式決定著你正在做的事情

尼爾·布朗:什麼是批判性思考?如何批判性思考?——批判思考的敵人

徐賁:沒有深度閱讀,就沒有批判性思考——閱讀有五個層次,多數人停留在前三層

教育不是強制灌輸,而是培養批判精神和邏輯思考

閱讀的歧路——最稀缺的是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別讓手機膚淺瀏覽毀了本該深度的閱讀

對整本書閱讀的深度思考——整本書閱讀的策略

.....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7dd9d6014458022d217c7f4819845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