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裡挖出的「石磚」,竟是「唐楷」未刻墨跡,這字讓人震撼不已

2023-10-20     書法網

原標題:荒漠裡挖出的「石磚」,竟是「唐楷」未刻墨跡,這字讓人震撼不已

荒漠裡挖出的「石磚」,竟是「唐楷」未刻墨跡,這字讓人震撼不已

魏晉時期鍾繇對拙樸繁雜的篆書跟隸書,進行簡化改造,雖然結字上還保留著扁平渾重之態,但筆畫間加入了章草的流動連貫行,字體變的簡潔生動、樸實古雅,形成最早的楷書,之後發展成「魏碑」峻利挺拔、斬釘截鐵的氣勢,並隨著王羲之俊美秀逸書風的弘揚,魏碑跟南帖逐漸融合。

脫去了拙樸雄健的古雅之氣,法度趨於完善,形成盡善盡美的「唐楷」,「唐楷」是楷書發展無法逾越的高峰,追求點畫的協調統一,筆筆流暢堅實,富有力量感跟韻律之美,迎合唐代的「尚法」理念,無論是章法還是墨法都恪守規範,有時呈現婉約溫潤的氛圍感,有時蘊含豪邁峻拔之氣,藝術風格多種多樣。

不過由於「唐楷」勢態太過精嚴,所以根基較淺的學者難以從中領會點畫的陰陽、開合之變,加上「唐楷」的傳世作品以刻碑較多,墨色的虛實、筆力的輕重以及行筆緩急都無法體會,可謂難上加難,因此若是初學者臨摹「唐楷」,最好從墨跡本入手,可惜受到朝代更迭的影響,如今傳世的「唐楷」墨跡稀少。

細數下來僅有褚遂良的《大字陰符經》、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帖》、褚遂良的《倪寬贊》等寥寥幾件,因此每一件「唐楷」墨跡的發現,都堪為轟動書壇的大事,例如內蒙古伊盟準噶爾旗十二連城遺址的荒漠中,就有一位農民曾挖出一塊「石磚」,後來在2001年1月內蒙古托克托博物館的專家,前往農民家中收回石磚。

發現這塊石頭竟然是唐代開元年間的未刻墨跡墓誌,根據農民描述的出土場景,加上墓穴的開掘,以及卷中的文字表述,可以斷定此作是唐代銀州龍川府長史白休徵與其妻子的合葬墓誌,名為《白休徵墓誌》,全文共計327字,一直被埋在地下長達千年,未經風雨侵蝕,所以字跡清晰完整,墨色鮮明濃潤。

行筆節奏明了可察,盡顯律動性,在風格上既有顏真卿的寬博疏朗之態,還有褚遂良的靈巧綽約之姿,於法度規範中彰顯出幾分行書的流暢性,筆畫輕靈多變,與《蘭亭序》的風格頗為相似,帶有魏晉的瀟洒遒和之姿,還有隸書的高古樸實,揭示了民間常有的「唐楷」水準,讓大唐的雍容華貴之氣穿越千年重現世人面前。

美的讓人震撼,是一卷融合魏晉風韻跟唐人法度的絕妙範本,而且像這種丹書未刻的作品,沒有磨滅掉墨色的精微變化,目前也出土過不少這類的唐楷,例如 《田行墓誌》、《高昌墓表》、《閆大娘墓誌》等都極為生動,但相較於以上作品,這件《白休徵墓誌》完整度更高,點畫飽滿豐實,勁力渾博,值得大家揣摩學習。

您對《白休徵墓誌》有何見解,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678828bbbb76def9711734f4e3a6c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