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漫道前行,清澈的溪澗,有一塊天然巨石矗立在水中,這就是傳說的黃巢點將台,也稱為點將石。
有資料記載, 唐朝末年,黃巢率兵在山東起義。義軍號稱十萬之眾,聲勢浩大,威震京城。朝廷震怒,詔命節度使劉巨容會合諸道之兵前往討伐,救命舒賀為征虜踏白將軍,領軍追剿義軍。襄陽一戰,舒賀設計火攻,義軍糧草被焚燒殆盡,兵馬損失過半。遭受重創後黃巢轉而率兵南下,一路經池、歙、饒、信等州,輾轉來到饒、信、衢、歙四州交界的大茅山之麓。黃巢見此地山深谷險,進可以攻,退可以守,於是就命義軍開進大茅山,以避官軍鋒芒。
如今的大茅山馬溪,一座巨石矗立在水中,被譽為黃巢點將台,而巨石周圍,各色不規則的石頭布滿河道,仿佛像是指揮十萬大軍固守大茅山。
我特意查閱了相關志書,記載說,舒賀等率官軍尾隨追擊,到大茅山腳下卻突然不見黃巢部隊的蹤影。經多方打探,方知黃巢已率義軍遁入深山。
大茅山深處,真是一處易守不易攻的藏兵佳地。馬溪兩畔,皆是海拔千米的高山,森林密布,宜在點將台處布兵設防。
聽一位老人講,大茅山腹地有個烏風洞,僅有一條羊腸小道盤旋而上。山腰間有一埡口,寬不過數尺,雙峰夾峙,下臨深淵,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黃巢義軍進山,原只想藉助深山老林暫避一時,可來到烏風洞,黃巢見這裡山勢奇險,崇山峻岭間還有一塊平坦谷地,正是養兵休整的好地方。
隨即下達命令,派少量壯兵把守山口,以防官兵來犯,並命大部義軍依山傍水,安營紮寨,邊開墾,邊訓練,養精蓄銳,以待再戰。
在黃石田村,長居的一位老人說,大茅山內植被茂密,而且各自中草藥有上千種,常年山泉水涔涔不止,馬溪水有很強的醫效保健作用。他聽祖輩上一代代傳說,當年那些千里轉戰、疲意不堪的義軍將士,喝馬溪泉水,吃野菜野果,不幾日便恢復了元氣。更神奇的是,有些傷員病號用馬溪水洗一洗,擦一擦,一個個不治而愈了。
半年後,未見義軍動靜。官軍頭領坐不住了,於是就安排了幾個小兵化作樵夫進山打探。探子陸續回報,說是查遍大茅山五峰十崗。七溝八谷,也找不到黃巢軍半根毫毛,烏風洞南面筆架山絕壁千丈,黃巢帥兵在筆架山開鑿出一條棧道,突圍而出。後來,巢率義軍入浙西,轉浙東,爾後領十萬義軍開進福建。據說,黃巢義軍在福建仙霞嶺劈山開道的功夫就是在筆架山練出來的。
黃巢與官軍在大茅山鬥智斗勇的故事,至今依舊在民間傳說著。
千年過去了,當年的遺蹟烏風洞,黃歌田、點將台、跑馬坪和馬溪等,至今依稀可見。如今的大茅山,河畔和諧,大山美麗,已經成為人們休閒度假、康養佳地。點將台,已經成為大茅山的打卡之地。溪水河畔,許多年輕人用各種懷念方式,不忘歷史。
昔日的烏風洞,已經更名為梧風洞,是呀,這麼魅力的大茅山,就像鳳凰棲息梧桐樹,大茅山以幽靜,安靜,清凈,期待你們一支支彩鳳凰棲息大茅山這棵巨大的梧桐樹避暑康養。
在黃石田村,我看到一位73歲的老人依舊精神矍鑠,下地耕種,建設家園,而且,許多功成名的別鄉離土,退休後,還鄉大茅山,置業安家,隱居養老。
(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3f8fc015f6922f19d4702f62e0b1c24.html